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阅读专项强化练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阅读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得分________读漫画,回答问题。(16分)1.图中的“爸爸”在干什么?(3分)2•小男孩为什么不穿衣服?(3分)3•你认为中国出现“小皇帝”现象是谁的错?为什么?(3分)4•你能再举出几种类似漫画中的事例吗?(3分)5•读完这幅漫画,你想对“小男孩”或“爸爸妈妈”说些什么?(4分)二、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各题。(13分)【甲】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恒价值的却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如明代张博读书,细嚼慢咽,寻幽探微,读后还要抄写七遍,可谓精读之典范。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有时为了开阔视野,增大阅读面,泛读是必不可少的。所谓翻阅,是说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就像看报一样,随手一翻,看看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听说在中国刚有报纸的时候,有些人捧着报纸,就像念四书五经一样,一字一句地高声朗读。照这办法,一天的报纸,念一年也念不完。【乙】①读书务求深解。②古人读书之道,讲究深钻细研,融会贯通。③张博读书,不但字斟句酌,还要手抄七遍,对于经典文献,他终能解其本质,得其精髓。④韩愈在《讲学解》一文中也说,他读书时“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⑤今人读书往往不求甚解,浮于其表,结果即使是“读书破万卷”,涉猎无限广,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知半解的半瓶醋而已。⑥能深钻细研者,实属凤毛麟角。⑦总之,无论古今,读书切不可停于表面,深刻理解文意,读书才会有所得。1.甲、乙两文在内容上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不同点在于:甲文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它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它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2.对甲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举例子分类别B.分类别列数据C.举例子列数据下定义D.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13.用“/”给乙文划分层次。(3分)4.甲、乙两段文字都谈到了张博的事例,试简要分析其在不同文段中的作用。(2分)A.在甲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在乙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根据两段文字的内容和特点,甲文的标题可拟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的标题可拟为《____________________》。(2分)三、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问题。(21分)【甲】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片段)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来到叶老先生的四合院。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乙】作文上的红双圈是在1972年的5月,我清清楚楚地记得那个日子。那一次学校举办“红五月”征文比赛。我投了稿,作文题目叫《补考》,是篇很长的作文。我的语文老师同时也是班主任,他总是给我的作文打高分。一天上午在操场劳动,有人跑过来告诉我:“征文在报栏里贴出来了,有你的,上面打满了双圈。”我很兴奋,即刻就想去看看,却又矜持,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急待。挨到中午,校园里寂静无人时,我像做贼一样地带着心跳,从头到尾一个个数下来,一共是九十八个红双圈,这是我的语文老师给我的评价。带着红双圈的作文在报栏里贴了很久。一天,县文化馆的同志路过这里,偶然看见了,就揭下来带走了。不久,我的作文发表在县办刊物上。县办刊物送到扬州地区,被地区刊物选中,第二次发表。几经周转,次年,《补考》竟赫然刊登在上海一家出版社的正式刊物上。其时,我已经下乡插队。父亲鼓励我说:既有一,何不能有二?我想想也是,就接着往下“折腾”,后来发表了很多小说,成了作家。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人生的路上有无数条轨道可走,之所以选择了其中的一条,是偶然,更是必然。永远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母校的报栏,感谢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1.甲文中“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4分)“这样”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么”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甲文中有两处具体描写叶老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想一想其中一处画横线的句子这样写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3.乙文中的“折腾”用了双引号,实际上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蕴含着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色彩。(2分)24•读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说的“人生的路上有无数条轨道可走,之所以选择了其中的一条,是偶然,更是必然。”为什么说“更是必然”的?(4分)5•读了甲乙两文,我们从中知道甲文作者走上文学之路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的;乙文作者走上文学之路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始的。(4分)6.细细品味两篇文章的结尾。(4分)(1)在表达的感情上共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表达的方法上不同之处:甲文的结尾运用______________■勺方法,乙文结尾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3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