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写课程故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八、教研活动记录日期地点主持研讨主题:如何撰写课程故事研讨准备:相关课程故事的发表文章活动目标:参加人员中班年级全体教师1.通过一线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来实现对教学、教育的总结、研究、反思。2.明确教育故事撰写的方式方法。(故事+总结+反思+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研讨过程一、分享一刻主持人:课程故事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课堂教学的记录。课程故事体现着教师认识课程的叙事方式;反映了教师的成长历程;讲述、倾听故事是教师课堂教学生活的一种方式。课程故事具有情景性、探究性、自我实践性、反思性的特点。教师撰写课程故事能促进专业发展,锻炼教师观察日常教育生活的能力,帮助洞悉个人实践知识,提高反思探究能力,提升课程意识。首先,我们来分享一篇文章《创意无限玩转树叶——树叶的微课程故事》(摘要:陈鹤琴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飘零的秋叶,总会吸引孩子们的目光,使他们驻足观看、欣赏,还不时地欢呼雀跃,问这问那。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望,了解树叶的各种秘密,活跃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更好的享受秋天,追寻童年的记忆,我们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生成了此次主题活动———创意无限,玩转树叶。关键词:大自然大社会;活教材;玩转树叶一、拾树叶———科学活动《小树叶找妈妈》的生成秋天,树叶纷纷飘落,姿态各异。秋末冬初,草地上还散落着一些大小各异、零散的树叶,和孩子们户外活动的时候,发现三五个孩子正头碰头嘀咕着什么:“一、二、五、八……”原来是他们边捡落叶边在数,听着孩子们那零乱的数数声,我就正确的引导他们,孩子们的数数声变得不再零乱了,孩子们都参与到了捡树叶当中,边捡树叶边开始了七嘴八舌的讨论,“有的树叶大有的树叶小”,“这片树叶是绿颜色的”,“这片树叶是黄颜色的”,“这片树叶上面怎么有许多小洞洞”,望着孩子们认真的神情,专注的探索,努力数数的样子,我看到了孩子的自主学习,并用微笑和抚摸肯定孩子的发现,及时的鼓励他们。突然,有个孩子惊讶地说道:“老师,小树叶宝宝在睡觉呢!”“不对,小树叶宝宝是去找妈妈的!”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异常热闹,有的孩子还蹲下来,把树叶宝宝抱在怀里取暖,还有的在和同伴比对,谁的树叶大,谁的树叶小……根据《指南》理念和小班孩子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及发展水平,同时让孩子感知了解秋天里树叶的变化,知道有的树叶会变黄飘落,同时体验大树妈妈和小树叶的亲情,我们开展了科学活动《小树叶找妈妈》。《指南》中指出,“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在这样的一个活动中,我们满足了孩子好奇、好问、好探究的特点,让幼儿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亲近自然,走进生活,去探索和发现。在活动中,孩子们释放天性,细致观察,自由交谈,大胆阐述自己的发现,解放了头脑、双手、嘴、时间和空间,在活动中,教师担任着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提问,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孩子在活动中发挥了自主性,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二、比树叶———数学活动《大大小小的树叶》的开展随着季节的变化,秋天许多树上的叶子飘落下来,它们都各不相同。对小班幼儿来说,他们刚开始接触事物,对事物的特征、大小还不很了解,那么认识事物的大小对他们很重要,数学活动“大大小小的树叶”不仅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而且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于是,我们和孩子一起将树叶宝宝带进课堂中进行认识和学习。《指南》中指出: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大小、多少、高矮长短等量的方面的特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表示;以及鼓励幼儿按照物体量的特征分类整理。