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上期花园路校区考试分析会校长讲话现在是11:05,会议时间比我的预期短了一点。其实质量分析会就是本着真分析、真对比,把问题找准,分析透,把措施定好,定精确,有保障的去实现下一步的目标。今天的质量分析会无所谓批评,我们是一个真正的团队,我们学校的生死存亡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如果提到哪位老师的名字,在这里只是提醒,并没有批评之意,只是就事论事,做一个专业意义上的质量分析。刚才大家的交流反思,严格意义上我个人认为,勉强称为质量分析,但在今天的场合和会议性质要求下,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我们刚才的所谓分析其实就类似于看见了一个大脓包,我们都站在脓包的周围,没人考虑脓包长在谁的身上,长在哪个部位,按道理需要把脓包割开,层层的分析,分析病里病因到底是什么,而后怎么治疗。但是我们没有切开,我们只是围着脓包,如同一群看客,对着脓包指指点点,缺乏剐骨疗毒那种狠劲,没有入木三分那种精准,也没有发人深省那种深层次的感悟和思考。刚才大家的分析,我用6个字概括:第一:可喜。有部分老师在分析的过程当中,轻工具,轻考试试卷的本身,轻一些客观的、躲避责任的因素,而重在分析学情,重在分析学生学习的真实状况,重在分析个人专业提升、教研方面的不足,甚至是个别老师提到了我们的生态,我们的三风建设,我感觉到这是真的分析、实实在在的分析。像吕银条老师,九年级英语考的不好,但她个人却考的不错。她那个分析,大家可以传阅一下,分析了多少内容,九年级当然是注重于技术层面,但是她看到了45分钟以外的好多东西、好多问题,在给我们大家提醒,也是给英语教研组提醒。孟庆刚老师提出加大集体教研力度,这就是我们的短板。对于九年级英语组,我总结一下,人人都是龙,差就差在集体作用的发挥,所以说英语学科的失利,有其必然的原因,但也不排除一定的客观因素,如于晓礼老师身体的状况等。不过我们要是想真正解决问题的话,就要把这些因素给他撇过去,我们就要看看这个团队在合作当中是不是有问题,我们立足于一条战壕,假如能把合力呈现出来,那远远超过三个臭皮匠顶的那个诸葛亮。黄雪慈老师提到了改变学生的思想状态,让学生愿意去学,这就是课堂当中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调动的运用,现在如果再有老师说这样的话“讲了十遍他都不会”,只能说你方法太笨,讲的一点都不好,甚至于应当怀疑你是不是在错讲。专家说:好的课,各有各的风采,差的课,总是千篇一律。为什么会出现“讲了十遍他都不会”?因为没有趣,没有味。张爱青老师的发言也提到了学生兴趣的激励,就是亲其师,信其道,我不喜欢你这个老师,我干嘛要学你的课?学生现在都是青春期小孩,他思维非常单纯,他不计后果,她要是对你这个老师不认可,宁可不学你教的知识。也许你会说,学习是你自己的事。他的意识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你怎么办?贺晓燕老师也提到了工作策略的调整。抠bia抓就一定解决问题吗?但大多数老师都是在这一方面下功夫。你试想,我们在座的七八年级老师,副科几乎是全军覆没,那你同样的策略用到同一个学生身上,那效果会好吗?赵媛、曹国两位老师提出了走出校门,横向教研。在昨天曹守国、张丽华已经到货长路校区开始了第一次教研活动。作为学校管理层,我们都要为学科发展保驾护航,我们两个校区就是一个单位,教研人越多,思想越丰富,方式方法策略更加多元,教研效果也会更加有效,包括走到其他学校,我们可以为老师提供桥梁、平台,这些我们必须得做。石淑平提到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方面的问题,有时候要掌握,掌握的前提是什么?一会我还要讲,先不展开。程红涛主任说的非常好,如果我们把目标都定到15(15是这一次的名次),可七八年级有几个主科在第8,你考到15,我们的整体名次要超过15,你还是落后。当然,还有一些教师也提到了非常好的,非常有效的建议和做法。第二:可行。对这部分老师深层次的思考的认同,有些方针措施和策略是我们今天这个诸葛亮会上形成的,但是非常可悲的是在坐各位在同伴发言的时候几乎没人记录,你有多强的记忆力,同伴的话就对你一点价值都没有了吗?一点启发都没有了吗?我记了5页纸,我感觉到非常好。首先是我对大家的尊重,因为我们是面对面在交流,不管你讲什么,我先给他记下来,有价值的东西我回去后再还原,那就是可利用的资源。