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3课《荷塘月色》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对象课题对口高考荷塘月色授课人授课学时二课时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清文章写作思路,领悟文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2、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提高鉴赏能力。3、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重点难点1、通过诵读品赏语言,习得语言技巧。2、通过探究交流,调动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习得此文的写作思路与作者情感。体味“荷塘月色”的画面美、意境美,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1、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尤其是4-6段的赏析,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2、将新接触的修辞手法“通感”作为学习重点。学会用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作者情感。教学方法教具准备学情分析教法:诵读指导法、问题引导法、点拨启发法、合作探究法学法:课前预习法、诵读涵泳法、合作讨论法、圈点勾画法多媒体课件我的教学对象是中职一年级财会班的学生。通过课前访谈得知:(一)达成目标的优势:1、财会班大部分为女同学,情感体验更为细腻丰富,想象力也更为丰富。具有鉴赏散文的良好基础。2、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喜欢个性化阅读,具有很强的可塑性。3、通过初中散文文章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散文的鉴赏方法;(二)达成目标的困难:1、阅读散文的兴趣不浓。2、本班学生的年龄大都在15-17岁,正处在生理与心理突变期,学习目标不明确,人生观、世界观比较模糊。3、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基础比较薄弱。《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写景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成功。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我认为,本文的教学,应加强朗读,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韵味,通过反复诵读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根据本单元教学目标要求:在前一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朗读的技巧,通过朗读方案的设计,加深对文本内容的了解,并能够通过朗读来表现,以及本文语言富有诗的韵律之美特点,对于散文教学,只有反复朗读,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才能体会到散文语言的魅力;只有“品味体验”,才能领悟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在意境中层层开拓,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这里的美读是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美的意境,产生美感,体会抒情性散文的独特审美。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整个过程张扬学生个性,激扬学生灵性,提倡学生个性化朗读。这样设计理念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教学设计说明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的教学,我力图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综观全文,《荷塘月色》其实揭示了人类心灵栖居的三个世界(文章的普遍意义之所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抛开具体的写作背景分析理解),亦即人类的三个心灵家园。现实世界造成了人类心灵的种种烦恼和痛苦,但现实世界又是人类心灵无法逃避超脱的。逃避只能是暂时的(也许只有生命的终结才是永久的逃避),现实终须面对。《荷塘月色》中作者最终回“家”是必然的结果。理想世界(采莲世界)则是人类心灵之梦想家园,它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栖居而无法置身。但有它存在,我们人类的心灵就不会在现实的苦难中沉沦、堕落(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其实就是作者的理想世界)。而处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那个心灵家园(有的资料把这在文中的体现概括为“荷月世界”),她常能使我们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得到暂时的排解(比较明显的反映在中学教材中的古有柳宗元、苏轼等)。教学流程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1、借助相关资料或网络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2、充分阅读文本,读准字音:借助注解和词典,弄清以下词语的读音和意思: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宛然、凝碧、斑驳、峭楞楞3、了解有关荷和月的古典诗词。第一课时1.单元整体本单元学习散文。”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师生活动教师:明确读书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教师:讲解散设计意图1、构建教学支架,为创建高效课堂做好准备。2、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让学生学会借助网络进行学习。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在开头有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文特点,创设情境,必要引导学生对本导入新课单元的整体把握。即散文相关知识的提炼和补充。把握散文重在抒情的特情造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聆听,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点。培养学生“一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观看画面回忆有关切景语皆情语”的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荷的诗句。