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年度郑家镇中学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模拟试卷17班级姓名学号一、基础知识:25分1.选择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2分A甲板(jiǎ)衷心(zhōng)蹒跚(pánshuān)胡子拉碴(chā)B抿住(mǐn)暴虐(nuè)铠甲(kǎi)罗布泊(bó)C妖娆(náo)狂澜(lán)驿外(yiè)咏梅(yǒng)D可汗(hán)花枝俏(qiào)的卢(dì)挑灯(tiǎo)2.下列作家作品,出处搭配有误的一项是()2分A毛泽东--《沁园春·雪》--《毛泽东诗词集》B白居易--《观刈麦》--《白氏长庆集》C辛弃疾--《木兰诗》--《稼轩长短句》D徐志摩--《再别康桥》--《新月诗选》3.订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4分循序渐进锐不可挡举世瞩目冲破敌阵红妆素裹百年沧桑横空出世九死一身萤萤蓝光呕心沥血扶摇直上问鼎苍穹错字正字4.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2分A新闻通讯都必须严格按照生活的真实面目来写,不得随意虚构和夸张。B新闻通讯都必须及时迅速报道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是在具体写作时,又有一些区别,新闻要求写得简明扼要,通讯可以写得详细、具体一些。C新闻通讯都必须有一定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因此,在具体写作时,可以进行适当的虚构和夸张。D录音广播稿和一般广播稿不同,它是由文字和现场录音结合起来报道有关事情,比一般广播稿能更全面、更具体生动地报道事件的具体情况,使人犹如身临其境。5.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是:()2分A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C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6.默写:10分(1)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她在丛中笑。(3)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_______。(4)《观刈麦》中表示刈麦者矛盾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使至塞上》中描绘塞外雄奇壮观独特风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_____,不是清泉,是天上虹。(8)___________________,肩膀上的江旗手中的书。(9)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7.江南三大名楼指的是哪几座楼(全部正确奖励2分)湖南的___________湖北的__________江西的___________8.你知道荷还有哪些名称吗?(说出一个奖励0.5分,最多奖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请写出课外作品中咏荷诗句,每句奖励1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某中学为帮助贫困学生读书,在全校组织一次献爱心捐款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条校园公益广告。(注:公益广告指为公共的利益所做的宣传)(20字以内)2分11.修改下列病句2分(在原句上修改,每句修改一处)(1)数学课上,许老师引导我们解决并分析了这个问题。(2)站在百年沧桑的地图前,老战士们百感交集,感慨万千。二、诗歌赏析:3分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__。1分(2)这首诗所构造的意境,你怎么理解的呢?2分答:三、阅读欣赏22分(一)(6分)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域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1.这则消息也是毛泽东写的,比《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早发20小时。这则消息的导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2.此导语交代了以下内容。(2分)人物: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人数:________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_______3.这则消息的标题可拟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4.哪些词语描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防线崩溃?(1分)5.运用哪些词语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1分)6.加点的“经营”一词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1分)(二)听取蛙声一片(8分)(1)我家门前紧挨着水塘,绿树婆娑,水草丛生,在繁星闪烁的夏夜,常有阵阵“呱呱”的蛙声伴着夜风飘进屋里。此时,我总想起宋朝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2)青蛙,又叫田鸡。它的家族很多,有黑斑蛙、泽蛙;有大到半斤重的虎纹蛙;有小至蚕豆一样的浮蛙;有鸣声如琴的弹琴蛙;还有背上布满疙瘩的蟾蜍,俗语称癞蛤蟆。