什么时候起某些老师形成了这个不良习惯:不拿笔,不拿本,不记录,只是用提前写下的了了几行字,到这进行所谓的“质量分析”。同伴提出的真正可行的策略,最好用烂笔头记下来,回去以后斟选一下,,用到以后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去,用到自己的教研当中去,用到提升自己的各种机会里和细节当中去。第三就是:可忧。第一点,从态度上讲,还是把质量分析当成一个形式性的东西:我很不情愿,你非让我来,展现出一种消极和被动,有一种让人感觉到我行我素,麻木不仁的感觉,任你天塌地陷,我自岿然不动,没有责任心、耻辱感,缺乏大局意识。第二点,在会议现场也侃侃而谈,但是总给人一种感觉不切实际,顾左右而言他,有意避开本质去进行虚假的搪塞,把今天的分析当成一个我不得不接受的任务,给他应付过去,淡化了集体荣辱感和责任心。第三点可忧的地方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围绕着一张试卷,分析来分析去,总认为问题在客观因素上,在命题人那里,在试卷本身,在某种偶然因素上,而忽略了问题在自身。我没有其他意思,我只是提醒,八年级最差学科的老师,你们两个都分析的非常精细,非常全面,但是本质上都规避了人的问题,能考到全市倒数,,你们两个要考虑自身的问题,而不是那张试卷上的某个题型这种问题,考虑考虑你们自身有没有问题。我跟这两位老师接触过之后,人非常真诚,非常实在,那么你们两个出什么问题了?倒数的名次,设想你给学生提供2本资料自学,最多也就这么差,你看看排在你们后边的都是什么样的学校?好学生荡然无存,老师是死拉硬拽,拼凑都拼凑不齐,乡野小学校,你都能被他们超越,我今天有点直言不讳,什么问题你下去再考虑,因为你这个班有其他学科考的比较好,这是我比较忧虑的原因,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方式方法的探求上。三维目标首先是知识与技能,现在更加注重和强调的是核心素养,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还有一种忧虑,就是分析时频繁提及我督促背,督促记,很少有人提知识的理解,假如我们个人能力发挥上存在问题,在学习研讨的过程当中,知识走偏的话会怎么办?我也是多年都教的副科,我教过音乐、生物、历史,后来教了11年政治,我的感觉就是老师的引导非常关键和重要,学生要是把你圈定的重要内容都掌握了,考试还不行怎么办?那就是你这个老师备课的质量问题了。有些老师提到了集体教研的质量,是真教研不是?是精细化教研不是?是针对问题教研不是?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教研不是?教研的结果价值是什么?当今社会的人,第一,要具备会思考的能力,会思考什么?就我们单位来讲:第一点你要思考你的立场,你是不是一个立德树人、为人师表的老师,你是不是怀着一种神圣的爱,去对待除了我们孩子之外的其他孩子,你是不是专心致志、全身心的投入,你的工作时间之内的课堂之外,你是怎么样去支配的,这个立场,刚才李佩校长提到,让我解释重心下移,重心下移就是凡事要考虑学生的立场,他需要什么,才是我们备课、学习、讲课的重点,而不是你想给他什么,他就必须接受什么,主观臆断有时候会害死人的,没有集体教研去帮衬的个人狭隘思考有时候也是害人的,,重心下移的课堂,处处是围绕学生的需求,去展开问题的探究,这是我感觉到的“三可:”可喜今天看到闪光点,生成点,看到了一些思想本质上好的方面;可行,有些措施刚才虽然大家没有记,回去以后一定要记,有些同志提出的措施是可行的,光指望一些泛泛的抠bia抓意识,站不住脚,因为其他学校都是这样做的,像子华初中比咱做的好的多。好的策略,通过教研去进行论证,通过课堂去进行实践,通过学生学习的效果去验证;可忧就是我刚才给大家说的那几方面,解决问题没有抓住关键,隔靴挠痒,看你挠了好几下,挠到了靴上,脚没有感觉到,没什么用。我还要给大家透露一个情况,很长时间了,教体局早就想把咱们这个学校从巩义的教育地图上抹掉,有整体规划的考虑,原因是我们前几年走的不顺。这就像一棵树,当你根深叶茂,生机盎然的时候,凤凰、喜雀,各种鸟类都会在这里停留、栖息,当你这棵树青黄不接,面黄肌瘦,即将枯死的时候,各种鸟类谁也不愿意再在你这棵树上停留栖息。你这棵树也就预示着没有生命力了,最后不被伐掉也会自己死掉。人常说:树倒猢狲散。树上都是猴子时,说明树况很好,等树上的猴都跑光了的时候,树大概就要枯死了。就这一次考试来讲,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要承担这棵大树凋零的责任的,你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离开单位,你啥都不是,谁都不要再搞“窝里横,出门怂。”