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德育模式的探索研究的实验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关于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德育模式的探索研究的实验报告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第三教育署《关于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德育模式研究》是我署市级立项的研究项目,2006年1月开始启动,经过一年半的实验研究,现已基本完成了实验研究方案预定的任务,初步实现了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促进青少年身心正常发展的设想,有力地推动了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教育新模式。一、实验研究的背景与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较大的提高,精神状态也有了较好的改观。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来研究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德育模式,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浦东新区第三教育署地跨二镇二街道,包括川沙新镇、张江镇、花木街道和潍坊街道,既有经济发达的贸易区,又有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造成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人们思想观念的差异性,特别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不对等性。如潍坊社区地处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浓厚的多元文化氛围和丰富的社区资源,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但是各种不健康的东西也会乘虚而入,给青少年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这必然会引起他们道德观念的变化,出现没有集体观念、没有奉献精神、浪费资源严重、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行为,价值观发生歪曲等。在农村地区,因为家长教育水平的局限、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以及社区活动的制约等因素,同样也造成了青少年思想工作的诸多问题。“学生在校进一步,回到家里退两步,到了社区就退三步”。因此,要做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需要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承担责任,互相推动、双向沟通、功能互补,建构各种类型的“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模式。通过互动、融合,形成德育的整体合力,引导青少年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生态自然环境中获得积极、健康的道德体验,逐步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发展积极的道德情感,养成良好地道德行为习惯,这是建构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和谐家庭,以及培养社会主义和谐公民的需要。二、实验研究的目标对青少年进行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的实验活动,最终要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1.教育目标。通过此项实验,教育青少年明白做人的道理,也就是要让青少年知晓事理,明辨是非;知荣辱,辨善恶;知道什么事情可为,什么不可为,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的基本关系,发展积极的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质的青少年在相对比较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中能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坚持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原则,避免做坏事,误入歧途,从而成就个人,服务社会,成为和谐社会的积极公民。2.社会目标。对青少年进行“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的实验,不断提高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家庭的文明程度,实现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同步发展,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3.组织目标。本实验探索学校、家庭、社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为德育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寻求规律,为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开辟出一条新路。三、实验研究的内容本项实验的内容主要为:1.了解并掌握本署所在地区内目前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状况。2.立足社区、学校和家庭,开展一系列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3.探索和构建能有效进行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新模式。四、实验研究的对象与方法(一)实验研究的对象基于第三教育署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状况与需求,我们有目的地选择了位于金融贸易区的潍坊社区和竹园小学内的学生,以及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建平世纪中学内的学生作为实验的研究对象,这样有助于全面提升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水平。(二)实验研究的方法在实验研究的途径和方法上,我们主要从三大方面入手:1.运用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开展研究。主要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同时也调查和走访部分家长和社区居民,从侧面进行了解。另外,结合平时的观察所获得的情况,进而对目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找准教育突破口,有的放矢地予以教育。(详见《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调查报告》)2.开展系列教育活动进行研究。针对青少年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们结合青少年的思想实际,开展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家庭到社区的系列德育活动。如潍坊社区暑期开展的“八荣八耻”和珍爱生命的教育;建平世纪中学开展的“四个一工程”;竹园小学开展的“书香之家”活动等等。(详见《实验过程记录》)3.运用“三结合”教育网络格局进行研究。建立以学校为主体,以家庭为支柱,以社区为依托的多功能育人网络,形成了青少年思想德育四大模式。(具体内容详见“实验取得的德育模式”部分)五、实验研究的过程1.通过对青少年学生、家长及社区居民的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的症结,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2.召开第三教育署各街镇教育科长会议,讨论青少年的思想问题,展开暑期“八荣八耻”教育系列活动。