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概念总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低碳经济1提出背景过去三百年中,以“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为特征的增长方式主导了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在要素配置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条件下,传统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方式在世界范围内扩散,很多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延续了“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老路,经济增长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剧,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尽管关于人类生产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的程度、机理等问题仍存在重大争议,但进入21世纪,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为应对气候变化,世界各国迫切需要改变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生产和生活方式向低碳化转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抓住“气候变暖”、“低碳经济”等概念,加强政策刺激和国际协调力度,试图在这些领域占得先机,以主宰新型战略性领域的全球治理。目前低碳经济已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共识。2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概念出现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莱斯特·R.布朗在其《生态经济革命:拯救地球和经济的五大步骤》一书中描绘了低碳经济概念的雏形。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将低碳经济阐述为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表面上低碳经济是为了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出的努力,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简言之,就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3低碳经济的特征表现3.1经济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应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3.2技术性即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3.3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是气候变化不至于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4对低碳经济认识的几个误区在低碳经济问题上,需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首先,低碳不等于贫困,贫困不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第二,发展低碳经济不会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只要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领先,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第三,低碳经济不一定成本很高,温室气体减排甚至会帮助节省成本,并且不需要很高的技术,但需要克服一些政策上的障碍;第四,低碳经济并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而是应从现在做起;第五,发展低碳经济是关乎每个人的事情,应对全球变暖,关乎地球上每个国家和地区,关乎每一个人。5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即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用低碳技术改造生产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低碳化。从其发展动因出发,可以很好地理解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当气候变化、资源约束上升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时,世界各国必然寻求突破资源约束、实现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双赢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而这一新型模式的实践是以技术和制度创新为支撑的。6低碳经济模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我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阶段,受传统粗放式增长方式的影响,尽管人均排放水平仍然较低,但碳排放总量却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已经位于世界前列。对于中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的艰巨性表现为:我们既要完成保持较快经济增长、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任,又要面临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严峻挑战。现阶段我国低碳经济等新兴领域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发展仍与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一旦由发达国家主宰的“碳交易”和“碳关税”等全球机制确定并运行,将制约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同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和排放总量的增长,国际上对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全球机制中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中国政府已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模式不仅是中国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有助于缓解来自方方面面的减排压力,规避可能出现的“气候壁垒”对中国出口和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7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历程当前,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因此,提倡节能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大力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现在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这就意味着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我们将比世界上任何其他经济体所需要的能源消费都要大。因此,中国的碳排放及其变化也必将引起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面对即将出现的减排压力和工业化发展趋势下的能源和资源约束,中国只有举全国之力,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导下,逐步制定、实施减缓气候变化的国家政策,倡导和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根本对策。2006年12月26日,科学技术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2个部门组织编制和发布了我国的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总体思路是:在保证中国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以及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大力提高能效与节能和优化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发展并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先进核能技术,以及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和氢能技术,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并逐步建立减缓气候变化的制度和机制,减缓碳排放。2007年6月4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出台,方案提出,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显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低排放型社会,加强能源战略规划研究与制定,积极扶持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的开发和利用。依靠科技进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全面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2008年8月29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循环经济促进法》。这是一部关系节能减排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法律,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法律保障。这也标志着我国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从企业扩展到全社会,确立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制度、总量调控制度等,力图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取较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2009年8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这个《决议》是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决议,在国际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反响。《决议》认为,要强化节能减排,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要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现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期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要求,要综合运用经济、科技、法律、行政等手段,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各级政府预算要做出相应安排,加大支持力度。不断完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信贷政策、投资政策,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形成有利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导向和体制机制。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2010年3月,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两会的主题,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中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2011年9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十二五”期间,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至10%。8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这对中国,是压力,也是挑战。挑战之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小康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挑战之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挑战之三: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挑战之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据估计,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额投入,显然是尚不富裕的发展中中国的沉重负担。9低碳经济发展的策略选择就我国目前国情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势在必行的经济愿景,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地实践创新提高的过程,更是一种痛苦的社会转型。在把握经济增长机遇和发展低碳经济、转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艰难博弈中,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借鉴吸收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经验,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走出一条协调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兼顾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政府,企业、个人三方积极互动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9.1建立并逐步完善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制,为低碳经济的转型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要,在确保经济稳定发展水平之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并从法律层面确定应对气候、环境变化的举措,在相关法规修订过程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逐步制定、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体系。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协作。共同推动我国早日加入世界低碳经济转型国家行列。9.2对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条件中国的化石能源储量以煤炭资源为主,油气资源相对欠缺,这一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炭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