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与策略2008-08-1919:59:23|分类:教研随笔|举报|字号订阅湖北省教学研究室李作芳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在小学高年段学习少量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类文章时,常常感到左右为难:讲深了,怕学生读不懂,不感兴趣;讲浅了,又怕学生什么也没学会。这其实主要是对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定位缺乏正确理解的结果,由于在教学目标上认识模糊,甚至误解,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出现了偏差。那么,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有哪些有效的方法?教学中需要注意些什么?笔者最近观摩了长春版五年级《舍生取义》、人教版六年级《矛与盾》两节课,引发了一些思考。一、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下面是教师执教五年级《舍生取义》一课时的三个教学片断。【片断一】——说说含有“义”字的成语师:(板书“义”字)同学们能说出含有“义”字的哪些成语?生:义正辞严、大义凛然、义不容辞。生:忠肝义胆、见利忘义、义薄云天。(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在黑板上)生:大义灭亲、义无反顾。(教师在“大义凛然”“忠肝义胆”两个词语前加上“▲”)师:看到这两个加“▲”的词语,你们想到了谁?生:我想到了文天祥。生:我想到了岳飞和于谦。师:在这两个词语中,哪个字的分量最重?生:“义”字。师:是啊,因为“义”,所以“不容辞”;因为“义”,所以“无反顾”。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题目中含有“义”字的文章。(板书:舍生取义)师:(出示全文)同学们读过哪些文言文?……【片断二】——探讨语气词的用法师:读完全文,你们发现了什么?生:句子后有很多“也”字。师:这是语气词,请你们画出“也”字。还有哪些语气词?生:还有两个“者也”。师:(出示句子)读一读,比较这两句的语气和读法。“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师:“得兼”就是“兼得”,是倒装句。……【片断三】——拓展:“有多少人追随孟子先贤”(教学即将结束)师: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追随孟子先贤!请看——(出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师:对于谭嗣同来说,他所追求的“义”是什么?生:……师:(出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你们还知道哪些诗句?……从以上片断一、片断三可以看出,教师在五年级《舍生取义》的教学中,花了大量时间引导学生对“义”字的内涵进行研究,并于课末进行拓展,力图突出文本的主旨,引导学生领会其思想内涵,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从片断二则看到,教师注重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进行讲解。我以为,这些都远远超过了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请看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小学阶段呢?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讲到:“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主要是让学生见一见,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这两天我重新观看了武汉市唐家墩小学夏琦云老师执教的六年级《矛与盾》一课,并将《矛与盾》和《舍生取义》两节课例在目标定位、方法选择上进行了对比研究。我认为,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要求:1.通过文言文学习,了解古代的灿烂文化,感受文言文的语言形式,激发阅读文言文的兴趣;2.在文言文学习中,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3.在文言文学习中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具体来说,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重在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懂,读流利,读熟。读通,即语句通畅。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语气、重音、节奏,学会断句。读懂,即了解文意。这里谈的是“了解”而非“理解”,二者有着明显的差异。读流利,即读出情趣,读出文言文的味道。读熟,即琅琅上口,熟读成诵。一句话,小学文言文教学,应以“趣”为先导,以“读”为主轴,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独特的语言魅力,积累优秀的语言材料,用优秀的文化甘露浸润学生幼小的心灵。二、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策略1.情境为线,古文为珠,突出“趣”字,让学生融入古文,爱上阅读。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字一句总关情。文言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同样离不开文字创造的具体情境。在武汉市唐家墩小学夏琦云老师执教的《矛与盾》教学中,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古文学习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其一,形象生动的导入设计。教学伊始,教师通过课件播放了一曲浑厚悠扬的古筝乐曲,随之在学生眼前展开一幅古香古色的画卷,把学生一下子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两千多年前的集市中;教师顺势设置悬念:“看,街上好热闹啊!赶集的人来来往往可真多!街边的一块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古代文化特有的魅力,教师设计的教学问题,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打动了学生的心扉,拉近了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学生兴趣盎然,轻松自如地走进了古色古香的文言世界。其二,韵味十足的朗读示范。“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我读,好吗?”在学生初次接触课文之后,教师进行了韵味十足的示范朗读。美妙的古典音乐,教师有声有色、抑扬顿挫的诵读,一下子使学生置身于富有魅力的古文化殿堂,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朗读起来。其三,身临其境的模拟表演。在熟读课文之后,教师在课堂上模拟古代集市,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角色表演。“假如你就是那鬻盾的商人,为了卖出自己的盾,你会怎样誉盾呢?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自己吆喝吆喝。”“假如你就在现场,听到商人先誉盾接着又誉矛,你会怎样说?”……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在教师创设的逼真的情境中,孩子们入情入境地表演、诵读。它让文言文由陌生变得熟悉,由晦涩变得易懂,由遥远变得亲近。学生的表演读微妙微肖,课堂情意融融。其四,真实贴切的文言评价。教学中,教师仿佛也是现场的一位见证人,凭借自己深厚的古文功底,竭力运用情境化的浅易的古文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如“尔等真会誉矛也!”“善哉!你亦如此!”