3.针对建平世纪中学的实际情况,采取以“四个一工程”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区互动互赢”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学习共同体”。4.利用竹园小学正在实施素质教育之机,创建了“书香之家”,完善学校与家庭教育互动机制,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为建设学习型家庭,奠定坚实的基础。5.积极开展以潍坊社区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各项教育活动,促进中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时以家长学校为基点,不断完善“家校社联系制度”,形成教育的系统性、一致性。6.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实行资源的双向开放,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六、实验创建的德育模式模式是实践的产物、现实的结晶。教育体制、教育目标转化为一种结构化的模式后,才能有效地进入组织的教育行为、运作状态,产生机制性的教育效应。德育模式是德育实施范式或定型化的操作样式。德育模式以一定德育观和品德发展观为指导,其形成是德育体系建立的标志。由于人们德育观和品德发展观存在着差异,致使德育模式具体形态呈现为多样性。通过一年多的实验,我们构建并形成了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德育的四种模式:(一)以社区为中心,活动为载体的共建型模式社区是一个“特殊生活圈”,其特殊性就在于它并不单单是人们修养生息的地方,同时也是人们通过区域性的教育互动学会做人,实现人的社会化的一所大学校。社区如何实现教育互动,成为社会化的大学校,我们经过多年的大教育实践和近年来的社区教育实验研究,在潍坊社区建构形成了一个以社区为中心、活动为载体的共建型德育模式。一年多来,在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潍坊社区围绕“知荣辱、讲文明、迎世博”的主题,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的活动为抓手,开展了15项活动。主要包括六项内容:一是以“文明、感恩、诚信”为主题,开展“文明在手中、文明在脚下”,“文明从我做起”的交通文明、环境保洁等活动;二是利用社会科普教育资源,组织中小学生参观上海科技馆、社区科普中心、环球金融中心等教育活动;三是在社区中开展“珍爱生命、健康成长”的教育和“识毒、拒毒、防毒、禁毒”的参与教育体验的系列活动;四是依托校内外人力资源,组织专家、学者、老干部讲师团成员为学生们举办各种讲座;五是搭建多样化文体平台,满足中小学生喜爱表演的愿望;六是开展以“感恩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充分发挥广大社区干部、学校教师和家长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中小学生健康人格的成长,从而形成了以活动为载体的共建型德育模式。(参见《实验过程记录》)(二)以学校为中心,“四个一”为形式的联动型模式学校是社会文明的象征,学校德育充分体现着时代先进文化的道德精神。为此,社区青少年德育应当以学校为中心,建构学校、家庭、社区大德育的联动机制。这样才能产生青少年德育的整合力,收到青少年德育的机制性效应。我们在课题实验研究过程中建构形成了以建平世纪中学为中心,“四个一”为形式的联动型德育模式。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指导建平世纪中学实施的“四个一德育工程”,主要策略是:学校尝试给学生布置“德育作业”。(1)每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唤醒学生的家庭意识和劳动意识,进而体会父母持家的不易,并增进对父母的感恩和作为子女的家庭责任意识,让他们体悟到生活的艰辛和快活;(2)每周与父母交谈一次,让子女与父母这种天然纯美的情感突破生疏和冷漠的重围走向和谐与融合;(3)每月到社区服务一天,感受社会的纷繁与和美,体悟民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丰富感情;(4)每年走访一户贫寒家庭,寻找幸福与责任的真正含义,懂得“铁肩担道义”的荣耀和沉重。学校为有效实施“四个一”为形式的大德育,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社区教育协调中心,从组织机制上保障大德育的联动性,并且以“阳光周六”家校互动活动和“家庭教育加油站”系列活动为载体,探讨解决家庭德育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同时建立家长社区代表月听课制度,配备家长社区代表班级辅导员,积极开展青少年暑期主题德育活动。这样层层递进空间联动的四个一德育活动,通过学校把家庭、社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参见《实验过程记录》)(三)以“书香之家”为表征,全员终身学习为企求的辐射型模式。时下,人们用心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据调查统计:全民读书率只占20%(已除去教材教辅);读书的品位越来越低;图书消费在人们生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失调;“读网”杀死“读书”的趋势在蔓延。读书是提升人们道德修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而市民阅读率和阅读质量的节节下降,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在提升全民阅读率和阅读质量时,社区、家庭如何运作,学校应当扮演何等角色,发挥何等作用等一系列问题,逐渐地凸现出来。我署竹园小学经过几年探索与研究,形成了以“书香之家”为表征,全员终身学习为企求的辐射型德育模式。在创建活动中,我们在竹园小学坚持全员参与,让教师、学生和家长作为创建活动的主体,主动地参与进来。制定、实施、总结与推广,四者紧密配合,让教师、学生和家长自始至终地在创建“书香之家”读书活动中担当“主角”。根据创建工作的需要,学校成立了读书读报指导小组、学科学习辅导小组、道德教育指导小组、校外活动指导小组等。通过全员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提升教师、学生和社区人的文化品位,形成对青少年进行健康道德情操教育的读书氛围,收到了良好的素质教育的成效。(参见田荣俊《“书香之家”——学校与家庭教育互动融合》报告)(四)以整体构思为基础,资源共享为目标的整合型模式第三教育署是浦东新区社发局的教育管理派出机构,担当着教育资源公共管理的职责。按照系统学原理,教育资源单列存在时只是单要素的教育力量,只有通过合理组合为一个整体时,才能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教育力量的功能作用。我们三署所在辖区的二镇二街道,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何进行整体构思,实现资源共享的整合型德育模式是本项目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为此,我们采取了五个基本策略:1.通过德育资源调查,了解青少年道德素质现状和德育需求,摸清辖区内德育资源力量基础,为德育资源整合,实现德育资源共享创设前提性基础。2.组织学校与社区签定教育资源共享责任协议书,促进“学校—社区”教育资源互动开放共享的全覆盖,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3.采取“各方沟通,示范引领,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策略,建构“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如建平世纪中学“四个一工程”的德育共同体;竹园小学“书香之家”辐射式德育体系等),实现青少年德育的系统整合。4.建立诸如“家长委员会、家庭教育援助中心、社区德育协调中心”等德育机构,从组织机制上保障德育资源力量的整合。5.运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一方面开放学校资源,开展诸如“百万家庭网上行”、“全民学礼仪”等活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德育活动,使广大青少年获得德育体验,从而提升德育资源的教育效应。整合型德育模式的建构,使我署青少年德育形成了“优势互补、联动互补”的整体格局,出现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