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实验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问题提出的背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十周年之际曾指出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不够。世纪之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教育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思想政治工作虽然比以往有很大改善,但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德育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内部原因而言,目前不少学校在德育工作中重形式、轻实效,不分对象施教;有人认为花的时间多、精力多,德育效果必然好;甚至有人单纯以工作量来量化德育工作成绩。就外部原因而言,经济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产生了许多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观念,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的道德思想与观念,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我们的德育工作,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目前高中生生理的迅速变化与心理的发育并不完全同步,很大程度上他们处于“心理断乳期”,迷惘、郁闷、多变。因此,积极向上、弘扬正气、有实效性的道德教育和行动能促使学生由感性体验到理性审视。从教育学的角度讲,信息高速列车所带来的时空突破使学校德育处于尴尬的境地,网络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侵袭,多元的人生观、价值观念对中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造成强烈冲击。因此,新形势下如何针对中学生在德育方面呈现的新特点、新规律,提出系统的对策,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尤为迫切和需要。实验高中中是山东省首批省级规范化学校,山东省高中教育示范学校,。学校一贯强调“教书育人”,坚持“德育首位,五育并举”的方针。多年来形成“好学、向上、活泼、团结”的校风,“严谨、求实、创新、育人”的教风和“勤奋、进取、踏实、求精”的学风。近年来,我校针对市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对高一年级学生进行了文明公约、社会公德、文明礼仪等知晓和践行情况作了统计调查。结果对文明公约、社会公德、文明礼仪的主要内容,学生了解并不多。由此可见,对中学生进行适应学生特点、符合学生需求的方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当务之急。特别是由于当代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的道德教育跟不上,甚至缺失。再加上中学生本身的青春叛逆心理和生理特点,尤其是情感最易激烈、最易冲动、充满幻想,最容易动摇而又缺乏理性。导致相当多的中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政治理想信念淡化,认知和行为脱意识化,心理素质低下化,道德概念庸俗化。在德育工作中,我们感受到了学生的道德观念、心理特点都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的新变化,这就对德育的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通过对中学生公民道德意识的教育,认清新形势下学生学校德育的现状,调整道德教育的思路和方法,更新德育管理的理念和模式,才能使中学生把“求学”与“做人”结合起来,把“德育”与“智育”结合起来,把“德育教育”与“德育实践”结合起来,做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自身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健康发展,持久发展。经过近几年德育教学教育的实践,我们初步掌握了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搜集到了一部分进行课题研究的感性材料,同时进行了些理性的思考,希望形成课题,进而科学、合理、理性的推进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当今时代,全球青少年道德教育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各国都在加强青年学生德育工作的研究。美国不专门开设一门德育课程,而是将德育融合在各科教育之中。包括通过正式的课程,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来进行,如开设宗教课,教育孩子行善积德;通过各种活动,以参与的方式来进行。德国首先抓住核心道德价值观,如:关爱、诚实、公平、责任、尊重自我和他人等,更重视隐性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如充分利用环境、榜样、解释、劝诫、体验等,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法国主要是公民教育,其目的是弘扬传承法国文化。以人权教育为核心的法国公民教育富有特色,还有爱国主义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后,法国教育界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和法规,旨在加强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社会参与。日本十分注重实效,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学校的道德课程来进行,根据儿童身体发展的规律、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把道德教育内容分解为不同的层次、深度和侧面。与德育课程相配合,日本学校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参观、旅游、实地考察。韩国珍视传统,突出民族性成为韩国学校道德教育最为突出的特征,因而被一些学者概括为“有国籍的教育”。他们十分重视中学生的德育养成教育,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通过设臵“道德教室”,对学生进行德育行为规范的训练。我国近年来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也加强了对德育工作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具有阶段性、传统性、不系统性、局限性而缺乏具有时代特点的与时俱进的针对新形势新特点的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系统研究。尤其是如何进行新形势下的中学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的研究更加缺少。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实践意义1.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为其他人进行德育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2.有助于丰富发展完善德育理论体系,为体系的完善增添新时代的元素;3.有助于给从事德育工作的学校、德育教师、班主任等提供新的切实可行的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措施和手段,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和信心,为建设和谐班级、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和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4.本课题的研究为新时期中学开展德育工作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的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1.