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創業帝王導讀人:黃淑貞2007年11月2日一治一亂1.孟子曰:「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2.自古無千載國家,周代856年,五代後漢4年。3.「天命」歸因「人事」的說法,較合理可信。4.秦始皇廢封建,「一國之事本之ㄧ人」。5.「鑑國之安危,必取於亡國」,殷鑒不遠。第一章緒言創業帝王之意義與範圍1.定義:凡參加本朝創立基業之工作,而為開國帝王追尊帝號者(或有重大貢獻,而後得即帝位者;或開國之帝王)。2.本書所探討創業帝王,只論(政治現象),不重褒貶。第一章緒言第二章歷代創業帝王得國時勢與動機時勢的重要與種類1.「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2.魏徵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亂」。3.契機:前朝政亂、戰亂、前朝式微。4.羅素:政府目標「安全、公正、保存」。5.對王朝忠誠及信賴動搖。第二章歷代創業帝王得國時勢與動機政治上之人性-愛權1.項羽:「彼可取而代之也」。劉邦:「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2.權力魔力超過香火,雖同產手足,不免自相殺戮。3.出命者:命令的權利(權-名-利)。受命者:服從的義務。第二章歷代創業帝王得國時勢與動機動機-權力-因勢圖謀1.儒家論政:重君位『世代相承』。法家論政:主張『尊君卑臣』。2.漢高祖:『天下大亂,城門之外,皆是盜賊,若守小節,旦夕死亡,或舉義兵,必得天位』,乘時冒險。3.「遭風雲之會,不見騰躍之功者,非人豪也」、「攀龍麟,附鳳翼,以成其所志耳」。第二章歷代創業帝王得國時勢與動機動機-自保與權力1.自古人臣「望重則必危,功崇則難保」、「功高震主,兔死狗烹」。2.周亞夫平七國之亂,終以「君縱不欲反地上,而欲反地下耳」罪名,死獄中。3.隋文帝:「朕惜在周朝,備展誠節,但苦猜忌,每至寒心」。4.夏之蓉曰:「操可以不篡,丕不得不篡,丕不篡則操之局敗矣;懿與師可以不篡,昭宜篡矣,而猶可以不篡,炎不篡則懿師昭之局敗矣」。第三章歷代創業帝王得國前的身分與憑藉身分的意義與種類1.得國前三種身分:(1)方鎮豪強、(2)中央朝臣、(3)外國君長。2.中央朝臣得國:晉朝司馬氏、齊高帝、隋文帝、宋太祖。3.方鎮或割據者得國:秦始皇、漢高祖、東漢光武帝、明太祖等。4.外國君長得國:北魏道武帝、元世祖、清愛新覺羅氏。第三章歷代創業帝王得國前的身分與憑藉得國的憑藉1.兵力(物質力量)強盛:(力多則人朝、力寡則朝於人)。2.政權與威勢(心理力量):「賊尚未至,劉公(裕)若還,便無所憂也」,劉裕將武力變成「威勢」,十年後更改王朝。3.物質力量有限,精神上權威莫測高深。4.威勢是創業帝王以和平方式(禪讓方式)取得地位所必須。第四章歷代創業帝王得國的方式政治倫理觀念之演變與得國方式1.孔子主張「尊君」,不贊成「愚忠」,「忠君國」非絕對之義務的觀念。2.「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曰:「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3.法家「尊君抑民」,忠君死國成為臣下絕對的,而非相對的義務。4.與孔孟大相迥異,法家只論「臣事君以忠」,不論「君使臣以禮」。5.故奪取君位只有假名征誅及禪讓一途。第四章歷代創業帝王得國的方式征誅與自立1.孟子稱商紂為「一夫」,周武王乃「誅一夫」而非「弒君」。儒家頌揚征誅推翻暴政的理論,為後世闢一條得國之路。2.公稱「誅暴」,因君臣身分已不存在,「征誅」是久厭禪讓的心理表現。3.秦始皇即位時,周已滅亡,無君臣名分拘束,自可以征戰取天下,是屬自立方式。第四章歷代創業帝王得國的方式勤王與禪代1.司馬師假太后令廢齊芳王,隨即召群臣會議曰:「太后令如是,諸君其如王室何?」2.友恭弒昭宗,朱溫:「奴輩負我,令我受惡名於萬代」,賜友恭自盡。3.廢君弒君,「負殺主之名」,天下所不納。4.魏晉以後無人能以征誅得國,勤王譽為義兵,把持中央政權,挾天子以令諸侯。5.勤王是禪代的手段與過度方式,「禪讓」轉移王朝最佳辦法。(合乎傳統觀念、避免以下犯上、聖賢美譽)第五章創業帝王得以成功原因分析成敗與天命1.中國民族性:保守,悪忘本,頌古聖哲,民心慕古,天命出於遠古,圓滿答案。2.項羽:「…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李密:「我有眾百萬,一朝至此,命也」。