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山东新高考改革方案继上海、浙江之后,山东省成为了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因此山东近日公布的新高考改革方案备受关注。统考“语数外”、文理不分科、“学考”成绩记入高考……,此次山东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究竟说了些什么,中国教育在线整理8大重点带你看个明白。1.2020年整体实施新高考改革方案根据方案,山东2017年启动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2020年整体实施,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考试招生模式。2.高考将采取3+3模式2020年只统考语数外自2020年起,夏季高考统一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含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3个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考试分两次进行。3.取消文理分科“3+3”模式中的第二个“3”是指3门选考科目,对于选考科目考生可以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学科中任意选择3科进行等级考试。这意味着,新高考后不再有目前文综和理综的固定科目组合,考生可以打破文理科的界限进行自由选择和组合,考试也由相同科目的竞争转换为了特长科目的竞争。4.高考总分750由语数外+三门等级考试成绩构成考生的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由3门统一高考科目成绩和自主选择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成绩组成,总分为750分。等级考试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条件成熟时,可纳入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科目。其中,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的卷面满分分值均为150分,总分450分;考生自主选择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每科卷面满分分值均为100分,转换为等级分按满分100分计入,等级考试科目总分300分。5.英语听力有2次考试机会外语科目考试分听力和笔试两次进行,听力部分有2次考试机会,安排在高三上学期末进行,取最高分计入高考成绩;笔试部分有1次考试机会,在6月国家统一高考期间进行。条件成熟时,增加口语测试并采用机考方式进行,外语科目考试适当增加听说部分成绩的比重。6.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考试和等级考试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均应参加合格考试,参加夏季高考的学生需参加等级考试。合格考试成绩分为“合格”和“不合格”,等级考试成绩原始分为100分,按照等级转换规则转换后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合格考试科目覆盖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等级考试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考生从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参加等级考试。学生对等级科目的选择有条件限制:一是不得将达不到学业水平合格考试要求的科目作为等级考科目;二是要考虑自己选择的等级考科目能否满足高校对专业选科的要求。7.2020年起实行“专业(类)+学校”招生录取新方式与以前“学校+专业”的志愿填报和录取模式相比,改革后,实行“专业(类)+学校”志愿填报模式,考生既可以报考同一个高校中的不同专业(类),也可以是不同高校的同一专业(类),还可以是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类),拥有了更多选择权,也增加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机会。这种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以专业为导向,先选定自己喜欢的专业,再选择高校。8.2020年建立“两依据,一参考”招生录取机制自2020年起,建立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两依据、一参考”招生录取机制。统一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成绩组成;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由学生自选的3门学科“等级考”成绩组成;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内容。面对高考录取机制改革,考生应如何准备从2017年秋季学期,山东迎来高考改革后的首批高中段学生。这次高考改革赋予了考生很大的自主选择的权力,如确定选考科目、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报志愿等。但选择的权力和空间越大,考生越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以免无所适从。一是主动学习,正确理解高考改革的内容要义。高考文理不分科,考试科目、录取机制等方面的改革,都要求考生具备与之向适应的能力和素质,鼓励考生对自己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做出选择判断。考生需要作出的选择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高一年级确定等级考试科目;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考生要深入地学习了解高考改革政策,正确理解改革要义和政策规定,理清未来升学的各种途径和模式,提前对自身形成较为清晰的认知,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准成才途径。二是提早谋划,科学确定等级考试科目。改革允许学生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参加考试,那么必然会出现“政治、化学、地理”、“物理、历史、生物”等科目组合,类似于文综、理综的交叉组合。到底选择哪三门科目,考生仍不能“任性而为”,需要考虑多重因素,慎重、科学地确定自己的选考科目。考生必须要认真研究各高校各专业对选考科目的要求,使自己的选择符合高校要求。在确定选考科目时,考生还要考虑自己擅长的学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优势最大化。另外还需考虑本人将来的职业倾向和专业兴趣,对未来喜欢学习什么样的专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要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在对所学专业有了兴趣和明确目标后,选择才更具合理性。