ICS65.020.20B05辽宁省地方标准DB21DB21/T1812—2019平菇熟料袋式栽培技术规程2019-09-30发布2019-10-30实施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21/T1812—2019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本标准由辽宁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管理。本标准起草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超、刘国宇、李红、刘国丽、孙利平。本标准与DB21/T1812-2010相比主要差异如下:—修改标准名称为平菇熟料袋式栽培技术规程。—删除、修改和增加了部分标准的技术要求。—删减、更新了规范性引用文件—修订了栽培时期。—删除了品种类型。—增加了品种选择。—修订了菌种制作。—修订了培养基配方。—修订了培养料配制。—修订了发菌期管理。—修订了病虫害防治方法。—增加了生产记录。本标准所代替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21/T1812-2010。本标准发布实施后,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有问题和意见建议,均可以通过来电和来函等方式进行反馈,我们将及时答复并认真处理,根据实际情况依法进行评估及复审。归口管理部门通讯地址:辽宁省农业农村厅(沈阳市和平区太原北街2号),联系电话:024-23447862标准起草单位通讯地址: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沈阳市东陵路84号),联系电话:024-31025879DB21/T1812—20191平菇熟料袋式栽培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平菇熟料袋式栽培的产地环境、场地选择、栽培时期、品种选择及菌种生产、培养料及配方、栽培袋制作、发菌期管理、出菇期管理、病虫害控制措施、采收、采收后管理和生产记录。本标准适用于平菇熟料袋式栽培。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20413过磷酸钙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528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NY/T1935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3产地环境产地空气质量标准应符合GB3095要求,生产用水标准应符合GB5749要求。4场地选择选择地势平坦、通风良好、水源充足、环境清洁、远离禽畜舍的地方。可选择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栽培场所。5栽培时期春栽3月~4月份进行出菇菌袋制作,秋栽8月~10月份进行出菇菌袋制作,设施条件下可进行周年栽培。6品种选择及菌种生产6.1品种选择选择适应本地气候条件,优质高产,抗病力强的品种,大规模生产前必须经过出菇试验。6.2菌种生产母种、原种、栽培菌种生产,应符合NY/T528要求。7培养料及配方7.1主要原料玉米芯、棉籽壳、秸秆、木屑、稻壳等,质量及贮藏应符合NY/T1935要求。DB21/XXXXX—XXXX27.2辅助原料麦麸、稻糠、玉米粉、豆秸、豆粕、过磷酸钙、石灰、石膏等,质量及贮藏应符合NY/T1935要求。过磷酸钙符合GB20413要求。7.3培养料配方表1培养基配方配方名称成份配方Ⅰ玉米芯79%、麦麸15%、豆饼粉3%、石灰2%、石膏1%配方Ⅱ玉米芯72%、豆秸10%、麦麸10%、玉米粉4%、过磷酸钙1%、石灰2%、石膏1%配方Ⅲ玉米芯50%、玉米秸秆30%、麦麸14%、豆饼粉3%、石灰2%、石膏1%配方Ⅳ棉籽壳50%、玉米芯34%、麦麸10%、豆饼粉3%、石灰2%、石膏1%配方Ⅴ阔叶木屑50%、玉米芯32%、麦麸10%、玉米粉5%、过磷酸钙1%、石灰1%、石膏1%8栽培袋制作8.1培养料配制将玉米芯、秸秆、棉籽壳等主料倒入事先清理好的拌料场地上,摊开后把麦麸、稻糠等辅料倒在主料堆上均匀摊开,把石灰、石膏粉均匀洒在料堆上。上述干料先行搅拌均匀,再逐渐加水搅拌均匀,堆闷使水分充分吸收,培养料含水量达到60%~65%。用手稍用力握培养料成团,指尖有水渗出且无水滴落下,即可装袋。也可以将培养料搅拌均匀后建梯形堆发酵后转袋。料堆上宽1.0m~1.2m,下宽1.7m~2.0m,高1.0m~1.2m,长度不限。自上而下每隔50cm扎一个直径10cm通气孔到底。料堆顶部上表面以下40cm处温度升至60℃后保持5h~6h,进行第一次翻堆,重复4次~5次,每次翻堆后均打通气孔。