3.「…臣聞帝王不可以久曠,天命不可以謙拒,惟大王以社稷為計,萬姓為心」。4.人為因素乃成功關鍵,天命非真實可靠。5.書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第五章創業帝王得以成功原因分析時勢的結果1.齊人云:「雖有鎡基,不如待時,雖有智慧,不如乘勢」。2.後唐莊宗:「汝為縣令獨不知天子好獵邪,耐何縱民稼穡以供賦稅,何不肌汝縣民而空此地以備吾天子之馳騁,汝罪當死」。3.後唐莊宗無雄才大略,卻勇敢善戰。「…願陛下分兵守魏…搗其巢穴,不出半月,天下定已」。曰:「此大丈夫之事也」。結果八日內滅梁。只因臣言,動盪時勢中,武力是問。敵手之無能或錯誤1.優莫曰:「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並世,焉能相亡」。2.「兩堯不能相王,兩桀不能相亡」。3.東方齊楚燕韓趙魏六國,認為任何一國皆為敵人,相互攻伐,讓東方六國成為戰場,未將秦作為主要的共同敵人,讓秦獨得安定,是一錯誤。4.項羽無能(妒人才、失公平)乃使韓信、陳平歸降劉邦,造成劉邦強大。5.劉邦「將將」善於統御人才,項羽「將兵」信兵卒,才高者見疑、功大者被絀。第五章創業帝王得以成功原因分析第五章創業帝王得以成功原因分析才智與度量1.所謂「建大事者不計小怨」,寬大度量方能招致人才。人勸韓信叛漢,答「漢王(劉邦)育我甚厚」,不允。漢高祖得人死力。2.馮異曰:「今諸將皆壯士崛起,多橫暴,獨有劉將軍(光武)所到不擄掠,觀其言語舉止,非傭人也,可以歸身」得能人勇士擁戴。3.清太宗對守志不降漢人極為優渥,勵臣節、示恩容,對歸順漢人多予重用,表現寬大襟度,漢人對清建國助力極多。第五章創業帝王得以成功原因分析信任智能1.漢高祖論何以楚敗漢勝,人曰:「項羽慢而侮人,陛下仁而愛人」。高祖曰:「…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負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功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皆人傑,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2.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於異代乎?」3.司馬師:「…齊桓忘管仲之奢僭而錄其匡合之大謀;漢高捨陳平之污行而取其六奇之妙算…」。第五章創業帝王得以成功原因分析善於收拾人心1.孟子曰:「得乎丘民而為天子」。2.漢高祖入關即令「殺人者死」。3.唐高祖克長安,「約法十二條,殺人劫盜背軍判者死」。4.明太祖起兵,「所過不殺,收召才雋,由是人心日附」;論取天下之略曰:「士誠恃富,友諒恃強,朕獨無所恃,惟不嗜殺人」。5.管子曰:「爭天下者,必先爭人」,徵才智重要,爭人心亦不可忽略。第六章創業帝王與國祚的關係創業帝王對王朝的責任1.所謂「開基之主,垂範百世」,「國家建立法制皆在始受命之君」,地位突出,永為子孫臣民所紀念。2.「並兼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用兵之術乃是「攻」,為天下之道乃是「守」。3.唐太宗曰:「周既克殷,務弘人義,秦既得志,專行詐力,非但取之有異,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玆乎」。4.「以馬上得天下,寧為馬上治天下」,取得政權後,不能行守之道,子孫衰亡意料中事。第六章創業帝王與國祚的關係創業帝王對王朝的責任5.明太祖鑑前代之失,頒皇明祖訓,嚴禁宦者預外事;明成祖後,宦官得勢,違背祖訓,宦官之禍,明代亡國原因之ㄧ。6.創業帝王對王朝祚運有「重要」關係,卻非「絕對」關係。7.創業帝王應制定「取士之制度」,為子孫立長久之計,國祚方能長久。第六章創業帝王與國祚的關係創業帝王對優秀份子之爭取1.方孝儒曰:「為國之道,莫先於用人」。2.籠絡優秀份子(理智權力、道德權力)即籠絡一般群眾,開放政府權位,安定政治局面。3.秦漢以後「治國平天下」,須以做官為手段。教授四書五經導人從政,「學而優則仕」,做官是知識分子的普遍心理,久之手段成目的。4.歷代的選舉科舉均是制度上給予優秀份子以機會與出路。第六章創業帝王與國祚的關係創業帝王對優秀份子之爭取5.