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主要成效1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2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4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5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6评价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课程实施存在问题存在着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过分重视中考学科课程的开设,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忽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不完整、缺乏整合,课程内容交叉重复、脱节错位;部分校长、教师课程意识淡薄;支持保障课程改革机制不健全等一些亟待破解的突出问题。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是发挥课程综合育人功能,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基本理念一个方针:党的教育方针两个规律: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一个理念: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三个关键:立德树人、核心素养、核心价值观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准确把握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全面理解和掌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要围绕改革的四个主要任务(15条具体要求)。增强课程意识重在课程落实深化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框架调整外语教学加强科学教育加强书法教育统筹国家课坚持健康第程一加强课程建整合地方课加强实践活设程动完善校本课促进课程衔程接突出德育课倡导综合课改革任务优化课程结程强化实践课程构程深化教学改灵活安排课革程推进评价改革突出重点任务总体:课程建设与实施统筹国家课程整合地方课程完善校本课程突出德育课程强化实践课程课时灵活安排8个具体变化1加强德育课程2调整外语教学3加强科学课程4加强书法教育5坚持健康第一6加强实践活动7促进课程衔接8倡导综合课程各地如何做好落实???一、增强课程意识,确保三级课程落实二、改进课程实施,强化课程综合育人三、推进教学改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四、研究评价改革,发挥评价导向作用五、做好教师培训,提升课程实施能力六、坚持协同创新,形成改革工作合力一、增强课程意识,确保三级课程落实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统筹整合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实现国家课程学校化实施、地方课程综合化建设、校本课程特色化开发。1、落实国家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最根本的就是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为开齐开足国家课程提供专业支持。做好部编教材语文、历史、道德与法制的全覆盖使用。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教学,强化目标教学,开展新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培训。建立健全学校课程与教学管理制度,实现课程与教学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常态化。指导学校制定课程规划,推动国家课程学校化实施。课程时间安排每学年上课时间为35周;学校机动时间为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研学旅行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九年级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晨会、班队会、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修订)》突出德育课程。强化学科教学、地方课程、专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与学校文化、重大纪念日及传统节日,与校风、学风、班风建设结合;构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新格局。(2)调整外语教学。小学阶段开设外语的起始年级为三年级。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课程标准的起点是三年级。新一年级不开外语;新二年级外语也可以不开、采购教材目录不上二年外语,减轻学生负担。新三年级:原二年级学过可以继续沿用原来外语版本,原来二年级未开设外语的从头开始,三年级起点。(3)加强科学教育。从2017年9月新入学的学生一年级学生开始开设科学课程,每周1课时。(二年级不开)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突出“健康第一”。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证每天“阳光体育活动1小时”。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安排好集体锻炼、大课间、广播操、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树立“全程健康观”,各科教学、日常生活、课外活动等。(5)加强书法教育。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1课时的书法课(毛笔字)。在美术等课程中,应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也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标准:3-4年级,用毛笔临摹楷书字帖;5-6年级用毛笔写楷书;纲要:小学3-6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6)加强实践课程。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保证课时不挤占;增加学科实践活动,在不增加学科总课时的前提下,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学科实践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拓展训练、科技普及、公益性劳动等活动。(7)促进课程衔接。如:理、化、生、地等课程课可前置和后延,各地可选择不同的课程安排。生物、地理:后延到九年级(括号内的)物理:前置到七年级化学:前置到八年级地方课与国家课程衔接(8)倡导综合课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继续设置综合课程。如:科学、艺术、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2、整合地方课程基于问题地方课程种类多(16种)、交叉重复、地方课程难度大目标导向立德树人、核心价值观、核心素养整合内容重复交叉脱节错位的内容减轻负担降低地方课程难度、减少课时教育厅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出台《实施意见》《课程纲要》地方课程结构省情教育是体现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综合性课程。省情通识——省里统一组织编制。区域特色——各市组织实施。各市可以制定区域特色部分指导纲要并编写教师用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编写学生用书。