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多省联考《申论》模拟试卷解析(二)第1页共17页2018年《申论》模拟试卷及解析(二)第一题:请根据“给定资料1”,概括我国网络舆情信息工作面临的挑战。(10分)要求:准确全面,语言简洁,不超过100字。一、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根据“给定材料1”,所以只需要在“给定材料1”内寻找答案要点。答题的核心为概括我国网络舆情信息工作面临的挑战。挑战指需要应付、处理的局面或难题。具体到本题,即概括我国网络舆情信息工作需要应付、处理的局面或难题。“准确”是指紧扣题目内容,精准反映材料内涵,语言表述规范,就本题而言,强调的是答案要点一定要是存在的挑战,不能是存在挑战的表现或者影响等其他内容;“全面”是强调答案要涵盖材料所包含的所有要点,不能有遗漏。语言简洁,指在提炼要点的过程中,不能有具体事例和描述性的语言,留下总结性的话语即可。二、材料分析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新时期,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国博弈新的战略制高点,网上舆论斗争错综复杂,高度活跃的网络舆情反映人们的所思所想和呼声意愿,左右人们的思想情绪和精神状态,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有序运转,能否妥善应对已经成为关系执政治国的“最大变量”,做好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关乎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我国现行的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体系在机构、队伍、制度、理论和技术层面都取得了系列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我国舆情信息工作网络已经形成网格状的覆盖面,在搜集一般社会动态信息方面也有相当的基础,但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体制内强体制外弱”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整体效益提高和功能发挥。舆情信息工作主要依赖于具有行政约束力的纵向网络结构,而党政信息部门、舆情监测部门、职能部门网络宣传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还不够顺畅。人2018年度多省联考《申论》模拟试卷解析(二)第2页共17页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突发事件处置“黄金四小时”原则,强调政府要第一时间发声,政府要第一时间处理问题,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然而,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个人移动终端信息与网络信息的汇集与流通,微博、微信的信息传播峰值会愈加提前,网络舆情工作必然涉及当事部门与主管部门的协调联动,网络舆情监测单位没有处置权,需要层层上报,在当前行政主导的纵向机制下,网络舆情处置必然滞后。此外,各舆情系统独立运作,为本部门及直接上级机构或领导服务,缺乏横向与协作运行统筹机制,舆情信息共享不够,没有形成合力。【批注1】从国家宏观层面来讲,这也带来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重复性建设、舆情呈报内容的同质化现象和人力物力资源配置的浪费。目前,在“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下,中央和省级舆情信息工作机构大多已建立并有效运转,然而,涉及市县的基层舆情机构基本未成立。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管理色彩浓引导色彩淡,收集网络舆情主要就是为了简单删除本单位的负面信息;有些职能部门分析研判能力不足,偏重舆情上报数量,忽视质量,上级部门往往获得大量原始“数据”信息,而缺乏有价值的“二次提炼”信息;有些职能部门工作视野较为狭窄,对于网络舆情的信息预警和信息评估功能认识不足,导致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批注2】近年来,从一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新闻媒体公开发布的舆情分析报告看,存在调查研究不全面、不科学,发布舆情分析报告随意、忽视导向等问题。一些网络舆情研究机构的分析研判能力和技术手段不足,却每年都发布全国性舆情分析报告,报告中的统计数据、抽样调查既不全面也不科学,不时出现有失偏颇的分析结论,容易误导舆论,引发社会思想混乱。【批注3】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在研究内容上,一人一时一事的应【批注1】“而”在此处表转折,说明不同部门的协调机制不顺畅。“然而”表转折,转折之后有要点。网络舆情当事部门的检测要层层上报,使得与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不畅。“此外”表并列,前面是重点后面也是。各舆情系统横向与协作机制缺乏统筹,也是协调不力。从以上几点可以概括出挑战: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协调不够顺畅。【批注2】中央和省级的舆情机构已有效运转,然而基层的舆情机构基本未建立,地方政府的舆情信息工作在理念和实践上存在问题。可以看出中央和省级的舆情工作相对不错,而基层的舆情工作做得不好,出现了不平衡的问题,由此概括出挑战: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不够平衡。【批注3】高校等的报告存在不全面不科学等问题,网络舆情机构的能力和技术手段不足,报告的数据也有问题,直接概括出挑战: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不够准确。急性、个案化的研究比较多,长远性、战略性的舆情研究规划不够。②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的、理论推导式的研究比较多,具有说服力的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开展得不够,研究结论的信度和效度具有局限性。全国目前共有93家企业100余款网络舆情系统通2018年度多省联考《申论》模拟试卷解析(二)第3页共17页过“双软”认证,但所有的软件系统基本功能包括信息获取、舆情分类展示、热点事件发现、舆情简报、传播路径分析等,后台对应的支撑技术主要是网络爬虫、元数据抽取、文本分类、文本聚类、自动摘要、文本相似度计算、倾向性分析等,对于个性化舆情信息需求与服务还难以做到“因人因事而异”。【批注4】我国网络舆情监测和研究机构从2008年开始大量涌现,不少机构对外提供有偿服务,使得这一市场变得鱼龙混杂。一些商业公司和个人博主、版主为吸引眼球,甚至发表敏感问题的网络调查。一些商业公司还自行发起建立“网络舆情研究中心”“中国舆情联盟”等所谓组织,随意开办中国民意调查等舆情网站,专门收集负面舆情,涉嫌网络造谣传谣。【批注5】对此,2010年下半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会同相关网站开启了微博辟谣工作,针对微博中恶意、有害的不实信息及时进行查证和辟谣,微博平台可以将之标注为“谣言”。2013年以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等多个部门共同采取措施整治网络谣言,规范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环境,取得了显著效果。一批利用互联网制造和故意传播谣言以谋取个人私利、非法攫取经济利益的人员,如秦志晖(“秦火火”)、杨秀宇(“立二拆四”)等,受到查处。