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福师大《社会心理学》在线考核试卷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核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45分)1、因变量;答:因变量为研究假定与自变量有因果关系的变量,一般为有关的各种社会行为与心理,如态度、自尊心、社交倾向、恐惧感或安全感等。2、自我服务偏见;是指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3、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也就是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4、近因效应;某些时候,人们最后所接受到的信息也能左右其形成的印象,这种最后接受的信息对人们形成印象具有重要作用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5、自我实现的预言;是指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们对这些人的期望来行动。6、归因;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称为归因,也叫归因过程。根据各种研究提出的有关归因的不同概念与观点,统称归因理论。7、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8、偏见;是指人们以不充分或错误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对某人、某团体或某事物的一种片面乃至错误的看法和态度。9、群体决策;指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遇到的问题而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是群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步骤。10、态度;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11、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指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几率就会提高。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台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形式12、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13、睡眠者效应;即由于时间间隔使人们容易忘记传播的来源,而只保留对内容的模糊记忆。在态度心理学中,人们把说话者因威信因素产生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产生相反效应的现象,称之为睡眠者效应。14、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15、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有哪几个基本类型?答: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有五个基本类型:第一,与情绪、感情联系的态度-由一次情感反应(如欢快、恐惧、痛苦等)的经验构成对某些客体的态度,当遇到类似情境就会出现同样的体验;第二,理智性或认知性的态度-当人们依据他人的介绍或书本知识而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其中有明显的分析、联想、类比与评判,而无强烈的情感伴随;第三,动作定向的态度─由于某种需要的激活而产生对有关客体接近或迥避的反应,其中认知成分很不明显;第四,知情意均衡的态度─这里既有认知与思考、伴有强烈的情感,还有行动意向,三者交融在一起或交替出现;第五,自我防卫的态度-由于情势不明、内心冲突或出于防卫的动机而产生某种疑惑、拘谨或暖昧不定的态度。2、什么是态度的学习理论?答:态度的学习理论包括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理论,也包括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态度主要是通过联想、强化和模仿而产生的。联想、强化和模仿正是学习的3个主要机制。经典条件反射理论重视联想或联系,强化理论重视强化,社会学习理论重视模仿。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认为态度对象(条件刺激物)与引起积极或消极情绪的事物(无条件刺激物)之间的重复的、系统的联系,可以产生对该对象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例如纳粹分子这个词通常与恐怖罪行有联系,人们痛恨纳粹分子是因为把他们同恐怖罪行联系起来了。3、简述认知失调理论,并举例加以说明。答:认知失调理论由L.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认为当两种认知或认知与行为不协调时,为了保持一致,态度将发生变化。失调指心理上的不舒适,它使人致力于缓解这种失调。为了缓解失调,必须用协调的因素代替失调的因素。认知因素的这种重新安排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它可能造成行为变化,也可能只限于认知水平上。例如,吸烟有害于健康这种认知,应当伴随着不吸烟是适宜的行为,所以如果人吸烟,他将体验到失调,为了缓解失调,他应当戒烟。但失调理论并不认为人总是按理性行事,而认为人会用种种方法把自己合理化。例如人们会说,如果我们戒烟,体重会增加,而体重增加易发心脏病。实际上人们所做的是建立关于吸烟的协调认知,以淡化失调体验。在费斯廷格等人的一个著名实验里,让3组被试从事重复乏味的作业1小时。然后让第1组被试向其他人说明作业情况。让第2、3组被试把作业说成是有趣的好玩的。第2、3组的唯一差别是,第2组的被试取得1元钱,第3组的被试取得20元。最后问这3组被试对作业的态度。结果是,第1组被试表示出最消极的态度,但是第3组被试比第2组被试表示更消极的态度,实际上只有第2组被试对作业表示出积极评价。对于第2、3组之间所表现出的差别,实验者认为,20元钱的条件足以诱使被试说出与自己体验相反的话,他们没有感到高度的认知失调,没有感到有什么压力使他们的态度符合于所说的话。