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云南民族中学2020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语文参考答案1.(3分)A【解析】B项,孟子的观点并没有否定“人求‘利’”,而是说要重义轻利,以“义”为先,再去追求正当的、长远的利。C项,二者的话阐明了“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D项,“不主张‘重义轻利’”于文无据,文中是说孔子不反对“求富”“恶贫”的观点,并非“不主张‘重义轻利’”。2.(3分)B【解析】B项,意在论述人们需要传承与发展儒家文化“义”中以仁义为先、利益在后的精华思想。3.(3分)B【解析】B项,结合文本第二节内容分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自觉地遵守它”以偏概全。4.(3分)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她的寻“鱼”生涯不是在1955年开启的,应是在1960年回国后。B项,“她想当医生的愿望是受父亲的影响”错,第2段说的是“因为父亲单位有不少敬业、有教养的医生,令她仰慕”。C项,“把自己脚下的踏脚板抽掉”的主张不是张弥曼提出的,而是英国古生物学家柯林·帕特森提出的。5.(3分)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受逃难途中读到的《木偶奇遇记》和《谈天说地》两本书的影响”错,张弥曼放弃学医理想、考入北京地质学院是为了响应国家“地质报国”的号召。C项,“解决了古生物学界人和鱼的最近共同祖先这一数百年悬而未决的‘谜’”错,她的研究成果的意义在于“人们开始对内鼻孔的起源,乃至四足动物的起源有了各种新的认识”。D项,“她认为寂寞、枯燥的基础工作会产生真正的大发现”错,倒数第2段中她的原话是“没有寂寞、枯燥的基础工作,怎么会有真正的大发现”,意思是寂寞、枯燥的基础工作只是有真正的大发现的必备条件之一。6.(6分)①父辈影响;②逃难经历;③响应国家号召,学习地质学专业;④导师建议;⑤勇于抽掉“踏脚板”;⑥自我追求。(答对其中任意五点即可得满分)【解析】本题考査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应从文中筛选出她主要的人生经历,阐明对其专业研究和专业素养的影响即可。如第2段介绍父辈的影响,父亲培养她的科学意识,她仰慕父亲单位的医生,张弥曼从小就有了远大的志向。3、4两段写逃难的经语文参考答案·第2页(共5页)历决定了她一生为人处世的取向。5、6两段写张弥曼响应“地质报国”的号召,听从鱼类学家伍献文先生的建议,开始了对鱼化石的研究。7~10段介绍了她在这个领域取得的非凡成就。最后三段写张弥曼在科研中是有勇气抽掉自己“踏脚板”的人,她淡泊名利,重视基础工作,深谙专业研究的重要意义,体现了她的自我追求。7.(3分)B【解析】题中A项考查手法,B项考查环境,C、D项考查内容,其中B项,“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空间和场景”没有依据,无中生有。8.(6分)①能吃苦,忍耐力强。大雪天在深山沟里烧炭,风餐露宿一个多星期。打牙祭的故事传开后,能够忍受他人的嘲讽。②节俭爱家。对家庭和孩子充满了爱。为了留着钱给孩子上学,在四个同伙有三个凑份子打牙祭,并且自己也十分想吃一顿肉时,他犹豫再三,还是舍不得出这份钱。③有远见。他一心培养孩子读书,使得孩子们比村里别人家的孩子更有出息。④有点狡黠。以搭锅烧水的方式,蹭得碗肉汤喝,既解了馋,又省了钱,让人忍俊不禁。(每对一点得2分,对两点得4分,对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9.(6分)①内容上,前四段叙述打牙祭的故事发生的过程和具体内容,后四段叙述故事的流传和影响。②风格情调上,前四段写得生动活泼,风趣幽默;后四段亦庄亦谐,既庄重严肃,又略带风趣。③作用上,前四段点题,为打牙祭情节的反转作铺垫,后四段着重点明题旨,突出中心。(每对一点得2分)10.(3分)A11.(3分)B【解析】错在“谥号”,应为“庙号”。12.(3分)C【解析】“把自己写的诗直接赐予他”错,原文“自是圣制多以别本为赐”。13.(10分)翻译:(1)当时刘昌言从低下的位置提拔上来,参与掌管机要事务,担心无法满足民众的期望,经常寻求自保的办法。(“拔自下位”是状语后置句,2分。厌:满足,1分。句意2分。)(2)杨徽之性情纯厚清正耿直,遵守标准法度,崇尚名教,尤其痛恨通过非正常渠道谋官的人。(介:耿介、耿直,1分。疾:痛恨,1分。干:求取,谋求,1分。句意2分。)14.(3分)B【解析】“是夸张愤怼之语”错,苏轼贬谪黄州,所领官衔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且不得签书公事,形同流放之罪人。故诗人以逐客自命,乃是自我宽慰,略带牢骚,并非夸张愤怼之语。语文参考答案·第3页(共5页)15.(6分)①难言的伤感。开篇二句诗人回顾人生道路,“荒唐”二字看似轻松,实则自伤。②初到黄州的喜悦。诗人初到黄州,看长江而思鱼美,望好竹而羡笋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包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③苦中作乐,乐观旷达。尾联既有自嘲,也有对朝廷权势者的嘲笑,刻画了诗人被贬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绪,深刻地表明诗人无论遭受多大打击和迫害,决不向命运低头,更不为此摇尾乞怜,始终保持旷达的情怀,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每点2分)16.