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料网()25万份精华管理资料,2万多集管理视频讲座精品资料网()专业提供企管培训资料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THETECHNICALESSENTIALSFORCONSTRUCTIONOFHEALTHYHOUSING(2004年修订版)2004-03发布2004-03实施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ChinaNationalEngineeringResearchCenterForHumanSettlements®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4年版)组织单位: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主编单位: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参编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卫生部老年医学研究所传统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市民用产品安全健康质量监督检验站、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物理所、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住宅实验室、北京奥林匹克置业投资有限公司、北京金地远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珠海市五洲房地产开发公司、深圳市中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修编说明2001年,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和发布了《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1年版),并启动了以住宅小区为载体的健康住宅建设试点工程,以检验和转化健康住宅研究成果。这两项行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注和高度评价。2002年又在其实践中,对健康住宅的建设理念、性能指标和支撑技术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修编了《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2年修订版),使它具有更大的指导性。2003年,“非典”疫情的突然出现,促使健康住宅引人瞩目,甚至出现有人把它“炒作”的现象。我们认为,应该加快健康住宅研究的步伐,以科学的态度积极推动健康住宅建设工作,把健康住宅引向正确、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近三年的实践以及首批首项试点工程__北京奥林匹克花园(一期)的竣工和通过最终验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在40多位专家参编下,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并在更大范围内征求意见,终于完成了《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4年版)的修编工作。1.以人为本,对健康提出广义的理解,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等4个层次,从而发展了健康住宅的建设理念,从过去侧重于居住环境的健康性拓宽至社会环境的健康性,既避免了局限性,又为我们的薄弱环节强化了研究方向和途径。2.确立以大众健康住宅为出发点,把修编工作的重点放在我国现有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解决的、广大居住者反映强烈的住宅健康影响因素,明确其性能指标的来源以及采取的措施,因而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3.强调科学性,以科技数据为基础,建立健康住宅评估体系,健康住宅技术体系和健康住宅建筑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为贯彻健康住宅建设理念,营造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提供了切实的保障。4.鉴于住宅健康影响因素涉及面广,有许多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有一些因素尚未能完全认识,因此明确《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应该是开放型的,必须进行持续的研究,随着认识的提高和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在《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4年版)发布之际,对各方面给予的帮助和支持,致以衷心的感谢。技术要点目录“健康住宅”行动宣言(代序)………………………………1总则…………………………………………………………2居住环境的健康性…………………………………………2.1住区环境………………………………………………2.2住宅空间………………………………………………2.3空气环境………………………………………………2.4热环境…………………………………………………2.5声环境…………………………………………………2.6光环境…………………………………………………2.7水环境…………………………………………………2.8绿化环境………………………………………………2.9环境卫生………………………………………………3社会环境的健康性………………………………………3.1住区社会功能………………………………………3.2住区心理环境………………………………………3.3健身体系……………………………………………3.4保健体系……………………………………………3.5公共卫生体系………………………………………3.6文化养育体系………………………………………3.7社会保险体系………………………………………3.8健康行动……………………………………………3.9健康物业管理………………………………………条文说明目录1总则…………………………………………………………2居住环境的健康性…………………………………………2.1住区环境………………………………………………2.2住宅空间………………………………………………2.3空气环境………………………………………………2.4热环境…………………………………………………2.5声环境…………………………………………………2.6光环境…………………………………………………2.7水环境…………………………………………………2.8绿化环境………………………………………………2.9环境卫生………………………………………………3社会环境的健康性………………………………………3.1住区社会功能………………………………………3.2住区心理环境………………………………………3.3健身体系……………………………………………3.4保健体系……………………………………………3.5公共卫生体系………………………………………3.6文化养育体系………………………………………3.7社会保险体系………………………………………3.8健康行动……………………………………………3.9健康物业管理………………………………………健康住宅”行动宣言(代序)人类居住健康问题的挑战引起了全世界居住者和舆论的关注,人们越来越迫切地追求拥有健康的人居环境。