在1元钱条件下,被试感到收益很小,体验到他们所做的几乎无收益的工作与所作出的评价之间的认知失调。他们感到心理上的压力,使他们的态度更符合于他们的行为。后来的研究明确了失调理论的局限性。研究表明,以与态度失调的方式行动造成态度改组,只发生在如下条件下:①人们相信他们是自由从事该行为的,不是被迫的;②该行为产生不愉快后果。尽管有这些局限,认知失调理论仍然被认为是相当有效的。它能解释为什么人们倾向于提高选定之物的价值,也能说明人们对于难于达到的目标的特殊满足感。认知失调理论虽然引起大量实验研究,但也遇到挑战。D.J.比姆1967年的自我知觉理论就是一个挑战。比姆认为,失调实验的许多结果可以从他的自我知觉理论得到解释。他认为,人们一般是从行为推断态度的,态度改变是行为改变的直接后果。按照这个理论,一个人吸烟这个事实就是他的态度,不管他是否意识到吸烟的危害。这样,一致性问题就不存在了。4、简述挫折—侵犯理论的观点。答:美国耶鲁大学的多拉德首次提出了“挫折一侵犯假说”。该理论认为,挫折和侵犯是互为因果的,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的。(2)挫折一侵犯理论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侵犯的强度同目的受阻的强度成正相关。第二,抑制侵犯的力量,同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的强度成正相关。第三,在挫折强度一定的情况下,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恒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3)可见,挫折与侵犯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挫折是引起人类侵犯行为的一个重要条件,但并不是唯一条件。5、简要说明有哪些方法可以培养人们产生更多的助人行为?答:1、以苦为师,多吃苦,多实践,再加上理论的熏修,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换位思考也很总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多读善书,多学习英雄人物,树立正确的榜样.6、简述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答: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①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如果归因于外部机遇等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自我能力等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因此,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②替代经验(vicariousexperiences)或模仿。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这里的一个关键是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即榜样的情况与观察者非常相似。③言语劝说(verbalpersuasion)。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④情绪唤醒(emotionarise)。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但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⑤情境条件。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大不一样的。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适应和控制。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上述几种信息对效能期望的作用依赖于对其是如何认知和评价的。人们必须对与能力有关的因素和非能力因素对成败的作用加以权衡,人们觉察到效能的程度取决于任务的难度、付出努力的程度、接受外界援助的多少、取得成绩的情境条件以及成败的暂时模式,这些因素作为效能信息的载体影响成绩,主要是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影响发生的。三、论述题(共25分)1.简述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1)把成功归于内在因素,会使个体感到自豪和满意;若把成功归于外在因素,会使个体感到意外和感激。若把失败归于内在因素,会使个体感到内疚和无助;若把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会使个体感到气愤和敌意。2)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会提高以后的工作积极性;把成功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会使以后的工作积极性可能降低也可能降低。把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会降低以后的工作积极性;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可能提高以后工作的积极性。3)后来又提出了可控制性维度。即事件的原因是否在个人的控制范围之内。2、什么是自我暴露?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怎样利用它与人发展亲密关系?答:自我暴露的意思是向别人说心里话,坦率地表白自己,陈述自己,推销自己。即一个人自发地、有意识地向另一个人暴露自己真实且重要的信息,笼统地说就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给他人。例如对方对某方面知识很擅长,你为了和对方拉近关系,就故意向对方说起自己在对方擅长的方面不懂的地方,请教对方,和对方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3、论述产生旁观者效应的原因。答:(1)在紧急情况下,他人的在场会起到抑制作用;(2)其他旁观者的无动于衷会对我们产生“别人不管,我为什么要管”的暗示;(3)他人的冷漠会使你产生情境没有什么危急的错觉;(4)他人在场会“削弱”我们自身的责任感,即产生“责任分散”的结果。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