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30B43DB34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2796—2016围产期奶牛饲养管理技术规程FeedingandManagementTechnicalRegulationsoftheTransitionDairyCows文稿版次选择2016-12-30发布2017-01-30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4/T2796—2016I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徽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程广龙、杨永新、郑久坤、赵小伟、赵辉玲、谢俊龙、黄冬维、齐云霞。DB34/T2796—20161围产期奶牛饲养管理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围产期奶牛的术语和定义、饲养、管理、卫生保健、代谢性疾病监控、免疫接种和疫病防控、废弃物处理和记录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安徽地区规模奶牛场和养殖小区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6548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68奶牛场卫生规范GB18596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NY/T34奶牛饲养标准NY5027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NY5032无公害食品畜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NY5047无公害食品奶牛饲养兽医防疫准则NY/T5049无公害食品奶牛饲养管理准则DB34/T1603泌乳期奶牛饲养管理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围产期奶牛指产前21d至产后21d的奶牛。3.2围产前期指产前21d。3.3围产后期指产后21d。DB34/T2796—201624饲养4.1营养需要日粮营养需要执行NY/T34的规定。4.2日粮要求4.2.1围产前期4.2.1.1日粮应以优质青贮和青干草为主,补充维生素A、D、E及微量元素。饲料质量符合NY5032的要求。4.2.1.2精粗饲料比在30:70。4.2.1.3临产前2~3d,日粮中增加麸皮和轻泻剂,防止便秘。4.2.2围产后期4.2.2.1分娩后及时饲喂30℃~40℃麸皮盐水(麸皮1000g,氯化钠100g,水10kg)。4.2.2.2分娩后1~3d,日粮以优质干草和青贮为主,日粮种类与产前一致,及时增加精饲料供应量。4.2.2.3分娩后4~5d,逐渐增加精、粗饲料的饲喂量或TMR总的供应量。每天精饲料增加1kg~1.5kg。4.2.2.4产后第7d,可使日粮达到产奶需要标准。4.2.2.5产后第10d,日粮营养标准应高于产奶需要量标准的15%~20%。4.2.2.6日粮中推荐添加过瘤胃脂肪,提高日粮能量水平,其补充量控制在日粮干物质的2%~3%。4.2.2.7日粮粗蛋白含量推荐为16%~18%,其中应包括足够的瘤胃降解与非降解蛋白,非降解蛋白含量应达到日粮粗蛋白的40%左右。4.2.2.8饲喂优质的粗饲料,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要大于32%,并保证有充足的有效长纤维(大于2厘米)。4.2.2.9添加碳酸氢钠与氧化镁,比例2:1,碳酸氢钠添加量按精料补充料的1%添加。5管理5.1围产期奶牛日常管理应符合NY/T5049的规定。5.2围产期奶牛牛舍环境卫生应符合GB16568的规定。5.3饮水应符合NY5027的要求。5.4围产前期5.4.1转入干奶牛舍或产房专门饲养,昼夜专人值班。5.4.2用甲酚皂溶液或新吉尔灭消毒牛舍,铺垫清洁、干燥、柔软的褥草或锯屑。5.4.3保持体况(体况评分应在3.5分~3.7分)。DB34/T2796—201635.4.4做好产前检查,注意观察临产征候的出现。5.4.5做好保胎工作,防止流产、难产等意外的发生。5.4.6坚持适当运动,运动场应与其他牛群分开。5.4.7加强生殖器官和乳房的保护,防止外伤和感染。临产母牛的臀部和外阴部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洗刷消毒。