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新区档案事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档案工作服务大局、服务社会和服务人民群众的主题,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在新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档案管理体制整合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新区档案局、档案馆、城建档案信息管理中心实现整合,按照“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统一管理”的体制,推进机构整和、机制重塑,优化资源配置,整合优势逐步凸显。(二)档案事业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新区对档案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档案新馆基本建成成为集馆藏、展示、服务于一体的档案集中保管基地、利用服务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政府信息公开的集中受理中心。各职能部门加大了对档案工作的支持力度,形成了一批档案工作技术标准和规范。(三)档案工作与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及群众生活更加紧密结合。社区档案工作、信用档案建设不断推进,防非典档案、先进性教育档案、家庭档案管理得到落实,政府公报开放、政府公开信息集中受理和查阅窗口功能得到拓展,新区政府公报开放点获得“五星级公报点”称号。(四)档案资源建设和开发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档案总量达到180万卷,馆藏整体结构日趋合理,档案载体不断丰富,特色和珍贵档案数量显著增加。基本完成民国时期历史档案的修复任务,一批编研成果多载体、多形式、多内容彰显浦东历史和档案文化。(五)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以缩微技术、声像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为主干的档案现代化管理技术不断深化。档案条形码管理成功应用,重要档案全文数字化基本完成。大力开展科研攻关,积极推广应用科研成果,一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级、市级奖项,并成功运用于新区档案安全保存和快速利用工作。(六)档案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档案工作空间不断拓展,档案工作活力渐现,在浦东开发开放15周年展、政府信息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重大工程建设及世博会建设等一系列重要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以优质服务,打造公共服务品牌。“十五”期间,先后接待档案利用15万人次,查阅档案案卷30多万卷,比“九五”时期增长3倍。(七)档案工作者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档案工作者依法培训得到落实,档案工作者队伍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十五”期间,新区700多名档案工作者得到上岗培训,有1000多名档案工作者在岗接受继续教育,新区举办近20期建设工程项目档案工作者培训班,3000多名工程资料从业人员接受城建档案业务培训。(八)档案宣传和对外交流得到拓展。通过考察、进修、互访等形式,继续保持并拓宽与国内外同行和相邻行业的合作交流渠道,促进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吸收先进理念、技术和实践经验;利用网络、报刊、电视等多种渠道加强档案工作宣传报道,全社会档案意识进一步增强,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十五”期间档案工作主要有五点体会:一是档案工作必须坚持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社会的方向;二是档案工作必须坚持把握时代脉搏、融入现代社会的思路;三是档案工作必须坚持有所为才能有所作为、有为才能有位的要求;四是档案工作必须坚持创新、不断提高工作立意和标准的理念;五是档案工作必须坚持依法治档、科技兴档、走现代化管理的发展道路。“十五”期间新区档案事业发展成果,为“十一五”期间档案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档案部门的行政许可主体尚需进一步明确;档案工作的体制和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全社会档案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基层档案管理人员还不稳定等。为促进新区档案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必须进一步提高新区档案工作水平,推动新区档案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一)“十一五”期间新区档案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区档案事业发展全局,发扬新区档案工作“十五”期间的成功经验,学习国内外档案同行和相邻行业的先进理念和做法,按照“一个作用、三个区”功能定位和建设创新浦东、和谐浦东、国际化浦东的要求,抓住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世博建设机遇,以档案综合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为核心,以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和服务机制创新为动力,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档案事业与经济社会事业的同步协调发展。(二)“十一五”期间新区档案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进一步完善和依法理顺档案管理体制,增强档案行政监管能力,拓展档案工作领域,提升基于档案信息化条件下的档案工作整体水平;构建全区统一的档案信息化网络平台,建成数字档案馆,一级指导单位建成数字档案室,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扎实推进全区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以新区档案馆为主干,点(街道、镇、功能区域)面(互联网、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结合,构建全区档案公共服务网络,深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形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富、产品多样、适应需要的档案公共文化,切实提高档案工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三)“十一五”期间新区档案事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1、馆藏档案80%以上实现数字化,建成重要档案专题数据库,全区档案数据库总量达到条目8000万条以上、全文数据17T以上。2、一级指导单位全部纳入信息化网络系统,建成数字档案室,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电子和纸质双轨制移交进馆和档案数字化利用,并逐步向重要企事业单位延伸。3、建成电子文件中心,档案馆与一级指导单位实现馆室一体化,并逐步向二、三级指导单位覆盖。4、建成新区GIS目录中心,形成覆盖全区的档案信息资源网络体系。5、建设工程项目档案实现数字系统管理和数模整合应用,确保安全备份,地下管线档案全部实现动态数据库管理,并实时更新数据。6、馆藏开放档案全部实现数字化利用,街道、镇、功能区域80%以上建立档案信息公共服务点。7、新区机关、街镇、功能区域和重要企事业单位档案人员95%以上接受档案专业知识教育并依法培训。8、完成馆藏历史档案的修复保护任务。9、同步建立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专题档案。