我们这个陇海路校区真的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到暑假真的没有生源的时候,我们大眼瞪小眼,眼泪汪汪也没用了,以前我们曾经出现过一名老师出去招2名学生这种状况,职专的做法都跑到初中来了,唇亡齿寒,生死攸关,所以必须树立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下面我讲二种发生在课堂上的“提问”。首先是关于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我们知道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有三大问: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这是目标,即学什么学到什么样的程度;第二个问题,你怎样把学生带到哪里,即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第三大问,你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这就是学习效果和评价。所有的课改围绕的中心,包括本真教育、基于标准、我们的高效课堂、常规课堂,都是这三个问题在主导,刚才大家发言都是强调抠bia抓,搞周清日清,这些东西是非常现实,非常有效但又是极不科学的一种作法,工夫没有用在平时,真正的出彩点应当是在你的课堂上,在你的备课、教研过程当中体现的,在你的讲课质量当中体现的。刚才有一个教师提到了包班的问题,包班现在极不可取,一堂课累的口干舌燥,腰酸腿疼,学生听的索然无味,一知半解。就像做了一碗饭,你强行喂到他嘴里边,灌到他胃里边,咱扪心自问,这样的状态真正消化的会有多少?刚才我说,做老师要做一个会思考的人,第一是立场,第二是有想法,你平常在学校得有想法,要让自己的脑子转起来,第三个得考虑到自身的价值和工作的价值问题,思想催生出的就是格局,格局催生的就是出路,格局有多大,你层次就有多高,思想有多活,思路就有多远。思路有多远,才能决定我们能走多远,这是第一类“提问”。第二类“提问”,适合于今天的各位,适合于我们的政、史、地、生学科。第一个问题你理解了吗?掌握的前题是理解,为什么我们自己写的东西几乎不用背就会了?那是入心的东西,那是发自肺腑的东西。为什么记别人的东西那么难呢?它不是你创生的东西。如何让他人的东西变成我们自己的,那就得去理解。上次我说魔术师变魔术,你要想从帽子里变出东西,首先得往帽子里放进东西,魔术是假的,你放了多少你才能变出多少,那么我们老师你头脑里没有东西,你能去课堂上变出东西吗?你不去好好备课,你能去上好课?年轻的时候我也曾经历过类似的情况,那时候整个教育管理非常松散,有些人中午喝喝酒,下午进课堂。其实备课和不备课绝对不一样,不充分备课教研,你的课堂一定不丰富,没有吸引力,整个堂课也就缺乏质量,我们现在假如还是延续一种“慵懒散软”的工作作风,那么各位老师刚才的保证只会是虚泛之辞,下次开会你还是会在这里屡战屡败,屡败屡批还有意思吗?第二个问题,你记住了吗?第三个问题,你学会了吗?记住和学会又有差距,记住是一种机械,学会是学以致用,那叫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我看了一下课程标准,经常用的形为动词有: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这么多行为动词都是学生要实践的,刚才我们大家强调的掌握,你只掌握了一个行为动词,还有这么多行为动词,学生了解吗?理解吗?会运用吗?他经历了哪些过程,他体验到了知识生长的过程吗?哪些东西是需要探究的,是需要师生交互融通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在这个时候是要真正体现的。再给大家提出两个理论,第一个理论就是木桶理论:决定木桶容量的是短板。有些学科,咱带的班级是在排在后面的,像吕老师人家带的班级则是名列前茅的,还有些老师的学科成绩是冰火二重天,有第一第二,倒一倒二,这要是按常理推断你是弃了一班,保了一班,这种行为不太好,应当均衡发力,一视同仁。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发扬长板,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