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和执法力度,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依法惩治不法分子,切实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有利于保护正当的言论自由,有利于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满足,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批注4】所有分析软件的系统基本功能一样,则其分析出来的内容应该是大同小异的,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由此可判断出“同质化”特征,此处的挑战即为: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功能同质化。【批注5】市场上的公司和机构等为了利益随意地发表敏感的网络调查,专门收集负面舆情,甚至造谣等,使得舆情市场鱼龙混杂,乌烟瘴气,由此可判断出舆情市场“不规范”。挑战即为网络舆情市场不规范。三、参考答案2018年度多省联考《申论》模拟试卷解析(二)第4页共17页情分析系统功能同质化。5.网络舆情市场不够规范。四、评分标准1.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协调不够顺畅。(2分)2.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不够平衡。(2分)3.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不够准确。(2分)4.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功能同质化。(2分)5.网络舆情市场不够规范。(2分)第二题:请根据“给定资料2”,分析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区别于普通舆情的特征。(15分)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一、试题分析本题的作答任务是分析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区别于普通舆情的特征。申论中的特点、特征是指事物所具有的独特之处。就本题而言,需要根据材料,找到相关信息,分析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有哪些独特之处。本题要求根据“给定材料2”,所以只需要在“给定材料2”内寻找答案要点。“准确”是指紧扣题目内容,精准反映材料内涵,语言表述规范。“简明”是指在陈述或者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事实的过程中,在准确表达语意的基础上尽可能少地使用字或词句。二、材料分析2.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部分。由于互联网的一些传播特性,使得网络舆情在表达和传播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些区别于现实舆情的特点。高校学生是网络参与热情高涨、思想活跃的群体,其表现出的网络舆情是公众网络舆情中重要的一部分。在传播技术的发展史中,一般地说,每出现一种新的媒体,都会扩大人们传播新闻和发表言论的自由度。学生之间可以通过邮件传递信息,可以通过即时通讯工具沟通和交流感情,同样也可以在微博、微信上发表言论。例如,美国著名的麦特·德拉吉现象,他首次在网上公布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丑闻案就是被时代周刊等大报拒之门外的。其实,网络也隐蔽着细腻的政治和经济的控制。网络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可以不受任何纪律、条例、制度的约束,不用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担负责任。网络也是身在社会之中,它不是独立于社会之1.6509。2.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不够平衡。3.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不够准确。4.网络舆2018年度多省联考《申论》模拟试卷解析(二)第5页共17页外没有管理者的绝对自由空间,网络也要遵循“游戏规则”。【批注1】尤其是对于各种有害的网络噪音而言,这种控制就显得更加重要。与传统媒体单向的信息传播通道相比,网络是一种双向的交互式的信息传播通道。保罗·沙夫均等学者由此认为,“同其他人发生联系”是网络传播方式的本质特征。高校网络舆情的这种特性主要体现在高校学生网民与政府、与网络媒体以及与其他网民之间的你来我往上。另外,时间因素也是影响舆情价值的重要因索。一些大型门户网站更加突出了反映重大事件的原创性言论在时间传播上的重要性。通过网络媒体迅捷的报道,高校学生网民在获知新闻事件的第一时间内就可以在网上发表言论。【批注2】网络舆情信息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和事件包罗万象,舆情表达和传播途径也是多样的,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也是这样的。“民众同时对共同的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出现了分布于社会各处的意识传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诉说呈现出辐射形态。”高校学生网民对一个问题持有的看法和态度通常是不同的,彼此的利益、需求和价值观等也各不相同。此外,网络舆情表达中所体现的意识形态也是不一的。【批注3】互联网打破了地域阻隔,使得西方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的渗透无处不在,体现不同意识形态的网络言论随处可见,这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管理和引导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加里·马克思曾提出过现实社会中个人身份识别的七大要素:合法姓名、有效地址、可追踪的假名、不可追踪的假名、行为方式、社会属性(比如性别、年龄、信仰、职业等)以及身份识别物。在网络环境中,这七个方面都可以达到不同程度的隐匿。【批注4】舆情是公众主体内在的心理话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公众的行为倾向,但它并不是行为本身。行为可以一【批注1】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工具沟通交流,还可以在社交平台上自由发表见解,由此分析出特征:自由性。在网络上也是要受一定纪律约束的,不是完全处于失控的状态,分析出特征:可控性。【批注2】高校学生和网民与政府、媒体发生联系体现在你来我往上,这是一种互动性。“另外”表并列,前面的内容是特征说明后面的内容也是特征。事件发生后高校学生网民可以第一时间在网上获取信息、发表言论,体现了及时性。【批注3】舆情信息里涉及的问题和事件包罗万象,可以分析出其“丰富性”特征。高校网民对一个问题持有不同的态度看法,大家的意识形态也不一样,可以从中分析出“多元性”。【批注4】个人身份识别的七大要素在网络实现不同程度的隐匿,可分析出“隐匿性”特征。目了然,而舆情只能从公众主体的言论、举止、表情等间接地推测和分析。但是较为复杂的是,人们2018年度多省联考《申论》模拟试卷解析(二)第6页共17页的言行未必是真实心理活动反应。在现实生话中,人们往往因为某种顾虑而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和态度,高校学生也是如此。也正是因为网络可以隐匿人们的真实身份,高校学生无需像在现实生活中那样顾及太多,可以畅所欲言。这样一来,现实中往往内隐在人们心中的舆情也就很容易地被表达出来。通过一个人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能够较为清楚地推断出他的情绪和态度。【批注5】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型期,社会运行机制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利益群体的调整,都直接影响到每一个社会成员切身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生话节奏加快、下岗失业、贫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