5.4.8做好冬季防寒、夏季防暑工作。5.4.9牛舍、运动场要保持清洁卫生,粪便要及时清除。5.5围产后期5.5.1体弱的奶牛用葡萄糖酸钙等进行输液,补充其体能。5.5.2体况评分不低于2.5分~3.0分。5.5.3控制母牛分娩后前两天挤奶量,第一天挤出的奶够犊牛的哺乳量即可,第二天和第三天挤1/2量,第四天可以完全挤干净。5.5.4产后6小时内,观察产道有无损伤,发现损伤应及时处理。5.5.5产后12小时内,要观察母牛的努责情况,随时做好相应的处理工作。5.5.6分娩后应驱赶母牛使其站立,用消毒液清洗乳房、阴门及尾根部周围。5.5.7加强监护,随时观察胎衣、恶露排出情况。5.5.8观察阴门、乳房及乳头等部位是否有损伤。5.5.9观察产后重点疾病,有无炎症发生征兆。5.5.10每日测体温1~2次,及早发现患有乳腺炎或其它病的奶牛,并对异常情况牛只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5.5.11进行产后酮病检测。监护情况要做好记录,以便查询。5.5.12产房要注意通风和防暑防寒。5.5.13保持牛舍清洁、干燥,保证充足、清洁饮水,更换清洁、柔软的褥草。5.5.14转入泌乳牛群以前,兽医技术人员要对牛只逐头进行检测,确认奶牛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转群。5.6产房管理应执行DB34/T1603的规定。6卫生保健6.1挤奶卫生管理6.1.1挤奶卫生应执行GB16568的规定。6.1.2挤奶管理6.1.2.1挤奶次数,日产奶超过20kg的奶牛每天挤奶不少于3次;日产奶15kg以下的奶牛每天挤奶不少于2次。6.1.2.2挤奶环境应保持安静,对奶牛态度要温和。6.1.2.3挤奶前将牛床打扫清洁,牛体刷拭干净。6.2乳房卫生保健DB34/T2796—201646.2.1隐性乳房炎监测6.2.1.1隐性乳房炎监测采用加州乳房炎试验(CMT法)或体细胞数法测定。6.2.1.2奶牛每月进行一次隐性乳房炎监测,凡阳性反应在“+”以上的乳区超过15%或体细胞数大于50万的牛只超过10%时,应对牛群及各环节作全面检查,找出原因,制定相应解决措施。6.2.1.3干乳前10d进行隐性乳房炎监测,对阳性反应在“+”以上或体细胞数大于50万的牛只及时治疗,干乳前3d再监测一次,阴性反应牛做停乳处理。6.2.2控制乳房感染与乳房炎疾病传播的措施6.2.2.1奶牛停乳时,每个乳区注射1次抗菌药物。6.2.2.2产前、产后乳房膨胀较大的牛只,不准强制驱赶起立或急走,防止发生乳房外伤。6.2.2.3临床型乳房炎病牛应隔离饲养,奶桶、毛巾专用,用后要严格消毒,防止二次感染。病牛要及时治疗,抗生素休药期乳应废弃或做他用,病牛痊愈后再回群。6.2.2.4对久治不愈、慢性顽固性乳房炎病牛,应及时淘汰。6.3蹄卫生保健6.3.1牛舍、运动场地面应保持平整、干净、干燥。6.3.2保持牛蹄清洁,清除趾(指)间污物,冬季用干刷,夏季用清水每天冲洗。6.3.3坚持用4%硫酸铜液或5%福尔马林液对牛实施浴蹄,夏、秋季每5d~7d浴蹄1次~2次,冬春适当延长浴蹄间隔。6.3.4蹄变形牛于产后15d左右进行一次修整。6.3.5修蹄时,应严格执行修蹄技术操作规程,正确修蹄。6.4奶牛场的卫生、消毒与防疫应执行GB16568的规定。7代谢性疾病监控7.1抽样检查应对奶牛进行1~2次血样抽样检查,检查项目主要包括钙、钠、钾、酮体和游离脂肪酸等。血液钙、钠和钾用于监测产后奶牛矿物质元素含量,酮体用于监测奶牛是否发生酮病,游离脂肪酸可用于指示奶牛能量负平衡的情况。7.2定期监测酮体7.2.1产前1周,2d~3d测一次尿pH值、酮体。7.2.2产后1d,测尿pH值、尿含量,隔2d~3d1次。7.2.3监测尿pH值呈酸性、酮体呈阳性反应者,立即采取给饲或注射葡萄糖、碳酸氢钠或其他相应治疗措施。7.3防控加强临产牛监护,对高产、年老、体弱及食欲不振的奶牛,产前一周至产后一周要加强防控。8免疫接种和疫病防控DB34/T2796—20165应执行NY5047的规定。9废弃物处理9.1病、死牛按照GB16548的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9.2废弃物应进行无害化处理,其排放应符合GB18596的规定。10记录10.1繁殖记录:包括流产、产犊和产后监护记录。10.2兽医记录:包括疾病档案和防疫记录。10.3育种记录:包括牛只标记和谱系及有关报表记录。10.4生产记录:包括产奶量、乳成分、生长发育和饲料消耗等记录。10.5病死牛应做好淘汰记录,出售牛只应将抄写复本随牛带走,保存好原始记录。10.6记录要及时、准确、完整,不能随意删改,牛只个体记录应长期保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