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就是在德育工作中,从学生出发,把学生作为独立的主体,教会学生做人,一方面把社会所需要的思想道德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使之社会化;另一方面,注意学生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成为道德教育的共同参与者。在道德教育中,教育双方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通过情感的交流与共鸣,促进道德的内化。二是要注意道德教育过程是一个对话过程。2.调整德育的自身结构德育的自身结构包括目标、内容与方法三个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真正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要在这三个方面实现全面的创新。(1)确定既符合社会需要又适应个体发展的德育目标(2)依据新的德育目标进一步充实德育的内容(3)科学的选择德育方法3.实行四位一体的德育途径德育的渗透性、复杂性、长期性要求我们必须多途径协调合作,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途径。首先,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德育中的主导作用。其次,要高度重视家庭在德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再次,要注意实现德育的社会化。最后,要重视网络在德育中的影响作用。4.构建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五、本课题的理论依据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2.新时期中学生的德育认知规律。3.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生理学以及教育心理学等4.新时期中学生的心理德育特点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人保护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六、研究方法和手段1.谈话法。通过给有选择学生的谈话谈心,了解其道德观念,道德变化。2.问卷调查研究法。通过精心设计问卷,全面了解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价值观,从而进行共性分析。3.案例研究法。通过个别学生典型的道德案例,进行个案分析,从而找出个性差异,以便针对性的探究解决的途径。4.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学生是研究的对象和被研究的主体。5.文献法。搜集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七、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的时间自年1月~年6月,研究周期为1年半。具体分为三个阶段:1.准备启动阶段:(1)年1月~年6月(2)收集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归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确定研究主题,制定课题规划;发动组织课题开题,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3)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明确研究目标、各自的职责以及具体实施的操作方法。2.研究阶段:(1)年7月~年12月(2)总结第一阶段实验工作的进展与效果,完善课题实施方案。(3)深入开展课题的各项研究目标,边实验,边研究,边总结,能随时转化为教育工作实践的要随时转化。(4)对搜集到的大量感性材料以及个案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理性筛选、分析,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为结题和课题的推广做准备。3.课题结题:(1)时间:年1月~年6月(2)本阶段认真完成研究资料的完善整理、数据的统计,对阶段性成果进行理性的再分析和再加工,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准备结题。八、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1.重点:针对新形势下青年学生德育的新特点,探究行之有效的新方法。2.难点:德育实效的复杂性在于其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因此如何解决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问题一直是德育的难点。3.可能创新点:科学的选择德育方法九、本课题实验对象的选取实验高中中高一高二的学生九、实验变量与控制1.自变量教师设计科学合理的调查题目和研究课题,有计划、有目的、针对性的展开调查研究;深入学生实际,反映学生真实情况,提出创新性、实效性的解决措施。2.因变量通过调查,全面系统了解学生的德育现状,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首材料;通过探究帮助学生德育的误区,树立德育的标准,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同时促进全社会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3.变量控制力争全方位、多层次的调查研究,涉及面要广,要有科学性和代表性;其它干扰因素,及时发现,及时控制。十、保障条件1.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高一高二,具有系统性、延续性和典型性,能更好地进行纵横向的比较,不会冲击毕业班的教学。2.从课题组成员看,本课题组成员均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一线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德育基础理论知识、研究条件和素质。其中,有从事班主任工作近二十年的区级优秀班主任和校级优秀班主任。3.从研究人员与被研究对象看,所有课题组成员与学生朝夕相处,随时可以捕捉学生的德育信息,哪怕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4.本课题有市区两级教科研专家傅石灵、崔广胜、鲍圣峰的指导作保障。十一、主要问题及今后设想本实验课题开展一年多来,课题组成员群策群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成果,但从课题发展的高度和课题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来看,无论在课题的研究还是实施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很多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与不足:1、硬件条件不足。从学校层面看,鉴于学校的活动经费的制约,教室没有开通网络,家校利用网络的沟通受到很大的限制。2、家长认识不到位。部分家长对当前环境下德育工作的家校互动、班校互动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因而缺乏积极性。不少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关心孩子在校的德育表现;只关心孩子考试考了多少分,不关心孩子分数之外的东西。3、班主任事务性工作过多。在课题研究和实施的一些阶段和时期,有少数班主任由于自身班级事务较多及学生升学考试、班主任成绩考评的压力,没有时间和精力与家长进行积极的德育互动。4、课题组成员主动性不够。课题组成员本身又是任课教师,每人带着五六个班的课,肩负着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的双重任务。有时候因为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教学进度、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等因素的影响,对研究课题的研究信息缺乏及时的归类、分析、整理与升华。5.课题研究的文字性材料多视频材料少。在课题研究与实施的过程中,由于课题组成员自身的技术因素、经济因素、时间问题等,很多的德育教育与实践的细节活动都没能以视频的形式、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往往视频在德育研究中发挥着文字材料所无法替代的作用。6.本课题德育途径的研究,传统途径多创新途径少。应着重加强提高中学德育实效性的创新途径的研究。十二、主要研究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