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11022009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DB34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1102—2009中筋小麦皖麦44高产栽培技术规程2009-12-10发布2009-12-10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食品伙伴网—2009前言本标准编写格式按GB/T1.1的规定执行。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平治、孔令聪、汪建来。本标准首次发布。食品伙伴网—2009中筋小麦皖麦44高产栽培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安徽省中筋小麦皖麦44高产栽培的术语和定义、技术标准,包括产量及产量结构指标、群体指标、壮苗指标、播种密度、大田管理及收获。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沿淮、淮北水肥条件较好地区皖麦44小麦的栽培。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17320专用小麦品种品质NY5332无公害食品大田作物产地环境条件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皖麦44号《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上审定的小麦品种名称,审定编号:皖品审01020322,亲本来源:郑州891为母本,郑州831为父本,原品系代号9693—2。生育期较短,属中早熟半冬偏春性,在安徽沿淮、淮北区中晚茬小麦种植,全生育期205~215天。产量高,1998~2000年安徽省区试平均667m2产量均在500kg左右,较对照增产10.4%;2000~2001年全省小麦生产试验平均667平方米产量487.2kg,较对照增产8.3%。品质优,主要指标均达部颁优质中强筋小麦标准。3.2产地环境农田生态环境符合NY5332的规定。在生产过程中,按照无公害肥料、农药使用准则,合理施肥、用药。3.3中筋小麦胚乳为中硬粒或软质,面粉筋力适中,适用于制作面条、饺子、馒头等食品。4基础条件4.1温度小麦全生育期0℃以上积温2200℃~2300℃,越冬前积温500~600℃,极端最低温度不低于-10℃。4.2日照DB34/T1102—2009平均年日照时数大于2300小时,小麦生育期间日照时数不少于1200小时。4.3降水年平均降水量不大于950毫米,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不大于450毫米。4.4土壤条件要求地势平坦,有良好的耕作基础。耕作层含有机质不小于1.2%,全氮不小于0.08%,速效氮不小于60毫克/千克,速效磷不小于20毫克/千克,速效钾不小于150毫克/千克。4.5灌溉条件全生育期排灌方便。5主要生育指标及产量结构5.1冬前壮苗指标越冬期每667平方米茎蘖数60万~70万,主茎叶数5片1心~6片1心,单株分蘖2个~4个,单株次生根4条~8条。5.2群体动态指标苗数每667平方米12万~16万,越冬期每667平方米茎蘖数60万~70万,起身拔节期每667平方米茎蘖数每90万~100万,挑旗期每667平方米茎蘖数80万~90万/公顷,成熟期每667平方米穗数36万~42万。5.3产量结构指标667平方米产量500千克。适宜产量结构指标:每667平方米穗数36万~42万,穗粒数35粒~40粒,千粒重38克~42克。品质主要指标不低于GB/T17320规定的优质中筋小麦标准。单位小麦生产成本低于当地常规栽培条件下的20%左右。6播种6.1播前准备6.1.1种子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1二级以上规定指标。6.1.2种子处理播前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药剂拌种方法:播前用50%辛硫磷乳油50毫升+15%粉锈宁75克+水3千克搅匀,拌麦种50千克,边喷边拌,拌后稍等晾干后播种。可预防地下害虫和小麦纹枯病、锈病及白粉病。6.1.3底墒播前因地造墒,每667平方米浇水达45立方米~50立方米(播前有降雨30毫米以上时,可不浇),保证土壤含水量占最大持水量达70%~85%。6.1.4底肥秸杆还田或有机肥每667平方米2.5立方米~3.0立方米,每667平方米纯氮10千克~12千克,每667平方米五氧化二磷8.0千克~10.0千克,每667平方米氧化钾8.0千克~10.0千克,整地前撒施。6.1.5整地耕深耙透。耕深不小于20厘米,畦面平整,无明暗坷垃,耙盖踏实。6.2播种阶段6.2.1播期播种适期以日平均气温13℃~15℃时播种为宜,常年最佳的播期范围为10月15日~25日。6.2.2适宜播种密度DB34/T1102—2009基本苗每667平方米12.0万~16.0万,以播期调播量,早播低播量,晚播高播量;高肥力地低播量,低肥力地播量适当加大。6.2.3播种质量播种机预先调试,保证性能良好。播种深度3厘米~5厘米,播种要匀,深度一致,播量准确,播后压实。7栽培技术7.1冬前管理7.1.1出苗期检查及补救小麦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疏苗。