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教师资格证笔试小学科目《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核心知识点汇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21教师资格证笔试小学科目《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核心知识点汇总考点1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观点:教育是由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代表人物:中国南宋理学家朱熹,且所有宗教都持这种观点2.生物起源说观点: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3.心理起源说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代表人物:孟禄4.劳动起源说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考点2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2)文化影响教育的内容与水平(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4)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5)文化模式影响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考点3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反之,如果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差甚远,问题解决起来就会很困难。(2)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容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从而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灵活性。(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迁移是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与活动方式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4)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5)情绪与动机除了上述因素,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考点4情感的分类1.道德感: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2.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所产生的情感体验。3.美感: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考点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关于认知发展问题,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年龄:0-2岁特征: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认知特点:①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②低级的行为图式;③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2.前运算阶段年龄:2-7岁特征:①“万物有灵论”;②一切以自我为中心;③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④没有守恒概念;⑤作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3.具体运算阶段年龄:7-11岁特征:①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性);②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③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④思维具有可逆性。4.形式运算阶段年龄:11-16岁特征:①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②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③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考点6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是指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这是知识的思想性、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反映。贯彻此原则的要求:①确保教学的科学性。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③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和录像。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2.启发性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此原则的要求: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考点7课堂教学组织的类型1.班级授课制代表人物:夸美纽斯内涵: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优越性:①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②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③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④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局限性:①难以因材施教;②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③缺乏灵活性。2.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代表人物:克伯屈、伯克赫斯特设计教学法: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和能力。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的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指定自学参考书目、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才请教师辅导。优缺点:为了反对班级授课制而提出,与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正好相反。3.复式教学含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优缺点: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4.特朗普制代表人物:特朗普含义: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它是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考点8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一)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1.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3.建立学生档案班主任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分析处理,并将整理结果分类存放起来,即建立学生档案。建立学生档案一般分四个环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4.开展班会活动班会主要包括班级例会和主题班会两大类。班级例会是班级定期举行的对学生实施常规教育的班会形式,举行班级例会是为了强化学生的纪律观念,商讨和解决班级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班级例会有晨会、周会、民主生活会和班务会四种基本形式。主题班会是指在班主任指导下,围绕一个主题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班会活动形式。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1)学校与家庭的协调(2)学校与社会的协调6.操行评定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7.写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二)个别教育工作1.先进生工作2.后进生工作①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③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④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⑤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3.中等生工作考点9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一)相似性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2.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二)原有认知结构1.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反之,迁移的范围越小,效果也越差。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掌握必要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是提高迁移发生可能性的有效途径。(三)学习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常常指的是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考点10学习策略1.认知策略①复述策略: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抑制干扰;整体记忆与分段记忆;多种感官参与;画线、圈点批注等②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如位置记忆法、缩简与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联想);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等③组织策略:列提纲;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型图、网络关系图等);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等2.元认知策略①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②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③调节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3.资源管理策略①时间管理策略: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②环境管理策略:注意调节自然条件(流通的空气、适宜的温度、明亮的光线以及和谐的色彩等);设计好学习的空间(空间范围、室内布置、用具摆放)③努力管理策略:激发内在动机;树立良好信念;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调节成败的标准;正确认识成败的原因;自我奖励④资源利用策略:学习工具的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老师的帮助、同学间的合作和探讨等)考点11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1.根据实施功能的不同①诊断性评价: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②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③总结性评价: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2.根据运用的标准不同①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②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③个体内差异评价: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3.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①外部评价:被评价者之外的专业人员对评价对象进行明显的统计分析或文字描述②内部评价:也就是自我评价,指由课程设计者或使用者自己实施的评价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