今天的住宅建设要确保居住者广泛意义上的健康,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社会的和人文的,近期的和长期的多层次的健康。地球环境哺育了人类,环境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我们应尽力制止人类对赖以生存的居住环境的破坏。现代科技的发展,一方面让我们享受了当代文明,同时又使我们容易忽视大自然赐于人类的阳光、空气和水。过分依赖于现代科技的生活方式,又容易削弱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亲密关系。回归自然,亲和自然的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当今人类共同的心声。与人居环境和居住生活行为有着或多或少、千丝万缕联系的各种疾病困扰着我们,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我们有责任呼吁人们制止建造工程所引起的装修病、空调病、肥胖病、呼吸病等疾病频频发生。城市,作为人类居住生活空间的功能已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已不再是人与自然和社会健康发展的乐园。居住条件恶化、环境污染、人际关系冷漠等“城市病”到处蔓延。遏制“城市病”,改善城市功能,使城市朝着人居健康目标发展,是我们今天的历史责任。健康住宅与人居健康工程将围绕人居环境与人类健康的相关问题,综合地制定相应对策和解决方法,以实现人类居住与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致力于健康住宅与人居健康工程的开发商、厂商、建筑师、工程师和科研人员,将以居住与健康的新价值观为目标,积极促进健康住宅建设事业的发展,共同建设健康、安全、舒适的环保型人居环境。1总则1.0.1(建设理念)健康住宅是在满足住宅建设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提升健康要素,保障居住者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等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促进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住宅质量,营造出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1.0.2(编制目标)为贯彻健康住宅的建设理念,建立科学的健康住宅评估体系,先进适用的健康住宅技术体系和利于推广的健康住宅建筑体系,特制定本《技术要点》。1.0.3(立足点)本《技术要点》立足于大众住宅,以维护健康为起点,向有益和增进健康发展,逐步提高和完善健康住宅的建设标准,以利推广和普及。1.0.4(建设试点)以住宅小区为载体,开展健康住宅建设试点工作,旨在检验和转化健康住宅研究成果,推广成熟的成套技术,并结合工程的区域性特点和重大共性问题开展专题研究,为形成健康住宅建筑体系提供基本经验。1.0.5(适用范围)本《技术要点》供专业人员使用,适用于新建健康住区与住宅的开发建设、规划设计、生产施工、物业管理、监理检测等有关单位。它包含人居健康工程科学化建设的主要内涵,是建设健康住宅的主要技术依据。对已建住宅的健康现状评估和诊断以及改造技术措施,将另行编制技术文件。2居住环境的健康性2.1住区环境2.1.1(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应选择在适宜健康居住的地区,具有适合建设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条件,远离污染源,有效控制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电磁辐射、土壤氡浓度超标等的影响。2.1.2(交通)合理组织住区内部动静交通,设置足够的停车位,防止机动车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建设连续贯通的步行通道和无障碍设施,利于步行健身,以及老年人和残疾人行走。2.1.3(交往空间)住区环境设计应为邻里交往创造不同层次的交往空间。2.1.4(视觉环境)住区建设应与周边环境相融合,住区色彩协调,标志牌位置恰当,统一清晰。2.2住宅空间2.2.1(套型设计)套型设计应以居住生活行为规律为准则,满足居住者生活、生理、心理等需求,实现舒适、健康的居住目标。套型面积取决于功能,套型功能的增量,除适宜的面积外,尚应包括功能空间的细化和设备的配置质量,与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和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居室净高不应低于2.5m。住宅功能空间合理低限净面积指标见表2.2.1。表2.2.1住宅功能空间低限净面积指标项目低限净面积指标(㎡)起居室餐厅主卧室次卧室(双人)厨房(单排型)卫生间16.20(3.6m×4.5m)7.20(3.0m×2.4m)13.86(3.3m×4.2m)11.70(3.0m×3.9m)5.55(1.5m×3.7m)4.50(1.8m×2.5m)2.2.2(私密性)合理安排各种功能空间,避免各居住空间的相互干扰,以及邻里住户间的对视现象,保证私密性。2.2.3(交往空间)住宅内部的交往空间,包括单元入口、大堂、楼梯、电梯、前厅、过道、平台、走廊等居住者过往和停留的空间,属半公共半私有空间,具有楼内人们活动的公共性和社会性。2.2.4(灵活性)结构、设备及其管网布置应为住宅的可改造性创造必要的条件。宜采用大开间结构、竖向干管集中外移、横向支管不穿楼板等技术。2.2.5(日常安全)针对老年人、残疾人以及儿童生活活动的安全需要,套内自然层应避免台阶和错层,设置扶手、护栏、防滑地面和报警装置等设施。2.3空气环境2.3.1(住区空气)住区空气质量标准应符合表2.3.1的规定,积极采用住区风环境优化技术,确保住区通风良好。表2.3.1住区空气质量标准参数单位标准值备注二氧化硫㎎/m3≤0.05日平均值一氧化碳㎎/m3≤4.00日平均值二氧化氮㎎/m3≤0.08日平均值臭氧㎎/m3≤0.121h平均值总悬浮颗粒物㎎/m3≤0.12日平均值可吸入颗粒物㎎/m3≤0.05日平均值2.3.2(室内空气)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应符合表2.3.2的规定,防止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表2.3.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参数单位标准值备注二氧化硫㎎/m3≤0.501h平均值二氧化氮㎎/m3≤0.241h平均值一氧化碳㎎/m3≤101h平均值二氧化碳%≤0.10日平均值氨㎎/m3≤0.201h平均值臭氧㎎/m3≤0.161h平均值甲醛㎎/m3≤0.101h平均值苯㎎/m3≤0.111h平均值甲苯㎎/m3≤0.201h平均值二甲苯㎎/m3≤0.201h平均值苯并[a]芘ng/m3≤1.0日平均值可吸入颗粒物㎎/m3≤0.15日平均值总挥发性有机物㎎/m3≤0.608h平均值氡Bq/m3≤400年平均值2.3.3(居室通风换气)居住空间应能自然通风,尤应注意其在凹口部位的通风问题。采暖制冷期间,在外窗密闭的情况下宜有可以调节的换气装置,补充新鲜空气,并预防和控制生物、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