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教学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3/18《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读准字音文质彬彬(bīnbīn)..不惑(huò).二、辨识通假知者不惑(同“智”。)三、一词多义弘毅.(yì)未成一篑.(kuì)迩之事父(ěr).四、词类活用1.就有道而正焉(形容词用作动词,匡正、纠正).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贤德的人。“齐”,形容词....3/18活用作动词,看齐。“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内”,名词作状语,在内)3.朝闻道,夕死可矣(名词作状语,朝,在早晨;夕,在晚上)..4.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名词用作动词,符合礼节).五、古今异义1.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示许可。2.小子何莫学夫《诗》..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3.非礼勿视..古义:不合礼节。今义:调戏;猥亵(妇女)。六、文言句式1.敏于事而慎于言。(状语后置句)译文:做事勤勉而言谈谨慎。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宾语前置句)译文: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七、文白对译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安逸,做事勤勉而言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正:匡正、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敏于事、慎于言:状语后置。](《学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不仁,如乐何?”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八佾》)子曰:“朝闻道,夕死矣。”道:道理,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指真理。(《里仁》)3/18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通晓,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明白。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里仁》)3/18内自省也。”贤: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齐:贤人,有贤德的人。看齐。省:反省,检查。(《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成为君子。”君子。”质:质朴。文:文饰。史:虚浮、不实。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曾子曰:“士不可以不(《雍也》)弘毅,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担当的东西重,而且路程遥远。把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必须担当的责任,不是很沉重吗?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毅,坚强。后已:然后才停止。已,停止。乎:表疑问语气。(《泰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进,吾往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篑:盛土的筐子。(《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惧。”不畏惧。”(《子罕》)颜渊问仁。子曰:“克己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复到礼,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称许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颜渊说:“请问其详。”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不要说、不要动。”颜渊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终身去实践它的吗?”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归:称许,赞许。由己:依靠自己。(《颜渊》)3/18别人人身。上”。”可以:古今异义词,这是“可以用来”的意思。其:副词,表推测、估计等语气,大概。(《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观:观察力。怨:讽刺。[资料链接]“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核心是“仁”。其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极深远的影响,孔子也位于“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列。语录体经典——《论语》《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全书共二十篇,涉及哲学、政治等,内容丰富。每一篇都用第一章的头两三个字作篇名,如《学而》《述而》《公冶长》等。《论语》各章独立成篇,其排列次序在内容上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没有重复章节出现,每一章只有三言两语,简单明了,接近口语,后人称这种简短的形式为语录体。《论语》所体现的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了“仁”,以仁释礼。“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孔子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2)孔子提出了“孝悌”和“忠恕”两个辅助思想,主张以“温和”的方式治理动乱的社会。(3)孔子还从“仁”出发,提出了许多道德修养理论,如“克己复礼”。他还把“仁”推演为恭、宽、信、敏、惠等具体的道德要求,以及中庸之道。[文本鉴赏]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重点在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阐述了持身以道、以礼、以仁、以恕、迩之事父,远之事君。(《阳货》)3/18以义的道理,或警示贪图小利之弊;或辨析君子、小人;或鼓励学生学习等都富于启发性。第一章: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第二章:①第三章:追求真理第四章:从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第五章: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论语》第六章: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十二章第七章:②第八章: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第九章:智、仁、勇是君子的基本品质第十章:③第十一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十二章:文学的社会作用答案:①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②主动去承担推动国家发展的重任③自我约束的重要性任务一理解语句的含意及作用1.你是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两句话的含意的呢?答案:这两句话在后世常常被追求真理的人所引用。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在于人类能认识世界,能掌握自然规律,并能利用掌握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所以“闻道”很重要。领悟了生活的真谛、宇宙中的真理,纵然朝闻夕死,亦会觉得心满意足,不虚此生,否则纵然高寿八百年,不得闻道,亦枉然为人。2.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话的深刻含意?答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常被人们看成是伦理学的消极原则(即否定性的原则),因为它似乎只是强调人“不要”做什么。其实,它暗含着一种积极的、正面的、肯定的伦理原则:己所欲,施于人。孔子明确地把这种意思表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就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在孔子时代,这一原则意味着:自己对臣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君上;自己对儿子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父亲;3/18自己对弟弟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兄长;自己对朋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对待朋友。放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一原则可以浅显地理解为:自己期望幸福,所以使别人幸福;自己期望顺利,所以使别人顺利;自己期望得到尊敬,所以尊敬别人……这样看来,实践“仁”一点儿都不玄妙,关键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任务二合作探究3.结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谈谈你对“自省”在自己人生成长中的理解与认识。答案: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免犯错,不要怕;犯了错,也不要遮掩;重要的是能对自己的过错,切实检讨反省,勇于改正;并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从而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4.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孔子关于“君子”之德的理解。答案:孔子认为,能够负载社会的道德理想、躬行儒家道德规范,并进而担负起匡复天下重任的现实主体就是所谓的“君子”。在孔子的眼中,“君子”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既有丰富的文化和社会知识,又有崇高的道德修养;他们既是社会的道德楷模,同时又担负着引领社会风尚、为建设理想社会制度导航的重任;这些人的身上寄托着社会大众的希望,寄托着人类社会的未来。所以,孔子对“君子”的道德修养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概而言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作为一名君子,在家里他应该是一名孝子;其次,在国家和君主看来,他应该是一名忠臣;在朋友看来,他应该是一个诚信而值得信赖的人;再次,当面对物质利益的诱惑时,能够做到不会因为追求物质利益而违背社会公义。、读准字音虑(lǜ)庶人(shù)壹是(yī)...、一词多义知止而后有定(名词,目标).少之时,血气未定.(《论语·季氏》第十六章)(动词,确定)1.定天下已定(《过秦论》)(动词,安定).定乎内外之分(《逍遥游》)(动词,认定).而奉行者即为定例(《促织》)(形容词,不变的).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动词,修养).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报任安书》)(动词,写).又重之以修.能(《离骚》)(形容词,美好的)2.修茂林修竹(《兰亭集序》)(形容词,高).3/18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形容词,长).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动词,增加).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动词,修建).3.明三、词类活用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彰明).2.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接近).3.先齐其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齐).4.先正其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5.先诚其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诚).6.致知在格物(名词活用为动词,推究).四、古今异义大学之道..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古义:古代天子所设的学校。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五、文言句式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省略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世间万事皆有开始和结束,(我们)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六、文白对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3/18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心不妄动,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心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世间万事皆有开始和结束,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我们)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事物道矣。静:心不妄动。安:性情安和。发展的规律了。虑:思虑精详。得:处事合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显美德的人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