教师尽可能多地使用精炼的文学语言,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古代文化的感染与熏陶,通过与文言文的“亲密接触”,带给孩子们一份走进古典文学的惊喜!2.字正腔圆,多效并举,落实“读”字,使学生读在其中,乐在其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读书,先求读熟,再求读懂。“读”是“悟”的基础,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矛与盾》一课教学中,教师以“读”为主轴,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直至读出文言文的味道。①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通,语句通畅。文言文中有许多生僻字、多音多义词,又间有通假字,文言文教学首先就要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揭示课题后,教师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其次指名读,检查学生的朗读水平,了解学生的朗读基础,并引导其他学生围绕“是否读准字音”进行评价,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发音。考虑到文言文朗读在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方面具有特殊性,教师紧接着进行了示范朗读,一方面有效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在教师的示范朗读中注意语句的停顿、重音、语气和节奏,并在书上做上记号,促使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在教师示范朗读之后学生同桌再次进行朗读练习。这四次不同要求的读的训练,都是在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通过自由读、教师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学生读准了难读的生字,读通了拗口的长句子,逐步感受到文言文在停顿、重音、节奏等方面的朗读技巧,初步达到了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朗读要求。②指点方法引导学生读懂,了解文意。文言文教学的“读懂”,仅仅要求能够“疏通文意”,大致了解课文的意思,不要求深入的理解,更不需要挖掘文本的内涵。像本文片断一与片断三所示,在文本的人文内涵上挖掘太多,钻研太深,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和恐惧心理,不利于文言文阅读。《矛与盾》一课的教学,很好地把握了“朗读”与“感悟”的“度”。教师没有深入引导学生去钻研故事中蕴含的道理,而是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反复默读、朗读课文,辅之以恰当的方法点拨,使学生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一是在自主阅读时指点文言文阅读的好方法。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时,教师巡视其间,发现了很多好的学习方法,如“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图文对照读”等阅读方法,教师及时予以肯定,并鼓励学生还可以运用“联系上下文大胆地猜读”等方法进行文言文的阅读。这些方法的点拨,使学生能迅速、熟练地把握课文的整体,读懂课文,大致了解了课文的意思,扫清了阅读中的思维障碍,习得了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如果将学习文言文比作画一幅国画,那么这一教师指导下的自主阅读就是一个局部精心勾勒的过程。经过这一教学,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转化为相应的白话文及相应的情境,为今后大量阅读文言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巧用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言指导“读懂”。学生读“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地。’”一句时,声音细小,显得胆量不足,教师风趣地调侃道:“精明的商人啦!这样吆喝,你的矛卖得出去吗?”学生再读“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一句时,很自然地联想到“誉矛”人张扬、夸耀、吹嘘的的心理,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商人“言过其实”的表现。③多种情境引导学生读流利,读出情趣。角色迁移、模拟表演等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教师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的朗读情境,旨在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情趣。在指导朗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地。”等语句时,将学生融入情境,鼓励学生设想自己就是那位鬻盾誉矛的商人,该怎样吆喝叫卖;指导朗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等语句时,教师不仅充分借助文中插图,还多次创造性地编加插图,鼓励学生设想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在问这句话时的语气、节奏,设想自己就是那个鬻盾、誉矛的商人……于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活泼俊俏的小姑娘,一脸稚气的孩子,精明的商人等纷纷从远古走来。文言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④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读熟,熟读成诵。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给人以非常优美的韵律享受,学生也愿意读、喜欢读、喜欢背。再加上文言文精炼的语言,特殊的表达方式,若引导学生背诵,对于积累语言、接受文化熏陶都大有裨益。在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读好每一句之后,教师采取多种途径引导学生熟读成诵。【案例】——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师:在反复朗读中,咱们不仅把这则寓言不仅读通了,读懂了,还明白了其中蕴含的一些道理。你们真棒!学古文就是需要反复的读,反复的品味,让我们共同来感受一下吧。大家一起读吧。生:(自由朗读全文)……师:下面我们来随着音乐分角色读,看谁读得惟妙惟肖!生:(根据不同的角色读得绘声绘色)……师:学习古文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背,方能学以致用。让我们把这篇有趣的文言文珍藏在自己的语言仓库里。不会背的地方可以看看书,会背的地方我们尽量背。……师:文言文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文言文中的道理耐人寻味。回家后,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则寓言,回味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你可以和你周围的小伙伴或者家长一起读一读,背一背,讲一讲,演一演。……任何一种单一的呆板的方法都会造成对某项事情的厌恶乃至产生抵制,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指导学生诵读也是一样。教师深谙此道。上述教学片断,是在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懂后的安排。“自由读全文”、“配乐分角色读”、“背诵”、“表演读”这四次诵读途径各异,要求不一,形式灵活。在反复的诵读中,文言文的语言文字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语言,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