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阶段总结一、线上教学四阶段情况介绍本次网络课程共开课门(含重复开课课程),实际开课第一阶段21门、第二阶段25门,第三阶段18门,第四阶段33门,社会扩招学员开课14门,本周目前智慧树线上教学平台合计就学人次:,已报到人次:,未报到人次:57人次(社会扩招学生23人次),较上周减少29人次。经统计全日制在校学生目前未报到学生人次5人次,具体是导游讲解与实战1人,管理学1人,英语听力1人,教师口语1人,职业生涯规划1。2019年秋季入学社会扩招成教学生第一阶段未报到人数23人次,经查询该批学生当中大学语文11人次,计算机应用基础7人次,C语言程序、旅游学概论和导游业务分别是1人次,电子商务策划2人次。目前的线上教学资源丰富,教师讲授清晰全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并且可以暂停、回放等,利于学生理解消化知识,总体线上教学平稳运行,网课教学总体情况较好,除极少数学生外(未完成教学计划只有93人次),其余学生全部按时完成学习计划,进度令人满意;单元测试成绩较好,学习效果令人满意。绝大多数同学能够紧跟老师,和平时在教室上课一样,认真观看课程内容,准确完成章节测试。甚至,有些学习认真的同学也会对看不懂的地方进行提问。但也有个别同学,只求刷完课程,忽略章节测试,对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没有思考。各系每周均按时提交线上教学周报,督导室和教务处每周进行汇总上报异常学生名单。二、线上教学目前存在问题(一)课程安排匹配度问题由于初专19级为中职阶段,而主要服务于高校课程开设的智慧树平台并没有多少课程资源与初专19级课程相匹配,此外初专19级课程本身较多,导致前3个阶段初专19级线上教学的课程较少,第四阶段开设较多(既有录播课,又有线上课),因此课程开设不合理,学生短时期学习课程过多,压力过大。各年级主要开设以公共课程为主,而实践性较强的理工类课程较少开设,至第4阶段公共课程开设已经基本结束,因此本阶段开设的实践性较强的理工类课程,而此类课程与智慧树平台上资源的匹适度不紧密。(二)录播课和翻转课堂的标准性问题慕课是平台上运行的课程,每门课程的设计,包括时间长度,资源质量数量,章节测试等均比较合理,趋于标准化,录播课缺少统一的标准,包括每周录播次数,每次录播的时间长度,作业次数等,都缺少统一的标准。翻转课主讲教师在短时间内既要熟悉课程内容,还要熟练掌握教学软件、教学平台的使用及各项功,优秀教学案例总结滞后。且翻转课主要教学资源是主讲教师的录屏课,形式单一。(三)线上教学监督考核问题纯慕课课程,主要通过让学生观看慕课视频,完成课程资源提供的章节测试、课程期末测试,最终由课程进度、章节测试分数、期末测试分数的量化指标,来确认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程度。评价标准单一,质、量不能有机整合。基于自我驱动性的自主式学习,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律性,对学习的规划和执行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在我们的课程学习中,进度不合理现象偶有存在,例如:课程线上学习即将结束的最后两三天,学生在时间截点及教师的督促下,进度及低的同学突进,这本身就不合理。三、今后工作改进方向(一)坚持协调统筹各年级课程安排针对第4阶段课程安排的不合理,在接下来的线上课程安排过程中,要平衡各年级课程数量,尽量避免个别年级线上课程数量过多或过少。为了进一步提高课程资源的匹适度,各系要将加大录播课的开设力度,由教师个人录播课程资源提供学生学习,这样既提高了课程的有效性,又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二)努力为确保线上教学的质量建议教师、辅导员“双导师”监管,双管齐下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及管理。任课教师负责自己所授课程的远程教学与指导工作(网课建设、教学辅导、批改作业等),辅导员负责对学生的总体学习、生活及各方面状况进行日常跟踪及管理,每门线上课程落实、学生考勤等。另外将课程教学与学生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及时反思,跟进形势,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抗击疫情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先进人物,也要及时让学生们了解学习,增强他们的家国情怀。同时,积极思考、寻找线上与线下教育之间的平衡点,提高教育品质。(三)做好家校沟通,畅通师生交流。多与家长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并根据家长反应及时调整,提高家长满意度。各班级都组建了教学工作群,建议也组建家长群,及时将学校各项工作过程及相关政策进行宣传和引导,争取家长理解,保障学生学习效果。(四)加强技术支持保障教学建议学校成立线上教学技术支持团队,给系部配备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及时与实验中心联系,最大限度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录播室等资源。及时解决尤其是翻转课录课中遇到的技术及设备问题,强力保障防疫期间教师在线教学和学生线上学习的顺利开展。(五)勤总结,多宣传。把教师们优秀的做法和优质的资源及时传播出去,让更多的教师受益,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建议在智慧树做为主学习平台的情况下,把腾讯课堂等形式引进教学;在条件允许下考虑开直播,多与学生互动,丰富上课内容与形式;同时注意收集学生对教学方式和平台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找到适合自己课程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