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2.我们今天要心仪怎样一段感情、怎样一幅美景呢?请看画面(多媒体出示荷塘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写出了荷花的动态。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面对这样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写心中的情怀的呢?意识,为下面鉴赏语言、把握情感做铺垫。图片激趣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约15分钟)现在我们随着动人的旋律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语、心荷。1.配乐动画朗诵,初步感知、欣赏美景、体味感情。同学们小声跟读,随文入境!2.优美的诵读和美丽的画面已经让我们沉醉不知归路,我相信大家已经体会到了美,现在可畅所欲言谈谈你谈感受到的美。美点寻踪。1)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是荷塘上的月色.将二者巧妙的结合起来了。幽雅、朦胧幽静的画面美2)用词句美、语言美。3)情感很美总结: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游踪。问题(1):①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师生交流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教师:播放配乐动画朗诵设问、引导、点拨学生:聆听朗诵,小声跟读。思考问题,讨论交流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领略作品的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美。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约15分钟)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此句称“文眼”。②: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提示学生结合本文写作背景来谈)教师补充: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③“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问题(2):作者采用什么方式来排解不宁静的?散步(齐答)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师生共同明确。游踪:家——小路——荷塘——家知人论世三、品读文章重点段落(4、5、6段),体会文章画面美、语言美(约20分钟)1、我们知道作者通过散步找到了一个宁静幽美、放松心情的好地方,这个地方是?(齐答:荷塘)很好,此时作者由现实世界来到了一个清新优美的荷月世界,欣赏了美丽的荷塘月色,那么文章中重点写荷塘月色的部分在哪里?明确:文章第4、5、6段2、请同学们自行朗读这三段,体会荷塘月色带给你的美感,把你获得美感的句子圈画下来,说说你所欣赏到的美。(提示:可以从修辞、炼字、描写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说一说。)(1)比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教师:1、提问2、参与学生讨论交流,补充学生未涉及的内容,引导学生问疑,解疑。3、顺学而导,乘势追问。如:学生说出“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理由是: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荷叶的柔美。教师可顺势追问:“何以见得很‘柔美’?”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欣赏美、体验美。4、引导学生关注“通感”、炼字,其他特色点到为止。1、由学生自主发现、交流、讨论,教师作为参与者适当点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2、引导学生不要迷信课本,阅读要读出自我,培养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2、从建构主义立场出发,适时调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及生活经历,可以激活学生现有的经验去顺应将要进行的学三、品读文章重点段落(4、5、6段),体会文章画面美、语言美(约20分钟)“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舞女裙的比喻写出了荷叶迎风摇曳的姿态,形神兼备。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般;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光照在叶子和花上,有如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下荷叶与荷花在光色上的模样,牛乳不透明的状态,如眼前月色下的花叶,给人一种不分明的感觉,恰巧与作者朦胧、恍惚的心理状态相似。满月不能朗照、不分明的荷叶荷花,创造了一个朦胧、缥缈,像“笼着轻纱的梦”的意境,这样的情境里,作者暂时忘记了心中的愁绪。十多个比喻,不可能全是很精彩的,如把荷花说成是“像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荷叶如“亭亭的舞女的裙”之类,孤立起来看,比较平庸。余光中先生在批评朱自清的文章中说:比喻都不高明,那么多明喻,不好。他又认为,这十四个比喻中,最好的是形容月光从高处丛生的灌木中,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愣愣的,如鬼一般”。比喻,尤其是博喻的魅力,要从整体上加以把握。看风景描写的风格。用了十几个比喻,不但在性质上是相当的,而且在程度上是相近的。风是轻轻的,花香是微微的,云是薄薄的、雾是淡淡的,光是朦胧的,所有的意象表现荷塘月色那种清幽、朦胧的美,和作者追求内在的自由、美好是相融合的。应和了作者淡淡的哀愁与喜悦。(2)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远处的歌声学生:1、回答2、自由诵读文章4-6段3、圈划具有美感的句子,小组合作交流。4、展示交流成果,同学说的不到位的地方小组成员可相互补充。(多媒体展示图片)习活动中的新知识,对相关知识进行消化理解,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三、品读文章重点段落(4、5、6段),体会文章画面美、语言美(约20分钟)──这种易于体会的听觉感受来唤起读者的嗅觉感受,将听觉与嗅觉沟通起来,把香气的飘渺不定、忽浓忽淡、时断时续的特点巧妙地写了出来,唤起人内心微妙的情感,自然地沟通为优雅宁静的心绪。“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奏着的名曲。”曲了。读者可以任借着对优美的乐曲的想象去领略月色之美,烘托了幽雅温馨的氛围。通感就是感觉相通。作家调动人的视、听、味、触等感官,将之打通,形成感官的互补,让读者用不同的感觉器官来感受作品中的同一事物。例1.“红杏枝头春意闹”,红杏绽放在枝头,本来是靠视觉感受到的,作者说红杏在枝头喧闹,与听觉打通,化静为动,多么生机勃勃。例2.“这里除了光彩,还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