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年3乡村振兴研讨理论文章心得体会以文化振兴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力之源。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全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所在,振兴乡村文化要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一是加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古迹、建筑群、遗址等是散落在广袤乡村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乡村的历史文脉,也是乡村文化的鲜明符号。要依托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古村落、特色文化小镇等,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做好物质文化遗产的修复、保护和利用。二是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民间习俗、风土人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活态表达。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既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2产及其传承人的保护培养,也应注重在传承中推动创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文化市场有机融合,让其更好融入现代生活。三是继承发展农耕文化。具有敬畏自然、精耕细作、家国情怀等丰富内涵的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的根脉。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用文化创意点亮乡村之美在遵循自然规律前提下,将文化创意渗透到乡村建设的各个环节,能够塑造现代村庄风貌,形成别具一格的乡村美景,让人们找到记忆深处的乡愁,满足现代生活精神诉求。一是房屋建筑要有创意。既要尊重乡村民居建筑特别是传统古村落的原貌,在主题定位、建筑外观、房屋内饰、装修风格等方面体现地域特色,又要充分融入文化创意,在古朴中呈现艺术之美。二是基础设施要有创意。把文化创意融入到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可以使乡村景观更加美丽。比如,在路灯造型、村中街景、厕所外观、胡同名称等的设计中充分融入文化创意,将有力提升乡村的文化气质。三是文化社区要有创意。乡村居民不只是地理归属意义上的生活空间定位,更是在共同文化积淀中形成的文化维系力和在相互密切交往中具有较强组织力的社会共同体。因此,建设富有创意的文化设施,如村史馆、文3化广场、特色博物馆、创意图书馆、乡村客厅等,既能美化乡村景观、优化生活环境,更能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乡村社区文化品位,彰显乡村人文之美。以文化融合激发乡村活力文化融合既体现在乡村精神价值共生上,也体现在乡村经济价值共创上。以特色文化为杠杆和以乡村为支点的文化融合,不仅会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而且能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一是推动特色文化与乡村建设融合。乡村文化的形成与乡村长期依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风土人情密切相关,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坚持把乡村特色文化融入乡村建设,彰显乡村文化魅力。二是推动特色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比如,通过特色文化与农业融合,催生发展创意农业、田园综合体等,有效提升农产品的文化附加值;通过特色文化与制造业融合,提高产品文化品位,满足差异化、个性化消费需求。三是推动特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乡村特色文化要保护传承,但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而应与现代发展理念、时代精神等相互融合,实现创新性发展才能永葆生机、历久弥新。发展文化产业助力乡村富裕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既是乡村文化传承创新的有效载体,也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积极发展具有浓郁4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形成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和产业规模效应。适应现代消费特点和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形式,努力实现乡村文化产业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跨边界融合、跨纬度融合、跨角色融合。围绕核心文化产品的生产,积极构建包含人才、资金、设施、制度等要素的文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进一步提高乡村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乡村居民文化素养保障乡村永续发展乡村居民文化素养的提升,既是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推进乡村振兴内在持久的动力源泉。在守正创新中推动乡村文化理念更新。要引导乡村居民传承和弘扬良好社会风俗、伦理道德,留住乡村文化的根,又要大力弘扬文明新风,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摒弃传统陋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农民精神风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满足乡村居民基本公共文化需求基础上,为其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文化讲座、公益演出等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积极推进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作用,鼓励群众组建广场舞、诗社、歌曲协会等群众文化队伍,支持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化素养。开展各种技能培训活动,构建更多让乡村居民喜闻乐见的乡村文化场景,拓宽乡村居民文化参与、文化表达和文化体验的公共空间,营造浓厚文5化氛围,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