小班幼儿对周围事物大小量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初步运用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学习新知识,不断积累经验。三、唱树叶———音乐活动《大树妈妈》的落实秋天是树叶飘落的季节,也是具有特色的季节。和孩子们户外活动时,接触大自然的他们好奇心十足,一阵风吹来,小树叶随风飘落下来,那样子美极啦。“老师,小树叶为什么要落下来呢?”“它离开妈妈会哭吗?”“小树叶会去哪里呢?”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更好地让孩子体验相亲相爱的情感,开展了教学活动《大树妈妈》。《指南》中指出“关注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在这样的一个活动中,让幼儿通过接触大自然,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发现问题,并将疑问通过自由讨论、交流、猜测,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把孩子的疑问在教学活动中解决,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开展活动,体验大树妈妈和树宝宝之间相亲相爱的情感。在活动中,孩子发挥了想象力,提高了动手能力及表演能力,在师幼互动、幼幼互动中习得经验,并主动迁移到生活中来。四、玩树叶———数学活动《好看的窗帘》的进行按规律排序对小班幼儿来说是有些难度的,幼儿虽然能够用小眼睛看出排列的规律,但是不能较好地用语言进行表达,所以我们主要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学习与理解。因为考虑到小班幼儿需要情境式的教学,因此采用以小兔家的窗帘为贯穿点。《指南》指出:提供具有重复性旋律和词语的音乐、儿歌和故事,或利用环境中有序排列的图案(如按颜色间隔排列的瓷砖、按形状间隔排列的珠帘等),鼓励幼儿发现和感受其中的规律。本次数学活动是操作性很强的一次活动,活动主要通过引导幼儿在帮助小兔子做窗帘的过程中,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让幼儿乐于动手操作,从而学习将物体按ABAB规律进行排序,并鼓励幼儿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排序的方法,体验到了按规律排序带来的乐趣。五、总结孩子对外界的认知是妙不可言的,他们在积极的、交错的探索和发现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多种感官知觉。《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幼儿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充分挖掘幼儿的潜能,以幼儿为本,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的主题探索活动,从孩子们的生活入手,由幼儿的兴趣点开始确立主题,由幼儿的问题作引线拓展主题,自主开发出若干个活动方案,潜移默化的把孩子引导到和谐全面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利用孩子常见的树叶作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始终以孩子的兴趣和问题为主要内容拓展延伸我们的主题活动。并且这次的“创意无限,玩转树叶”活动,家长的参与度很高,从最初的一起搜集各种各样的树叶,到后来的创意树叶,都体现了家园合作的美好情景。孩子与父母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体验成功的乐趣,这些都是我们所希望带给孩子的正能量。探究型主题活动的开展为孩子和老师搭建了一个共同的舞台,我们老师对孩子更加深入的了解,为孩子们建构了自由宽泛的发展空间,使孩子们能自己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生活、表达感受。从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都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能,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充分关注孩子的发展需求,力求与孩子共同创设丰富而多变、自由而宽泛的学习空间,支持推动我们的孩子自主而愉悦的探索世界。)二、课程故事交流三、头脑风暴主持人:刚才听了那么多老师的讲述,大家大概能梳理出课程故事的记录方式有哪些吗?A:美篇记录方式讨巧,有图文、视频,全面记录课程故事的进展。B:但美篇的排版不够好看,不能在图片中添加文字,要借助其他软件。C:照片邀美图秀秀等软件编辑好了再放入美篇中。我用初页做过课程故事的记录。D:美篇的制作便于分享展示,家长可以第一时间知道孩子在幼儿园学了什么,哪些家长参与了幼儿园的课程,同时资料便于保存。E:现在大家都用微信美篇一键分享,让领导、家长、老师直观阅读。