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65.020.20B66DB34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1820—2013油茶有机化栽培技术规程文稿版次选择2013-02-04发布2013-03-04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4/T1820—2013I前言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山里郎茶油有限公司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安徽山里郎茶油有限公司、太湖县标准计量质量检验学会、太湖县林业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健、余登九、陈战华、张院生、程宇忠。DB34/T1820—20131油茶有机化栽培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术语和定义、基地选择、种苗要求、造林技术、施肥管理、土壤管理、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收等技术。本部分适用于安徽省境内油茶有机化栽培技术要求。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9630.1有机产品第1部分:生产LY/T1328油茶栽培技术规程DB34/T1347-2011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有机化栽培在生产过程中禁用或限用农药、化肥及其它人工合成品,主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生物学原理生产出来、对环境无不良影响的生产栽培技术过程。3.2茶枯水茶枯,又称茶麸、茶籽饼,是油茶籽经榨油后的渣饼,有效成分是皂角甙素,也是一种植物源农药。茶枯按一定比例兑水后被称为茶枯水。茶枯水对害虫有很好的胃毒和触杀作用,可广泛使用在蔬菜、水稻、果树、茶叶、花卉等作物上。4自然条件要求4.1基地生态环境油茶基地应远离城市、工矿企业、村庄、车站、码头等,距公路交通主干道500m以上,周围5km范围内无化工厂、水泥厂、热电厂等污染源,生态环境良好,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林业生产区域。我省油茶栽培垂直分布主要在100m~700m之间,选择油茶栽培的海拔区域是垂直分布高度大别山区DB34/T1820—20132海拔400m以下,皖南地区在海拔600m以下,海拔相对高200m以下,坡度25°以下(不得超过25°)4.2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指标应符合表1要求。表1土壤质量指标项目指标汞,mg/kg≤0.15砷,mg/kg≤40铅,mg/kg≤50镉,mg/kg≤0.20铬,mg/kg≤90六六六,mg/kg≤不得检出滴滴涕,mg/kg≤不得检出4.3灌溉水质量灌溉水质量指标应符合表2要求。表2灌溉水质量指标项目指标pH值5.5~7.5氯化物,mg/L≤250氰化物,mg/L≤0.5氟化物,mg/L≤2.0总汞,mg/L≤0.001总砷,mg/L≤0.1总铅,mg/L≤0.1总镉,mg/L≤0.005铬(六价),mg/L≤0.14.4空气质量空气质量指标应符合表3要求。表3空气质量指标项目指标日平均1小时平均总悬浮颗粒物(TSP)(标准状态),mg/m³≤0.12--二氧化硫(SO2)(标准状态),mg/m³≤0.050.15氮氧化物(NOX)(标准状态),mg/m³≤0.080.12氟化物(F)(标准状态),≤7μg/m³20μg/m³DB34/T1820—201331.8μg/(d㎡.d)--5育林技术及管理5.1种苗要求和造林技术按DB34/T1347和DB34/T1268-2010有关规定执行。5.2成林管理成林管理是油茶林进入结果期之后。油茶成林管理包括土壤、施肥、病虫害的管理。5.3土坡耕作夏铲:铲除杂草,深度8cm~10cm,每年6月~8月进行。冬挖:深翻土层,深度15m~20m。在12月至翌年1月进行,每2年~3年冬挖一次。5.4施肥5.4.1根据土壤养分含量、油茶生长状况、以及生长的不同时期,施以不同类型的肥料,以农家肥、饼肥和经认证的商品有机肥为主,广开肥源,绿肥上山,枯饼还山。5.4.2基肥和追肥都可采用沿树冠投影开环沟施放。5.5修剪5.5.1油茶以疏剪为主,大年重剪,小年轻剪。在每年果实采收后至翌年树液流动前,剪除枯枝、病虫枝、交叉枝、细弱内膛枝、脚枝、徒长枝等。5.5.2修剪时要因树制宜,剪密留疏,去弱留强,弱树重剪,强树轻剪。6施肥管理6.1施肥原则6.1.1实行平衡施肥,鼓励精确施肥,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6.1.2提倡绿肥上山,鼓励套种绿肥进行压青,促进林地可持续利用。