发酵时间视季节及环境温度为5d~8d。含水量不足可在第一次翻堆时补水或发酵结束后补水。要求发酵料无酸败、腐臭等异味,手感松软,发酵料含水量63%~67%,pH7~8.5。结束发酵后散堆降温,然后装袋。8.2装袋选择塑料菌袋规格为17cm~25cm×33cm~50cm×0.02cm~0.04cm,具体如17cm×33cm×0.04cm、23cm×45cm×0.02cm、25cm×50cm×0.02cm。利用装袋机或人工将培养料装入菌袋,菌袋两端用绳活扣扎紧。8.3灭菌8.3.1高压灭菌采用高压灭菌方式,在0.105MPa、121℃条件下保持2h~3.5h,出锅冷却后接种。8.3.2常压灭菌采用常压灭菌方式,排冷气后温度达到100℃开始计时,维持温度16h以上。停气后,料温降至60℃以下时出锅,准备接种。8.4接种接种室(帐)要求环境清洁,放入待接种菌袋后按每立方米用3g~4g/m3气雾消毒剂进行熏蒸杀菌。用具及菌种瓶表面用0.2%新洁尔灭溶液或3%来苏儿擦洗消毒。40min后接种人员方可进入室内接种,接DB21/T1812—20193种人员应穿干净的工作服,双手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选用活性好的适龄菌种,打开袋口将菌种接入,扎紧袋口,两头接种,接种量为3%~5%。接种后两端系绳或放置套环报纸封口。8.5发菌期管理发菌场地保温、通风、避光,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65%,袋内温度控制在22℃~25℃,每天通风1次~3次,每次30min~40min。栽培袋内温度达到25℃时倒垛降温。高温季节且大量发菌时,在菌袋层间放置竹竿、去叶玉米秸秆或其它垫物。如有污染的菌袋应及时处理。9出菇期管理9.1催蕾期栽培袋单行摆放5层~8层,保留60cm过道。菌丝生理成熟后打开袋口,喷水降温增湿,温度控制在15℃~24℃之间,给予8℃~10℃温差刺激,经6d~9d后可现菇蕾。9.2幼菇期出现菇蕾后,温度控制在18℃~24℃每天空间喷雾2次~3次,控制空气湿度85%~90%,白天光照控制在800lx~1400lx,每天通风1次~2次,每次20min~30min。菌盖直径长至2cm,可直接向子实体喷水,每次通风时间增加到2h~3h。9.3成长期菌盖超过2cm,环境温度控制在20℃~25℃,每天喷水3次~6次,空气湿度提高到90%~95%。随着子实体成长,通风时间逐步加长,每天通风时间4h~6h,适当增加散射光,3d~5d后可采收。10病虫害控制措施10.1防治原则采用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体的综合防治措施,禁止使用任何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农药使用应符合GB/T8321的规定。10.2病害防治10.2.1不出菇或不正常出菇的防治根据季节选用适宜温型、适合生产、生活力强的优良菌种和适宜的配方;装料应注意松紧度和接种量;调整好温、湿、气、光等因素。10.2.2死菇的预防适时接种,避开高温期出菇;现蕾后空气湿度要调高到90%左右;子实体生长期,遇到高温时期要加强通风换气;喷水量适中,避免直接向菇体喷水。10.2.3畸形菇选择优良品种;严格出菇期管理措施。10.2.4竞争性杂菌的防治选择优良菌种;栽培场所应彻底消毒灭菌;原料干净无污染;麦麸、糖和玉米面等辅料添加应合理;低温接种,控温培养;加量接种量,减少杂菌侵染机会;防止虫害传播,做好预防措施。DB21/XXXXX—XXXX410.3虫害防治包括菌蚊、菇蝇、菇蛆、菇螨,线虫等。防治措施:安装防虫网、灭虫灯等防杀害虫;菇房门窗及通风孔安装60目的窗纱,做到随手闭门;出菇室出入口及窗口撒上石灰,防止鼠、虫等进入;及时清理病菇和污染菌袋。11采收11.1采收标准菌盖近平展,但边缘收紧,孢子尚未弹射时采收。11.2采收方法采收当天停止喷水,单生菇采摘时一手按菇柄基部培养料,另一手捏住菇柄轻轻拧下。丛生菇采摘要转动或左右摇摆采下。或者用刀紧贴料面切割菇柄基部进行采摘。12采收后管理上一潮菇采收后,及时清理料面残留的菌柄、烂菇以及料面的菌丝体板结层,停止喷水。菌丝体恢复3d~4d后,进行下一潮出菇管理,可出3潮~6潮菇。13生产记录应对平菇熟料袋式栽培技术规程进行详细记录,具体参见附录A。原始记录应保留2年以上。DB21/T1812—20195附录A(资料性附录)平菇熟料袋式栽培生产记录表表生产情况记录表单位名称:负责人:电话:菌种来源:种植区域地点:种植规模(棒):栽培时间:出菇时间:采收时间:采收标准:产量(kg/m2):施肥种类:施肥用量:用药种类:用药剂量:具体农事操作记录日期生产活动内容投入品内容使用量使用设备操作人技术负责人负责人:制表人:制表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