因此,考生在高中阶段就要注意培养和发现自己的特长优势与兴趣爱好,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从而做出合理的选择。三是充分准备,提早研究高考志愿。对2017级的高一学生来说,虽然是在三年之后即2020年填报高考志愿,但此次高考改革已经不允许考生向以往一样高考成绩公布后再来研究志愿。志愿填报已经与平时选考科目的选择密切相连,考生必须以一种更加积极、严肃、认真的态度,通过多种渠道分析学校和专业志愿。考生考虑的不仅是上大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选择一个与自己契合度高的大学和专业,具有长远发展前景、能够为之奋斗不止的专业和大学。所以,考生填报志愿前,应认真研究高校招生章程,了解学校的办学情况、专业情况、人才培养特色,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及专业。四是自主发展,全面提升个人素质。高考综合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考生应好好把握这种机会,主动适应改革要求,正确把握努力方向,立足未来发展和成才需要,在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上下功夫,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方式上,要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学会组织活动、参加实践、研究探索,从关注分数提高转变到关注能力发展。再如,综合素质评价已经成为考核学生的重要内容,也将成为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对于综合素质评价,考生不能被动接受,而要主动参与、自主发展,全面展示个人素养,积极参与写实记录、展示交流、期末总结、整理遴选等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环节,努力做到全面发展。各方声音山东是公认的考试大省,而且省情与国情较为相似,东中西差异、城乡差异等都比较明显,山东省的高考综合改革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特殊重要的意义……这次高考综合改革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任务最艰巨的一次改革。改革的实行,将对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院长张琳——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副院长张志刚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将依据新的高考方案、新的课程方案和新的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招生考试具有导向教学和服务选拔的基本作用。本次招生制度改革和以往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高考制度下高中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形式也将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动。——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树杰——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室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王运贵《方案》把立德树人作为出发点,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对教育发展方向的定位和引领,是教育变革系统的自我完善,更是教育功能的回归。——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申培轩——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主任研究员张斌立德树人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也是考试形式与内容改革的根本指导方针。这次改革明确要求深化考试形式与内容改革,实行分类考试评价,综合运用考试评价结果;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深化考试形式与内容改革。——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副院长宋宝和这次高考综合改革,充分尊重高校招生自主权,要求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制定高中生分专业选科办法;大力推进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分类考试;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科目考试等方面,给学生多次选择机会;在录取标准方面,积极探索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纳入招生依据的途径,……。这一系列改革打破了过去考试招生制度用一次国家统一考试选拔所有学生、用统一考试科目检测所有学生学业成就、用单一考试分数这把尺子评价所有学生的做法。——山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张志勇“新高考实行的“专业(类)+学校”的志愿填报和招生录取方式,对高校的传统招生模式带来了挑战。“专业(类)+学校”要求考生的每个志愿都由专业和学校共同组成,例如:汉语言文学(复旦大学)、建筑学(清华大学)等。录取投档时,由以一个学校为投档单位,变为以一个专业(类)加一所学校为投档单位,投档规则为平行志愿、分数优先,不再设置专业调剂志愿,各专业缺额计划通过征集志愿完成。在这种志愿填报和投档录取模式下,学校最低录取分数线将不复存在。高校在招生过程中,每所学校的每个专业最后都会形成一条最低录取分数线,那些不被社会认可的专业,极有可能招不到足够的生源,而生源的缺乏必将严重影响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新高考将会让高校和专业面对“等生源”到“抢生源”的严峻挑战,将推动高校从“靠牌子抢高分学生”向“靠质量吸引优秀学生”转变。”——山东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处长李霞试点方案”关于“总体目标”的四个有利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有新意。新就新在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放在突出的位置,而不将“科学选拔人才”放在首位,充分体现了中、小学教育之本。只有学生健康成长,才是他们成人、成功、成才之根本。长期以来,教育被“肤浅的公平观”所绑架,乃至造成“唯分论”的错误的公平观。教育起点的公平是“有教无类”,教育过程的公平是“因材施教”,教育结果的公平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成员王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