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实施单元统整,促进思维发展——统编版三年级下册寓言单元教学整体设计策略探究摘要: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寓言单元教学,教师容易忽视寓言文体对儿童语言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导致教学方法模式化。寓言单元教学整体设计:一要依循文体,进行单元解读,考量教学内容;二要整体推进,层层落实语文要素,促进思维发展。关键词:寓言单元;教学内容;整体推进;思维发展一、依循文体,进行单元解读,考量教学内容寓言单元教什么?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将其放在学生能力发展体系中去考量。(一)基于文体特点考量教学内容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常常采用夸张、比喻等手法,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揭示一个道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它的情节是虚构的,主人公往往非常“奇葩”,思维方式和行为结果怪诞离奇。寓言重在寓,而不在言,它的教学价值在于读懂故事,复述故事,为生活服务。(二)基于课程视野考量教学内容用课程意识去解读教材,把本单元放入整个小学阶段,再放入三年级下册这一册考量教什么。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中要求阅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因此,三年级下册寓言单元教学内容确定为: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复述故事。(三)基于单元编排考量教学内容寓言单元教学,要打破备一课教一课的传统做法,围绕寓言文体让学生从单篇的精读、略读到整本书的自读,层层落实语文要素。1.找准单元学情起点。从学生的阅读经验和需求出发,我们找到了其学习起点。二年级下册前学习《坐井观天》《狐假虎威》初步感受寓言;二年级下册学习《亡羊补牢》《揠苗助长》,明确“寓言”这一文学体裁。学生有阅读寓言故事的经历,对寓言有模糊感性的认识,但缺乏深入细致的体验。本单元以“寓言故事”为主题,推进寓言文体单元整组学习,继三年级上册“童话世界”单元之后出现,孩子们对文体单元学习有基础,但认识尚浅。2.研制单元教学目标。学习本单元,学生要能进一步体会寓言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道理的特点,建立对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走进广阔的寓言世界,养成课外阅读寓言的习惯。3.确定单元教学内容。达成单元目标我们要对单元内容有整体把握,看清楚单元教学内容由“导语、课文、习作、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五个板块组成。(1)从单元导读中明确核心任务。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语文要素有:“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教师围绕核心,逐步深入。(2)从单元板块中确定教学重点。让教学循序渐进,须聚焦单元语文要素,整体观照,区分各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本单元课文有:《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寓言故事涵盖古今中外,有中国古代寓言、当代寓言,也有伊索寓言和克雷洛夫寓言。两篇是较为常见的现代文,一篇是文言文,另一篇是诗歌,表现形式丰富,打开了学生阅读寓言的视野。在“理解寓意”上,前两篇精读课文在课后进行了相似寓意的阅读链接,帮助学生积累“寓意理解”经验;而后一篇精读课文《鹿角和鹿腿》课后的“下面的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则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重视学生“自我”的理解与感悟。略读课文《池子与河流》以更为开放的视角,将“自我认知”提高到寓意理解之上,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进行批判性地思考。寓言体裁的整体性推进学习,带领学生从“寓言故事”走向“自我生活”。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强调边听边思考,想想别人讲的是否有道理,目标指向信息筛选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交流平台”和“快乐读书吧”聚焦“小故事大道理”提炼寓言阅读方法,用懂得的道理指导生活。习作“看图话,写一写”要求把图画的内容介绍给大家,让孩子们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促使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课内步步深入,课外积极拓展,两者相得益彰,寓言的核心要素——读故事、悟道理,就与文体一起在学生的心里生长。二、整体推进,落实语文要素,促进思维发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如何读懂故事背后的道理,用来指导生活较难。教师看清课后习题、学习提示、“交流平台”、习作、“快乐读书吧”中语文要素的提示,把课后习题融入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落脚点。(一)读通故事,感受内容,夯实基础课文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载体,完成基础知识教学要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词,感受故事的主要内容。比如进行《守株待兔》文言文教学时,要把课文读通顺,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味。一要从阅读经验入手,初步感受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讲一讲,其他同学听故事,了解故事大意,然后引导学生自己试着把课文读一读;二要正确朗读。首先读准字音,读准“宋、耕、释、翼”等生字字音,然后在把课文读通顺的过程中检查正音;接着读准“而身为宋国笑”中“为”的字音;三要读出停顿。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范读,学生听。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多读几遍,再同桌互读、分组读。突破文言文阅读,后面三篇阅读就较容易了。《陶罐和铁罐》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引导默读,说说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鹿角和鹿腿》带着问题“鹿最初对自己的角和腿分别是什么态度,后来有什么变化”自读课文,圈出表现鹿态度变化的词句,让学生说说故事结局是什么;《池子与河流》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围绕“池子与河流”初读课文,梳理课文前后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我们会发现:读通故事,做到读正确、读流利,感受故事主要内容,在解决字词的基础上,较易达到,这是促进思维发展的基础。(二)读懂故事,复述故事,领悟寓意寓意藏在故事背后,孩子并不能轻易懂得,该如何读?引导孩子读懂故事,需要将单元要素与课文整合,找到具体“落点”。《鹿角和鹿腿》中,课后第二道习题是“根据下面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如何把习题展开设计学习活动,让“复述故事”这一语文要素软着陆呢?第一课时借助关键词“鹿角、欣赏、美丽、鹿腿、抱怨、难看”讲故事,旨在搭建梳理故事内容的支架。第二课时抓住关键词“狮子、逼近、撒开长腿、挂角、挣脱、没追上”提示学生复述最惊险的第5、6自然段,先讲好故事的精彩部分,再次利用“鹿角、欣赏、美丽、鹿腿、抱怨、难看”完整讲述整个故事,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力求把故事讲清楚、讲生动,为学生领悟寓意打好基础。这样循序渐进,降低了难度,教师再继续追问“小鹿对鹿角和鹿腿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你感悟到了什么?”引领孩子悟出小鹿明白的道理。(三)读透故事,勾连生活,深化寓意《鹿角和鹿腿》是寓言单元第三篇精读课文,学生不但要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还要知道“明白道理”的方法:从讲故事中明白、从勾连生活中明白、从自由辩论中明白。在辩论中明理延伸,结合“快乐读书吧”引领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以篇达类,提升孩子寓言阅读素养。“读通故事,夯实基础;读懂故事,领悟寓意;读透故事,走向生活”既是教学过程,更是学习过程。教师着眼于学生识字写字、理解词语、朗读课文、交流表达等能力训练,教的是眼下这则寓言,孩子掌握的学法是阅读寓言策略,这是促进思维发展的关键。我们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把握“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种课型,实施单元整体设计,教学前后融通;依据不同学情,自觉关联语文要素,发展学生思维,寓言单元教学效果就会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