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名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课文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教学目标1.认识“崛、范”等8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3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6个词语。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志向的原因。4.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教学建议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写了哪三件事,再指导学生梳理三件事的关系,最后把几件事连起来把握主要内容。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可以结合课后第二题,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通过对“中华不振”的理解,带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是联系相关背景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三是结合周恩来所写的《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进行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再写写自己读书的目的,把理由写清楚。教学重点1.学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2.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2.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教学过程:一、复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1.出示上节课梳理的事件要素表,让学生再次练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事件时间地点修身课上奉天人物(做什么)魏校长(问)周恩来(回答)伯父(告诉)周恩来(疑惑不解)中国妇女(受欺负)第一件事新学年开始了第二件事十二岁那年第三件事一个星期天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中国巡警(不惩处、训斥)围观的中国人(只能劝慰)周恩来(看见、体会)2.学生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3.教师相机引导:可以按事情的因果关系或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归纳主要内容。二、结合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中华不振?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梳理关键信息。3.总结学法:面对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在全文寻找相关句子,再前后联系起来理解。4.教师引导:听了同学们的交流,再看到“中华不振词,有什么问题不问不痛快?预设:(1)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却不能随便去,有事还要绕着走?(2)为什么在中国的其他地方可以说理,而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却没处说理?(3)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为中国人撑腰,还要训斥中国人?(4)为什么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同胞受欺却敢怒不敢言?(5)为什么那么热闹的地方,对中国人来说却是不幸?5.小结:看似不该发生的事情,在外国人的地盘里却都发生了,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状况。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中华不振”。三、结合课外查阅的资料,深刻领会周恩来的读书志向。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查阅的相关资料,并说说自己的感受。2.学生阅读教师准备的相关资料,谈谈感受。3.总结学法: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和老师准备的资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明白了“中华不振”背后的原因。4.揣摩周恩来的内心感受。(1)引导学生带着“周恩来看到当时中国的状况,心情是怎样的?萌生了怎样的想法”这个问题,默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2)引导学生用一个词形容周恩来的心情,说说他的想法。5.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四、结合《大江歌罢掉头东》,体会“振兴中华”之志1.教师引导:十二岁的周恩来立下伟大志向,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1917年,十九岁的周恩来要到日本留学。在出发前,他写下了《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2.学生朗读诗歌,听教师讲解诗歌的大致意思。3.学生思考、交流:周恩来求学日本,是为了什么?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