主持人:在课程记录中除了用现代化的方式记录,其实归根结底还是需要精炼的文字去提炼出课程的发生、经历与反思。因此,我们今天重点要解决的还是课程故事的撰写。那么,如何撰写优质的课程故事?要形成好的课程故事,并且要讲好自己的课程故事,故事性和课程内涵这两个事项是值得高度重视的。(一)遵循课程故事的故事特性要“做好”和“讲好”课程故事,需要遵循课程故事的故事特性。一方面,好的课程故事要讲究和遵循故事的一般属性。课程故事既然是故事,就要有故事性,就得有“看头”和“听头”,否则就不能称其为好的故事。就一般的课程故事特性而言,首先是课程故事的立意要高,要有创意,给人意外感、惊喜感或共鸣感;其次是课程故事的结构要好,要有明确的课程主题和主线,课程事件始终围绕课程主题和主线发生和发展。再次是情节要生动,要有突显冲突和矛盾及其化解过程,能够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最后是故事风格要朴实,更多的是现实主义的写作或讲述风格,以写实为主,运用感性语言和鲜活的实践经验,贴近读者,不必生搬硬套,只需实话实说,带领读者或听者跟自己一道浏览自己的课程故事。另一方面,好的课程故事更要讲究和遵循课程故事的独特属性。课程故事的独特属性,其实就是将一般故事属性具体化地体现在特定的课程事件之中的产物。正是特定教育情境中发生的特定课程事件让课程故事与其他故事区别开来。因此,课程故事特别注重对于特定课程事件的深描。这与一般的教育叙事和教育叙事研究是一个道理。诚如有学者所说,“由于教育‘叙事研究’重视教育事件的丰富性、形象性和复杂性,教育‘叙事’往往采用‘深描’的写作方式。‘深描’即详细地介绍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的发生与解决的整个过程,留意一些有意义的具体细节和情境,在叙事研究的报告文本中引入一些‘原汁原味’的资料比如学生的作品、学生的日记、教师对这位学生的评价、隐藏在学校建筑中的语言,等等。这种‘深描’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且富有‘情趣’。”在深描课程事件时,要重视真实性、趣味性和启示性。所谓真实性,即指基本的课程事实必须如实反映,不能虚构。只有真实的故事才是有力量的故事,才能发挥案例和榜样的典型示范效应。所谓趣味性,是指课程故事中的课程事件蕴含着讲述者、听众和读者感兴趣的重点、难点、热点或盲点问题,能够成为讲述、倾听和阅读的兴奋点。所谓启示性,是指课程故事中的课程事件蕴含着有关课程事务的观念、思想、路线、技术和措施等现实形态的细节,让所有课程故事的浏览者都能觉得有韵味,受启发,有共鸣,受感动,有所思,有所悟。(二)重视课程故事的课程内涵好的课程故事,除了讲究故事性之外,还要讲究和体现课程内涵。也就是说,课程故事的故事性一定要内含和承载着课程要件,这不仅是区别于其他故事的主要特征,更是课程故事体现课程专业性的标志。所以,要重视课程故事的课程内涵研究,甚至要强化课程故事的概念化意识。当然,这种概念化意识是以形象化的事实材料来投射和体现课程概念的,是面向事实本身的课程概念形式,是在课程概念的视角下所选取的符合课程概念内涵的事实材料或特定事件。“教育经验的叙事化其实走的是一条教育概念具体化的道路,它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抽象的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它需要采取的策略是让抽象的教育概念隐性化,或者退至幕后,面向实事本身,让教育事件走向前台。”“教育叙事中的这种教育教学事件在内在呈现结构上还是理性的,但它却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鲜活的。”因此,课程内涵无论对于建构好课程故事,还是讲述好课程故事都是极为重要的。如果课程故事要充分体现课程内涵,就需要围绕满足课程的形式要件、确保要件与具体内容材料相匹配以及重视课程故事的整体、内在一致性等方面做出努力。第一,满足课程的形式要件要求。课程故事必须是在课程要件的范围之内课程事件,这样才能确保课程故事是课程故事本身,而不至于张冠李戴、东拉西扯地把课程故事变成“课程故事的当代特征与实践价值之外的故事”,让课程故事变得名不副实。我们知道,课程是中小学乃至幼儿园里主要的教育活动,但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活动还是有所区别的。更确切地说,并不是所有教育活动都是课程,课程是有一定专业要求的教育活动。这种专业要求主要体现在教育活动是围绕特定的专业事项而展开的,这些特定的专业事项包括背景分析、计划制定、目标确立、内容选择、结构安排、教与学、课时规定、管理和评价措施等基本要件。从操作层面理解课程的内涵,学校和教师围绕这些专业要件开展的活动就是在“做课程”“讲课程”“听课程”和“评课程”。课程故事就是在做课程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有课程意义的教育事件。脱离了这些基本要件的事件,故事再好听再动人,也很难叫做真正的课程故事了。第二,课程故事的形式要件必须与内容材料相匹配。课程故事即使能够满足课程的形式要件要求,也还必须进一步确保每个形式要件下所选择的具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