(6分)(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每空1分)17.(3分)D【解析】运筹帷幄:在军帐内对军略做全面计划。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建言献策:陈述主张或意见,通过口头或文章提出的有益的意见,出谋划策,进献计策。这里的主语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用“运筹帷幄”合适;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千钧一发:比喻万分危急或异常要紧。这里强调的是“紧急”而不是“危急”,所以用“迫在眉睫”合适;按部就班:原意是写文章时篇章结构安排得体,用字造句合乎规范。后来引申为照章办事,依次进行,不越轨,不逾格。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不轻举妄动。现多形容一举一动拘泥旧框框,不敢稍有变动。这里从感情色彩角度考虑,用“按部就班”更合适;众志成城: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同仇敌忾:大家一致地对敌人仇恨和愤怒。18.(3分)C【解析】第一处语病是语序不当,应改为“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第二处语病为搭配不当,“彰显”与“状态”“作风”不搭配,“彰显”应改为“检验”。19.(3分)B【解析】根据下文的关联词语“也”,它只能与“既”搭配,可以排除C、D两项;“矛盾和问题”的前面是一个多层定语,正确顺序应是“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排除A项。语文参考答案·第4页(共5页)20.(5分)①手术机器人会不会有朝一日取代医生呢②普及手术机器人还需要跨过两道关③还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接受(每填对一处得1分,对两处得3分,对三处即可得满分)【解析】第一处注意问句,“取代医生”;第二处注意关键词“普及”“两道关”;第三句注意上下文,答“患者难以接受”或“心怀担忧”。21.(6分)①人们忽略了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与整治。②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危害。③突破“二元结构”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每对一点得2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这道题首先要对语段进行分层,通过分析可知这段文字所包含的三层意思:一是“二元结构”格局形成的原因,二是这种格局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三是突破这种格局的重要意义。考生只需要对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概括即可。22.(60分)略。附文言文参考译文:杨徽之,字仲猷,建州浦城人。祖父杨郜,在福建做官,官职为“义军校”。其家世代尚武,父亲杨澄改变志向成为文人,终老于浦城令这个职位上。杨徽之从小刻苦学习,同一个城里的人中,江文蔚善写赋,江为会写诗,杨徽之跟从他们游历,逐渐与他们齐名。曾于浔阳庐山自修学业,当时,李氏据有长江以南地区,于是就偷换士兵衣服到了汴、洛地区,把文章投给窦仪、王朴,深得他们的礼遇。乾德初年,杨徽之与郑玘一起当上了天兴令,府帅王彦超早就听说过杨徽之的盛名,以宾礼相待。蜀地平稳以后,改任峨眉令。当时,宋白任玉津县宰,他们之间多以诗词吟咏酬答。后又担任著作佐郎、全州知州,升迁为左拾遗、右补阙。宋太宗赵光义早就熟知他的诗语文参考答案·第5页(共5页)名,因而向他索要诗集。杨徽之把数百篇奏折献上,并专门写诗表示答谢,其最后章节有“十年流落今何幸,叨遇君王问姓名”的句子。太宗看后加以赞赏,从此,太宗自己写的诗词大多另外抄写一本赐给他。后来他迁升为侍御史、权判刑部。杨徽之曾生病,太宗派太医诊病治疗,并赐钱三十万。当时刘昌言从低下的位置提拔上来,参与掌管机要事务,担心无法满足民众的期望,经常寻求自保的办法。董俨那时是右计使,想要搞垮刘昌言取而代之,曾对杨徽之说:“皇帝对张洎、钱若水很器重,早晚将有大用。”直史馆有一个叫钱熙的人,与刘昌言交情深厚,一次拜访杨徽之,杨徽之在谈话中提及此事。钱熙赶紧告诉了刘昌言,刘昌言又告诉张洎。张洎正被皇上宠信,听刘昌言说杨徽之让钱熙造谣中伤自己,就告诉了皇帝。皇帝很生气,召刘昌言核实原话。于是将杨徽之调出京城,担任山南东道行军司马,钱熙降职为朗州通判。杨徽之还没有前行,又改任镇安军行军司马。不久,(杨徽之)以脚痛不方便为由请辞,皇帝取名药来赐给他。城郊祭祀,来不及跟从,赏赐跟侍祠一样。皇帝驱车北巡,杨徽之极力推辞留在苑中。皇帝怜惜地对他说:“卿应当加紧医治,等到再见面,不会很久的。”等到在大名停留的时候,特意降下手诏留下谕旨。第二年春正月,皇帝车驾返回,又派遣使者当面问候。去世时,年龄八十岁。杨徽之性情纯厚清正耿直,遵守标准法度,崇尚名教,尤其痛恨通过非正常渠道谋官的人。曾说:“温仲舒、寇准用拼搏奋进来获取高位,使后辈竞相学习这种趋竞的精神,使旧的礼俗(通过关系升官)趋于淡薄。”世人说这是实话。杨徽之极少与世俗合污,唯受李昉、王祐等推崇敬服,与石熙载、李穆、贾黄中等为文友、义友。自从任郎官、御史,朝廷即以其先人的旧德相待。善于谈论,多知典故,唐朝以来的士族人物,都能详细地记住。酷好诗词,每当与客人谈论诗作,从早到晚忘记疲倦。去世后,有作品二十卷留在家中,皇帝令夏侯峤取来保存在宫中。杨徽之没有儿子。后来杨徽之妻子王氏去世,等到下葬时,(皇帝)又把钱财赐给他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