各种蛙都有出色的捕虫本领。(3)说到青蛙的捉虫本领,首先得从它的舌头和眼睛谈声。青蛙的舌头又长又宽,前端分叉,舌面上有一层胶粘的液体。它的舌头在口腔中的位置也很特别,舌根生在口腔的前部,舌尖是向里伸向咽喉的。捕食的时候,它只要认准目标,立即闪电似的突然向外一翻,就把食物卷到口中。青蛙的眼睛非常奇怪,看活动的东西很敏锐,看静止的东西却几乎看不见。只要虫子在飞,不管飞得多快,飞向何方,青蛙都能分辨清楚;同时能判断在什么时候跳起来把虫子吃掉。如果虫子停住不飞,它就看不见了。科学家做了一个试验,把青蛙养在一只笼子里,拿一大堆死苍蝇来喂它,结果青蛙一只也不吃,不几天就活活的饿死了。后来又把死苍蝇拴在细线上,在青蛙面前摇晃,青蛙跳起来就把它吞了,跟吃活苍蝇一样.(4)另外,青蛙的食谱很丰富。甲虫、蝗虫、稻螟虫等好几十种害虫,都是青蛙爱吃的。有人做了统计,一只青蛙平均一昼夜能捕食70多只害虫,一个月约2000只。如果按青蛙每年活动期六至八个月计算,可以消灭各种害虫15000只左右。全国各地青蛙千千万万,帮助人类消灭的害虫是多么可观啊。(5)青蛙的幼虫蝌蚪,不少画家常爱以此为题进行创作......一只蝌蚪大约经过五十六天就发育成蛙。(6)青蛙在文学家的笔下,也有一些不好听的字眼。例如“井底蛙”“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癞蛤蟆跳秤盘”等,这实在是冤枉了。它们只知道终日在田野里捕捉害虫,而且癞蛤蟆捕虫的本领比起一般的青蛙还要高超。尤其是夜间,食虫的益鸟纷纷归巢,这时更靠它捕食各种害虫。(7)在丰收季节里,联想起青蛙对于人类的功绩,我们要更加赞美和保护这可爱的两栖动物。1.青蛙捉虫的本领,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1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已故著名画家齐白石曾根据“蛙声十里出山泉”作了幅画,把无形的蛙声描绘成有形可见的画面。根据选文的提示,想象一下,这幅画画的是________________、流水、乱石、远山。1分3.作者为什么要举文学家笔下有关青蛙的一些不好听的字眼?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4.“井底蛙”“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癞蛤蟆跳秤盘”等虽然写的是青蛙,其实是借青蛙来批评人的一些行为,比如说“井底蛙”批评一些人的目光短浅,你知道下面的两句是批评人的什么缺点吗?2分(1)癞蛤蟆想吃天鹅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癞蛤蟆跳秤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反复读读画线句子,是不是觉得有些不太妥当?请你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修改意见。1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第(6)段中,作者在青蛙“鸣冤”时运用了举例子和_________的说明方法。1分7.在“而且癞蛤蟆捕虫的本领比起一般的青蛙还要高超”一句中“一般的”可否去掉,为什么?1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寻人启事8分读寻人启事的时候,女孩正坐在长椅上,浓浓的树阴牢牢笼罩着椅子,这就像母爱,寒冷而郁闷,女孩无言。用女孩的逻辑讲,母亲不疼她,母亲除了爱好挣钱之外,最大的偏爱就是苛求她。必须、不准、专制、独裁是女孩给母亲的定义,并作为对母亲的代称。离开这个没有温暖的家,女孩蓄谋已久。女孩在留下这样一张纸条后,终于把计划变成现实:“妈,我走了,按您的意思去把铁变成钢。别找我,我会活得很好。别忘了,我很漂亮。”读这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令女孩满意的是,母亲第二天就调动了A市的新闻媒体,登了寻人启事,这要花很多钱的。能让母亲花不必要的钱,女孩心里高兴。你永远找不到我。女孩头向火车站走去。在B市,女孩卖报、做工。只有在离家的时候才能品味出家的温暖。半个月后,母亲把寻人启事散发到了B市,这次的寻人启事颇有一些检讨书的味道:女儿,回来吧,妈不再......不再......女孩开始惭愧。可不能就这么投降,女孩咬咬牙又去了C市。每天晚上抱着寻人启事的报纸入眠,已经成了离家后女孩的一种习惯。在C市的两个月里,没有新的寻人启事,女孩感到失落和不安。后来,女孩终于在《C市日报》上找到了一篇与自己有关的文字,但不是寻人启事,而是一则生日祝福:“女儿,生日快乐!”短短的几个字让女孩失眠了。给母亲打电话,女孩第一次拨通了那个自己私下默念过百遍,千遍的号码。“此用户寻女未归,请留言。”挂上电话,女孩已泪流满面。合同期总算结束了,女孩风尘仆仆赶回A市,她颤抖着按响了门铃,开门的却是个陌生人。原来,为了筹资找女儿,几天前,母亲将房子卖掉,去了南京。第二天,报纸上多了一则启事:“寻母,速归。”1.母亲三次“寻人启事”内容上有何变化?又反映了母亲怎样的态度?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女儿三次读“寻人启事”及给母亲打电话后的心态有什么变化?又说明了什么?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标题“寻人启事”有何作用?1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简要分析女儿这个人物形象。1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个人物形象。1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家庭教育的一些认识。1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作文50分生活中一张老照片,一个远游的纪念品,一句温暖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