南朝取士「九品中正」寄雌黃於一人之口,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勢)族,畏禍者不敢疾惡,快恩仇者得以自恣,徇私讓優秀者無上進機會。6.梁武帝「高門尸位,無能為之事,小人當國,弛責任之心」,子孫安能守國?7.唐太宗即位「益崇儒術」,科舉定為常制。8.宋太祖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經學優深可為師法、詳閑吏理對策三千,詞理俱優中選。第六章創業帝王與國祚的關係創業帝王對忠君觀念的提倡1.黃梨洲曰:「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於朝廷,天子榮之則群趨以為是…」;所謂「上之好之,其下必化之」。2.子曰:「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情」。3.帝王褒獎之事,必授以富貴,在「利」引誘下,帝王所好,臣下爭效。4.不戀爵祿金帛者,駕馭之法,勸之以「名」。5.忠君觀念流傳久遠,成為萬世不變真理。第六章創業帝王與國祚的關係創業帝王對忠君觀念的提倡6.宋太祖獎勵名節,忠君觀念流行,靖康之難,宋高宗受臣下擁護再建宋室;末年文天祥、陸秀夫殉國,皆反應忠君觀念堅固。宋傳國320年。7.五胡亂晉,中原「衣冠之士,靡不變節」:晉惠帝羊后「…陛下(劉曜)開基之聖主,彼亡國之暗夫…常謂世間男子皆然,始知天下有丈夫耳」8.「仁者百行之宗,忠者禮義之主,仁不遺舊,忠不忘君,行之高者也」,漢光武帝悅之。第六章創業帝王與國祚的關係創業帝王對於安定民心之措施1.基業初建,國勢未定,講求「守道」-文士(棄武習文、釋戈讀書)與安定(勿役民、勞民、安其業、有其財)。2.秦始皇「墮城銷刃、箝語燒書」,禁其事、禁其言,卻不能「禁其心」。3.明太祖曰:「兵變以來,人習戰爭,惟知干戈莫識俎豆,朕為治國以教化為先」。4.唐太宗:「不敢輕人力,惟令百姓安靜,不有怨叛而已」。第六章創業帝王與國祚的關係創業帝王對於中央集權的努力1.中央集權:中央權勢超越地方、帝王權勢牢牢控制臣下。「幹弱枝強,終古所忌」。2.「法制所以備亂,不能使天下無亂」,「有經久難壞之制度,即有歷久始衰之國祚」。3.殺戮功臣係不可避免且必要之事(驕而不謹)。4.明太祖定廷仗之法,設錦衣衛,維持皇帝尊嚴。5.魏徵爭取天下有功,守天下有能,忠君無二,對帝王法令唯恭唯謹,免殺。6.有功之功臣,解兵歸第;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第六章創業帝王與國祚的關係創業帝王對於中央集權的努力7.實施郡國並行制度(漢高祖)。8.宋太祖廢坐論之禮,提高帝王之威儀,讓地位懸殊產生尊敬。9.宋太祖「鑑前代之失,萃精銳於京師」。10.明太祖修孟子節文,除去暴君可伐之論。11.明太祖罷丞相,大大提高君威。12.清三跪九叩首之制,奏對無不跪,滿蒙大臣奏摺,咸自稱奴才;用人大權,帝王意旨。第六章創業帝王與國祚的關係創業帝王對於封建同姓宗親之實行1.漢高祖「非劉不王」之制,歷代不封異姓為王。2.古來學者認為同姓諸侯的封建對王朝國祚有利。3.曹丕得國後,處處防備與猜忌同姓宗親,封建諸王國,但「空名而無實」-匹夫皆老弱殘兵、無朝聘之儀、鄰國無會同之制、設防輔監國之官等,似囚犯。4.封建宗親是深「根」固「蒂」的工作,諸王存在,取得臣下效忠,能「死而不僵」免滅亡。第六章創業帝王與國祚的關係創業帝王對於利民善政之施行1.國祚短促者均不施行利民善政:秦始皇(賦稅重)、隋文帝「不憐百姓惜倉庫」、元世祖「嗜利黷武」厲行聚斂,深毒百姓。2.漢高祖與民約法三章,輕田租什五而稅一,「蠲削煩苛,兆民大悅」。3.漢光武屢次賑濟,不輕言武事,減少官吏,革除王莽弊政,田租三十稅一。4.唐太宗:「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5.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之制」。第六章創業帝王與國祚的關係創業帝王對於利民善政之施行6.漢光武:「訪求循良之吏,拔之上位」。7.明太祖:「開國之初,懲元季貪目,重繩臧吏,揭諸司犯法者以示戒…」懲官吏恐虐民。8.「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強兵不如強民」。9.宋書曰:「善政之於民,猶良工之於植也,用功寡而成器多」。10.善政-輕徭薄賦、休養生息、革除貪墨,行成感恩心理,產生「應忠於本朝」觀念。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