因播种机故障原因造成的个别缺苗断垄或漏播,及时浸种带水补种,杜绝10厘米以上的缺苗和断垄现象。待麦苗长到3~4叶期,结合疏苗和间苗,进行一次移栽补苗。7.1.2及时浇足越冬水小麦播种后30天~50天,依据土壤墒情、苗势强弱浇足越冬水。对基施氮肥不足的地块和苗稀苗弱地段,结合浇越冬水适量追肥。7.1.3锄划保墒浇水后及时进行田间锄划保墒。7.2除治杂草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田块:每667平方米用10%骠灵乳油50毫升,于小麦3~5叶期,对水40千克茎叶喷雾,或每667平方米用6.9%骠马浓乳剂40毫升~60毫升,在杂草1~2叶期,兑水40千克茎叶喷雾。以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每667平方米用20%使它隆乳油40毫升~50毫升,于小麦2~4叶期,兑水40千克茎叶喷雾。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生的麦田:每667平方米用55%普草克浓乳剂125~150毫升,或每667平方米用22.5%伴地农乳油80毫升加6.9%骠马浓乳剂50毫升,兑水40千克喷施杂草叶片,进行防除。7.3春季管理7.3.1早春划锄返青、起身期及早划锄,有利于消灭杂草,增温保墒,加快养分释放和根系发育,促进小麦生长。一般中耕1~2次。7.3.2春季化除对苗期除草效果不好或没来得及化除的麦田,应在温度适宜时及早用药进行春季化除。拔节后禁用除草剂进行化除。7.3.3化控降杆防倒在返青后拔节前,对每667平方米茎数超过110万的麦田,用壮丰安进行化控。壮丰安用量为每667平方米30毫升~40毫升加水25千克~30千克,进行叶面喷施,务求喷匀。也可结合化学除草进行。7.3.4拔节期肥水管理正常苗情,在小麦起身末至拔节期追施拔节肥,每667平方米施纯氮8千克~10千克。群体偏小、苗情偏弱、茎数不足的可适当提早管理,群体偏大、苗情偏旺的延迟到拔节后期至旗叶露尖进行管理。遇旱时结合追肥浇水。7.3.5浇好挑旗水DB34/T1102—2009挑旗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此时灌溉有利于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并保证土壤深层蓄水供后期吸收利用,每667平方米浇水40立方米。此期,如果田间有脱肥趋势,可结合浇挑旗水,追施少量的氮肥,有利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提高,改善品质。7.3.6防治病虫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提倡生物防治,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在施用化学农药时,应按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执行。化学防治应做到对症下药,适时用药,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和合理混用,按照规定的浓度要求合理使用。7.3.6.1赤霉病小麦扬花初期,每667平方米用36%粉霉灵悬浮剂100克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加水30~40千克,对准穗部均匀喷雾。严重发生年份,可在盛花期补喷1次。根据预报,雨前喷药预防,必要时雨后补喷。喷药时要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7.3.6.2纹枯病小麦拔节期平均病株率达10%~15%时,每667平方米用20%的井岗霉素可湿性粉剂50克或每667平方米用12.5%纹霉清水剂150毫升加水40千克喷雾。7.3.6.3白粉病小麦孕穗期至抽穗期病株率达20%时选用三唑酮(粉锈宁)或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喷雾。7.3.6.4锈病采用立克秀或三唑酮(粉锈宁)等拌种预防,还可兼治早期白粉病、纹枯病、全蚀病、散黑穗病等病害,加入杀虫剂可兼治地下害虫。大田发病普遍率达3%时,选用烯唑醇、丙环唑乳油(科惠)喷雾,穗期可结合“一喷多防”,防病、防虫、兼防干热风。7.3.6.5麦蚜田间百株(茎)穗蚜量超过500头,天敌与蚜虫比在1:150以上时,选用呲虫啉、抗蚜威、添丰等喷雾。7.3.6.6麦蜘蛛小麦返青后,平均每1尺行长幼虫200头以上,上部叶片20%面积有白色斑点时,选用阿维菌素、乐果粉剂等喷雾(粉)。7.3.6.7吸浆虫蛹期(抽穗期)每667平方米选用50%辛硫磷250毫升或80%敌敌畏100毫升对水2千克制成母液,均匀拌细土25~30千克制成毒土防治。成虫期(小麦灌浆期)选用辛硫磷乳油、乐果乳油、菊酯类等高效低毒药剂喷雾。7.3.7叶面喷肥在小麦孕穗桃旗期和灌浆初期喷施可用1%~2%的尿素溶液进行叶面喷洒,对缺磷麦田,可加喷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或根据需要喷施微肥),能提高小麦后期叶片的光合作用,提高粒重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8适时收获收获掌握在腊熟末期,适时收获,不宜过晚。收获前去杂去劣。做到单收、单贮,严防机械混杂和混收混放。收获后及时晾晒。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