6.1.3农家肥应经无害化处理后施用。6.2施肥方法秋季施用优质腐熟农家肥,方法有环状沟、条沟、放射沟或撒施,施肥量为1t~2t/667㎡。撒施后及时旋耕或翻压。肥料主要选择畜禽粪尿、作物秸杆堆肥、饼肥、草木灰等有机肥。人粪尿、畜禽粪尿、饼肥应当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充分腐熟和无害化处理。外购的商品有机肥,应通过有机认证或经认证机构许可。不得使用城市污水和污泥。施用有机肥种类宜逐年更换或一年同时混施多种有机肥。6.3追肥6.3.1萌芽期、幼果期和果实迅速膨大期追施沼渣沼液、腐熟人粪尿等。施用量按667㎡,第一次施腐熟饼肥100kg,第二次施有机速效液体肥500kg,第三次施有机农家肥1000kg。DB34/T1820—201346.3.2幼树一年施两次肥,冬季施畜禽粪尿、作物秸杆堆肥、饼肥、草木灰等有机肥,春季使用有机速效液体肥等速效肥。6.3.3盛果期树大年以有机肥为主,小年以磷氮肥为主。每年采果后,施适量(茶)饼肥或农家有机肥,结合垦复,2~3年施1次,开沟施入。6.3.4在采收前30天禁止施用液态肥。7土壤管理7.1套种中、幼林林地可套种与油茶没有共同病虫害、生长期短、植株矮小的作物的豆科植物、药材等,如大豆、蚕豆、花生等,不得选用高杆、藤本和旱季耗水量大的作物,或套种绿肥,选夏季来临前收割翻压,作为肥料。7.2保水沿山坡水平方向,每隔8m~10m距离挖一条呈1º~3º顺山坡方向略带倾斜的拦水沟,沟深和宽各50cm,挖出的泥土、石块堆放于沟沿打实,沟内每隔5m左右筑一个形状似竹节的土埂,用于拦土保水。7.3垦复秋冬季采用带状垦复,深度15cm~20cm,从山脚到山顶,沿水平方向挖一带,留一带,带的宽度随油茶行距而定,隔年轮换;夏季在植株周围或水平带面适度进行中耕除草,浅锄8cm~10cm;水平带梯壁保留植被,适度采用劈草抚育,保护生物多样性。8病虫害防治8.1防治原则8.1.1加强栽培区的病虫害预测预报,定点定期观察病虫情消长情况,实施有效的病虫害监控措施。8.1.2以营林技术为基础,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培育,合理经营,实施可持续经营措施,充分利用油茶自身的适应性和抗性,增强油茶树体对有害生物的抵御能力。优先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方法,尽量避免使用化学防治方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8.2营林措施8.2.1选择对炭疽病等当地主要病虫害抗性较强的油茶品种。8.2.2加强油茶林的抚育管理,合理负载,适时修剪,保持树冠通风透光良好,改善生态环境。8.2.3增施磷、钾含量较高的有机肥,促进油茶健壮生长,提高树体自身的抗病能力。8.2.4实施冬季垦复、修剪,及时清除病虫害危害的枯枝、落叶,减少病虫源。早春结合修剪除有炭疽病、软腐病的枝条及历史病株;4月~5月剪除有刺绵蚧雌虫被害枝;6月~7月剪除有茶梢蛾、天牛、蛀茎虫危害的虫梢。所有病虫枝应集中烧毁。8.3物理措施8.3.1在11月和次年3月,人工修剪枯枝、病枝,修剪后并将其集中焚烧或掩埋。8.3.2人工捕捉油茶蓝翅天牛的成虫、油茶尺蠖的幼虫。DB34/T1820—201358.4生物措施8.4.1保护和利用黑缘红瓢虫、中华盾瓢虫等天敌,抑制油茶煤病的媒介绵介壳虫。8.4.2保护和利用旋小蜂、小茧蜂、姬蜂等寄生天敌,防治茶梢蛾。8.4.3保护和利用黑卵蜂、赤眼蜂等天敌,防治茶毒蛾。8.5药物防治8.5.1茶枯水的配制:如配制百分之四的茶枯水,先将茶枯粉碎,称取四斤,置于锅中,加入二十斤清水,煮沸五分钟,移开,冷却,用一层纱布过滤,滤渣再用二十斤水拌洗再过滤,最后将滤液加水至一百斤,即为百分之四的茶枯水。8.5.2在3月~6月喷施1%的波尔多液加4%的茶枯水于阴天或晴天的早晨或傍晚喷雾2~3次,防治油茶炭疽病和软腐病等效果更显著。8.5.3只有在病虫害为害严重,且其他措施难以奏效时,使用低毒、有效的有机农药。8.5.4严禁在果实采收前40天喷施任何药剂。9采摘9.1油茶一般10月逐渐成熟,向阳面的茶籽要在霜降前十天采摘,背阴面要在霜降后十天采摘。由于茶树个体有差异,在采摘时要分别对待,根据不同品种类型、立地条件确定不同的果实成熟采收期和采摘方式。9.2果实成熟的主要外表特征是:果皮发亮,毛茸消失或仅果基少量残存。红皮类型的果皮红中9.3带黄。青皮类型的果皮青中带白。果壳微裂,种子黑色或黄褐色有光泽。种仁白中带黄,呈现油亮。9.4采收时正值油茶含苞待放时期,严禁折枝取果。9.5果实采收后应及时日晒脱粒,临时存放地应保持通风干燥。茶籽晒干后,除净杂物,进仓待榨。9.6存放茶籽材料应符合有机食品卫生材料的要求。10储藏10.1临时储藏的茶籽可用无污染的箩筐或麻袋盛装,堆放于干燥、通风的室内,每隔6~7天翻动一次,一般可储藏40天左右。10.2茶籽量大又不能及时榨油时,最好用低温库储藏,库温在15~20℃为宜。入库前应晾晒1~2天,散堆时高度不能超过1米,每隔10~15天翻堆、开窗通风一次,一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