专题教育是落实国家和省里对中小学开展各类专题教育的要求而设置的课程。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领域,整合为一门综合性课程,贯穿于九年义务教育始终专题教育三个领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生态文明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法治教育安全教育、科技创新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健康教育诚信教育禁毒教育、廉洁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理财教育地方课程课时安排新方案的特点省情教育:向低年级延伸,(由原来的678三个年级——456789六个年级)、体现课程连续性;给各地留有自主空间(24课时),突出课程的地域性,体现课程针对性;减少课时总量(75课时-66课时),降低课程难度,减轻学生负担课业负担,体现课程的基础性。专题教育:强化综合,防止交叉重复,体现连续性和整体性。整合各级各类文件的要求。27个文件——15个文件——整合形成。减少教科书数量(272本——51本),剩余118课时.突出:生态文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地方课程实施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使用整合后的新版地方课程教科书(4本或5本)。相关年级同时使用。地方课程的课时(小学:2课时/周,初中:1课时/周),可与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课时统筹使用,灵活安排。课程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散安排。地方课程的实施以主题课、综合课、实践活动为主,防止“学科化”倾向。省情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在生活中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建立激励机制,各地各学校要将地方课程的教学任务计入教师工作量,并作为教师考核、评聘和晋级的重要内容。地方课程的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可采取考试、考查、演示、竞赛、成果展示、论文等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问题:地方课程的教研员由谁担任?建议一:由德育部的教研员担任建议二:由学科教研员兼任小学品德教研员——《省情教育》《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小学科学教研员——《人与自然》初中政史地教研员————《省情教育》《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初中理化生教研员——《人与自然》建议三:由综合教研部门的教研员担任问题:地方课程的授课教师由谁担任?主要是兼职教师各学科教师都可以兼职要指导学校建立教师积极兼职地方课程的制度3、完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学校在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依据学校办学宗旨和学生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由学校自主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建设原则:1学生发展为本2教师为主体3发展学校特色4统筹整合校本课程建设一般程序1.建立机构,认真组织实施。2.充分调研,科学确定课程内容。3.制定工作方案,编制课程指导纲要。建设方案包括确定校本课程的背景分析、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门类、课程实施、课程纲要等内容,把校本课程纳入到学校整体课程计划之中。4.协同合作,多元开发。以课程纲要、教师讲义等多种形式呈现。5.报告有关实施情况。学校要将《校本课程建设方案》在实施前的一个学期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学校层面:《校本课程建设方案》如何撰写?1基本依据政策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特点、现有资源条件、办学理念或思路2.总体目标不宜太多和太复杂,有3-5项简要的描述即可3.课程结构包括校本课程的门数,每门课程的课时要求以及限制性条件等。一是按照内容的性质进行归类,二是按照管理的性质进行归类。4.课程实施实施的具体要求。选课说明教师层面:《课程纲要》如何撰写?《课程简介》——同行交流开课教师、教学材料、课程性质或类型、学习时限、参加对象等。《课程纲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课程实施说明、考核评价说明等《课程说明》——针对学生落实三级课程:制定《学校整体课程规划》学校根据其办学理念和办学实际,对存在于本校的所有课程进行全过程的、统整性的规划,以调适学校情境中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关系,切实反映学校教育哲学,促进学校内涵提升的过程。一所优质学校应该有自己的课程模式独特的课程哲学特定的课程功能个性化的课程结构独特的课程实施方式有特点的课程管理和评价课程哲学课程实施课程结构课程功能课程管理与评价改进课程实施,强化课程综合育人改革目标之一: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结构——功能的关系,如何理解?优化课程结构,实现课程综合育人功能统筹课程实施学段衔接。加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课程的相互衔接,明确各学段的教育功能和课程目标要求。学科整合。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组织跨学科教学和主题教育活动。资源统筹。加强与高中、科研机构、社会团体、行业企业、社会实践基地的合作,统筹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拓展性课程,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案例:德育课程整合的实施《品德与社会》了解我国的水资源调查生活用水《科学》一天的生活用水污水与污水处理考察家乡水域教学内容重整理一天的生活用水污水与污水处理实践活动: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教学组织重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执教老师一天的生活用水1课时科学老师污水与污水的处理1课时科学老师实践活动:?我们只有一个地球1-2品德与科学老师,学校德育处,年级组教师学科整合的基本原则和路径基本原则:科学合理、因校制宜、逐步推进学校应根据实际,从学科内的局部整合到学科间的主题整合,再到“全课程”的统整,逐步推进。整合路径:明确整合主线——核心素养、核心价值观——灵活安排课时——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价研究与探索“全课程”整合教学、“主题式”学习活动等,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全课程”整合教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是国家课程学校化实施的具体做法。一些地区积极开展的课程改革实验,得到多方肯定。(如: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等)没了传统的科任教师,两位教师“包班”,承担全部课程教学;没了传统课本,一本书容纳一年级全部课程……特点:课程整合、设计大主题单元、生活化学习、开展游戏化教学、开设戏剧课程、在低年段实行包班制。“全课程”整合跨学科整合:把识字写字、阅读、绘画、音乐、体育等都整合在一起。这种学习,给孩子的感受就是一种游戏,是一种富有趣味和挑战性的生活。设计“主题周‘’:在这一周里,上午上课,下午围绕主题展开活动。比如“帽子周”,语文课收集帽子成语,科学课制作帽子,数学课计算帽子面积,美术课画帽子,音乐课教唱《帽子歌》、跳《帽子舞》……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