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练带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练(带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1.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A.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C.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D.社会动荡,无法经商)2.苏轼认为:“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②商鞅重视农业,轻视商业④商鞅重视利益,轻视道德C.①②④D.②③④①商鞅变法重刑罚,轻教化③苏轼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A.①②③④B.①③④3.梭伦“按财产估价把人民分成四个等级。……指定以相应的官职……至于列在日佣等级的人,他只允许他们充当民众会和法庭的成员”,“与四个等级的划分相适应,分配不同的兵役义务:第一二等级充当骑兵……”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对梭伦改革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雅典人可以按照财产的多寡享受一定的民主权利B.按照财产划分等级,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参政C.体现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思想D.这项改革对氏族贵族是一个打击4.古代雅典陶瓶中有一幅画,画面真实地记录了梭伦改革后雅典的少年积极学习手工技艺的场面。梭伦积极提倡这些少年学习手工技艺,主要是为了(A.提高平民的政治地位C.促进雅典工商业的发展B.打击工商业奴隶主的势力D.改变雅典社会的产业结构)))5.“梭伦的改革很受欢迎,但没有完全解决雅典的问题。”改革后,雅典的现状是(①取消债务奴隶制③设立五百人会议A.①②B.①④②公民按照财产分为四个等级④部分公民获得“观剧津贴”C.②③D.③④)6.下列有关商鞅变法内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严厉禁止私斗,凡擅自私斗者,视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的刑罚B.贵族没有立军功者,要剥夺其贵族身份C.分全国为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以加强中央集权D.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三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7.雅典梭伦改革、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①都加强了中央集权③都打破了世袭特权②都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④都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8.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年),“徙二万余家于大宁(今河北张家口一带),计口授田”。这实际上是A.废除土地私有制B.均田制的雏形C.实行方田均税法()D.均田制已大规模推行9.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主要是因为()B.授田农民要承担徭役杂税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10.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11.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B.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D.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12.王安石说:“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由此可见他()B.抨击当朝统治C.抨击科举制度D.注重经义策论A.主张儒佛合一13.王安石的某项变法措施达到了“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的目的,相关的措施应是(A.青苗法B.免役法C.市易法)D.均输法14.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C.青苗法、募役法)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D.免役法、更戍法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共72分)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保护民和六一汉,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的时候才改变。——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材料二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名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1)材料一反映出梭伦改革前怎样的社会状况?梭伦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的?按梭伦之法,材料二中跻身于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到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8分)(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不同程度上都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4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编自《“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材料二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摘编自《秦国是怎么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6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实现“愚民、辱民和穷民”。(3分)(3)上述材料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是什么?(3分)17.改革既是引领社会进步的主要途径,也是引导社会风气的一种主要方式。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材料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引者注:“袍”和“泽”均为古代衣服,后以此称军队中的同事)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摘自《诗经•秦风•无衣》材料二“中国”一词在传统中有三种主要涵义:第一是地理意义的中国,中国即“中原”……二是政治意义的中国……第三是文化意义的中国,中国是文明世界……在古代,能称为中国的政权,必需占据中原和践行华夏文化,所谓“居中国则中国之主”,“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据台湾学者黄俊杰等文章摘编(1)材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怎样的社会风气?请结合所学指出在商鞅变法后这一风气于秦国更盛的主要原因。古代少数民族政权要以中国自居,就必须“居中国”和“行中国之道”,请以北魏孝文帝改革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这一结论。(6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为历史上成功的两次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最主要相同作用是什么?两者成功又具备了哪些相同因素?(6分)1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材料三——《魏书•高祖纪上》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魏书•李冲传》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分析,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6分)(2)材料一、三都涉及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2分)(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4分)1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彻底,首先罢试诗赋,独留策论;其次新增大义,地位在策论之上……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纂、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经新义》,即《周礼》《诗》《书》三经义,成为科场和学官的法定教科书。——郑师渠、吴怀祺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材料二至于介甫以其书(《周礼》)理财者居半,爱之,如青苗之类,皆稽焉。所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塞异者之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新经周礼义》材料三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民不加税而国用足”时,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增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6分)2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安石得不到朝中重臣的支持,只找那些急于上进的新人。这些人不仅缺乏经验,而且把变法作为晋身之阶,参与变法动机就不纯。王安石的重要支持者与助手,如吕惠卿、章敦、曾布、蔡卞、吕嘉向、蔡京、李定、邓绾等,都属于人品不正者,其中绝大多数以后进了《宋史》的奸臣传中,其中蔡京之臭名,大概没人不知道。用一些人品不好、胸怀私心的人进行变法,再好的设想也没用。——梁小民《王安石变法:动机与效果》载《南方周末》材料二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都是宋徽宗的年号——本书注)之际,而祸乱极矣。”——《宋史•王安石传》,转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人民出版社材料三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清)张彦士《读史矕疑》,转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人民出版社请回答:(1)分别概括上述材料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表述。(6分)(2)你认为影响改革变法成败的因素还有哪些?(6分)参考答案解析1.【解析】选B。公元前343年,正处在商鞅变法之中,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该政策限制工商业发展,许多工商业者即使经商致富,也转向农业的经营。2.【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内容,①符合“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④符合“知利而不知义”。商鞅变法虽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是它有着材料中所说的局限性,如轻视教化和道德,故③正确。从材料中体现不出商鞅对待商业的政策,故②错误,故本题选B。3.【解析】选A。雅典民主的范围有严格的限制,可以享有民主的主要是本邦成年男性公民,并不是所有雅典人,故A项说法错误。4.【解析】选C。梭伦提倡学习手工技艺,主要是为了促进雅典手工业的发展,进而带动雅典商业的发展。5.【解析】选A。依据所学可知,设立五百人会议是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公民获得“观剧津贴”是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故③④与题意不符。①②属于梭伦改革的内容,所以应选A。6.【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能力。商鞅变法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