10、同步建立世博会建设工作专项档案。(一)推进六项建设,努力夯实档案事业的发展基础。1、档案依法行政管理职能建设。按照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依法理顺档案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档案行政管理主体建设,使其与依法承担的职能、任务相适应。逐步建立、推广适合不同类型档案特点的工作评估标准,深入实施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着力加强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重点工程项目或重大活动的档案执法检查,完善对执法对象的跟踪监督机制,确保执法检查的针对性、实效性。按照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创新功能区域档案业务督导模式,建立和完善网上档案管理机制;加强新区档案工作专业委员会职能建设,完善运作机制,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决策参考、业务咨询和学术研究作用。2、档案业务标准规范建设。适应档案事业发展和档案工作领域拓展的需要,加快新区档案标准规范化建设,研究和制订区级国有制企业和非国有制大中型企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以及新区重大活动和事件的档案工作标准和规范,完善社区、家庭、婚姻、信用等专业领域档案工作标准和规范,制订和实施重大工程、重大活动、重要会议、重要事件的档案管理办法,深入推进档案管理法治化、规范化进程。3、档案工作服务能力建设。紧密结合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特别是围绕世博会筹办、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城市建设管理、文明创建等,完善档案工作快速反应和配套服务机制,建立健全相应的规范管理体系,以主动介入、全程参与的方式,加强档案业务督导,做好档案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新馆优势,依托档案信息化网络平台,拓展信息集聚和辐射渠道,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检索系统建设,形成查询手段便捷、获取信息快速、检索内容全面、服务形式多样的集中式政府公报和公开信息受理服务中心。搭建档案利用服务和档案文化展示平台,加强档案公共文化功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建设,大力开发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类型多元的档案文化产品,向社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教育和乡情教育,使档案馆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窗口。4、档案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保管党和国家重要档案的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公开现行文件集中向社会提供利用的中心和档案信息服务中心”四位一体的功能要求和公共档案馆、数字档案馆建设目标,建设新区档案新馆,主要设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断拓展综合服务功能,使其具有开放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特点。按照数字档案室建设“规范、标准、示范”要求建设新区区级机关、功能区域、街镇数字档案室,并与档案信息化建设同步推广;按照公共服务点标准要求,组建一批基础设施齐备、服务设施良好的示范性基层档案室,推动新区档案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能力得到整体性提高。5、档案资源建设。拓宽档案收集渠道,丰富馆藏内容,优化馆藏结构,突出重点,形成富有浦东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馆藏资源结构。采取有偿征购、复制、馆际交换等方式有重点、有计划地征集散失在外的珍贵档案。以新区电子文件中心和GIS目录中心为基础,全面实行电子文件接收、鉴定、移交进馆机制。建设工程项目档案要继续实行缩微胶片、纸质档案的双轨制报送制度,并逐步完成向数字档案报送的转变。形成优化的档案鉴定机制,进一步加快档案开放步伐,基本完成馆藏档案开放的划控解密及鉴定工作,开放档案数量力争达到应开放档案的100%,实现全文数字化利用。积极探索形成未满30年档案的提前开放办法和专业档案的开放利用办法。在全区范围普遍推行一文一档整理规范和条形码技术,整体改善档案保管和利用的便捷程度。6、档案安全保护和保存能力建设。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同步实施档案实体和信息保护,改善和提高新区各级档案部门的档案保管条件,加强档案源头保护。继续发挥缩微技术优势,加大对数模转换和数模整合技术的深化开发和利用工作力度,大力开展馆藏历史档案和破损档案的抢救保护工作,实现重要档案多套制保存、珍贵档案缩微品保存,确保对档案原件的有效保护和利用。加强新型档案载体保护和研究工作,着重加强对电子档案等数据的维护和安全。对原有库房进行扩容和安全性能改造,进一步提高档案后库科技含量,提升档案安全保护能力。结合档案后库建设,建立完备的档案信息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机制,建成档案信息数据备份中心,同步实现档案信息数据的异地备份。(二)实现四个突破,全面提高档案管理服务水平。1、档案信息化实现新突破。加快全区传统载体档案全文数字化进程,档案信息化网络平台与新区电子政务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在一级指导单位全面实现的基础上大力推行文档一体化管理,加快建成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和GIS目录中心,研究和制订电子公文归档、电子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公开和上网安全、网站建设与管理、数字档案馆(室)建设等一系列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及其配套管理规章,形成完善的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管理体系和安全体系,加强对各单位文档一体化管理的监督指导,确保新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档案信息采集、存储、传输、应用等基础平台,根据新区各项事业发展主题,构建各种专题知识库,实现新区档案文献信息资源集聚、整合、公开和共享。2、新领域档案工作实现新突破。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深化农业农村档案工作,重点抓好村务公开、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现代农业等建档工作,加强对社区档案工作、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档案工作、劳模和家庭建档的指导,抓好试点、树立典型、示范推广,建立健全工作的长效机制。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做好信用档案工作,为社会诚信建设服务。不断延伸档案工作触角,指导、帮助一定规模非国有企业完善档案工作,探索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和社保、医保、镇保工作等档案管理新模式,树立一批示范典型,为新兴产业做好宣传、引导、服务工作,逐步实现各类档案管理规范化、科学化。3、重大工程和城建档案工作实现新突破。强化城建档案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程序、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和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流程管理,积极探索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新模式,进一步优化实施建设工程竣工档案编报改革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