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问题1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1)学习目标表述不准确【建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案的使用者是学生,因此在设计目标时,对象应该是学生。可目前我们有些导学案中目标设置的主体还是教师,以学生作为行为主体进行目标的描述才是合适的。所以,我们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注意对象是学生,要使用第一人称“我”。如:我会……我能够……。(2)目标设计缺少三维度【建议】我们有些导学案虽然有很清楚的学习目标,但只是停留在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层面上的单一目标,仍受传统教学影响过于重视“双基”,忽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描述,只求结果。而新课标要求目标设计体现“三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学会”;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乐学”。从学会、会学再到乐学,三维目标如同长方体的长、宽、高是不能相互分开的,在描述时要全面描述。(3)目标表述笼统抽象,操作性不强【建议】有的学习目标表述抽象,操作性不强。因此,学习目标设计要具体、明确、可观察、可测量,要以学生为中心,行为主体是学生,呈现出来的每一条款都必须有具体的动词,像“说出”、“标出”、“划出”、“找出”、“编写”、“设计”、“预测”、“关注”、“尝试”、“参与”、“追求”、“整理”等这样的动作。要充分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这些隐性目标的设计。在制定学习目标时,要写明运用什么方式、方法达到什么目标,如“:通过……,理解………”问题2:导学案问题设计肤浅化、零碎化,缺少层次(1)问题设计肤浅化表现在,问题设计缺乏探究性,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很容易就得出答案。(2)问题设计缺乏开放性。对照课本直接就可以找到结果,这类问题不利已课堂上的生成,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3)问题设计零碎化是指整张导学案全是零碎的小问题,一问到底,而缺少提纲挈领的问题。这样设计会阻碍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4)问题缺少层次,是指不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比如识记类问题、理解类问题、应用类问题、拓展类问题等。【建议】导学案的设计要以问题为主线,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的原则要求。要设计具有探究性、层次性、情境性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要会针对那些难度较大无从着手的综合性问题,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而实行难度分解分层。问题3:导学案习题化、试卷化缺乏“导”的功能【建议】导学案将高效课堂的“以学为主”变为“以练为主”,开篇预习题,再是展示题,后是测试题,导致导学案习题化、试卷化。而好的导学案是由教师帮助学生设计的集“导学”、“导思”、“导练”、“导评”、“导测”于一体的全程性学习活动方案,是最终形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载体。能够让学生在步步引导中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效果。而习题或试卷则仅仅是检查学生学习水平与技能的一种反馈手段。所以在设计导学案时,不仅要重视“学什么”,更要重视“怎么学”,强化学法指导,重视学生思维过程、动手实践能力的设计,体现导学案“导”的功能。问题4:导学案全是文字题目,缺乏吸引力【建议】有些导学案一整张密密麻麻全是文字题目或是习题,学生一看就心中厌烦,毫无学习兴趣。而好的导学案在设计时,会插入图画、表格、框架式结构图等,这样做到图文并茂,简洁明了,一下只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所以在设计导学案时力求新颖,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适当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能够增加学生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使用的软件如“思维导图”软件可以很好的完成这一任务。问题5:导学案容量超载,与学情不符,完不成任务【建议】导学案容量超载,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完成学习任务,无法突破重难点,造成节节拖堂,难以做到“堂堂清”。究其原因是教师在编导学案时眼中无学生,不调查学情,大部分内容是教师想当然预设的,所以使用过程中学生学不会,做不完。所以在编制导学案时做到以下几点:(1)可用谈话、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切实了解学生实情,征求学生的意见和需求。(2)编制时容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精选问题和习题。但难点无法突破时,可分解成若干目标分课时完成(3)编制时要为学生的学习预设自主学习的机会、时间,预设生成问题讨论解决的时间。问题6:以“导学案”代替“书本”“以案代本”,指的是在一些课堂上,以《导学案》代替教材文本的现象。《导学案》就其实质而言,不妨理解为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教材文本。当然,我们不反对对教材文本的改造与整合,但是,我们依然要保持必要的教材文本敬畏。完全脱离教材文本,仅仅凭靠一张纸,甚至,宁信纸,不信本,可就本末倒置了。【建议】课本上有的东西不要再大面积的搬运到《导学案》上。《导学案》就是要搭好脚手架,引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对教材进行学习。好好读书永远是最基本的学习方式。问题7:学案设计过于模式化有些学案设计,只是盲目的遵循一个固定的模式,做一个框架下的填充,缺乏思想性和创造性,使学案过分僵化,缺乏新意。学案的僵化必然导致学习活动的僵化,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不会有思维能力的提升,学案导学的作用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不少学案忽略了学生的层次差异,缺少阶梯性和递进梯度,更多的体现的是整齐划一,不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建议】为了增强学案教学的有效性,在学案设计上应体现个性化和创造性,更多的留给学生思维和活动的空间。学案应从所教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基本能力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设计成有层次的、阶梯性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二、导学案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问题1:评价不及时,不准确【建议】导学案容量超载,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完成学习任务,无法突破重难点,造成节节拖堂,难以做到“堂堂清”。究其原因是教师在编导学案时眼中无学生,不调查学情,大部分内容是教师想当然预设的,所以使用过程中学生学不会,做不完。所以在编制导学案时做到以下几点:(1)可用谈话、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切实了解学生实情,征求学生的意见和需求。(2)编制时容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精选问题和习题。但难点无法突破时,可分解成若干目标分课时完成(3)编制时要为学生的学习预设自主学习的机会、时间,预设生成问题讨论解决的时间。问题2:全面完成与部分完成的矛盾当打开导学案后,一个又一个问题会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对于这些问题,是让所有学生做所有的问题,还是让每个小组去做指定的题目呢?如果让每个小组都去把所有问题做一遍,然后再进行逐个展示、评价、整理,显然四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让每个小组去完成指定的一个问题,势必会造成对所学内容理解的片面性,造成断章取义的后果。在化学课中不同的课型对导学案的处理不同,在化学理论课导学案使用时,在对导学案“瘦身”处理后可以让学生在课下作充分的预习。在实验课的化学导学案使用时,学生则只能预习完成实验的药品和实验目的和实验的过程等,得对实验的现象和实验的结论则需要在课上进行共同研究。在对待导学案的预习问题上要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灵活运用。问题3:实施过程中的拖堂问题按导学案所提供的思路进行学习,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地进行,不经意间四十分钟会悄然流逝,此时才会发现导学案上的学习任务还没完成,于是便出现了拖堂现象。【建议】小组展示时如果全部使用板书展示,确实浪费时间。全部使用口头展示也不行,若能把两者结合起来使用,把不需板书展示的变为口头展示,确实能节省较多的时间。另外,在编制导学案时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知识水平,来设定题目也是节省时间的好办法;充分预习也可达到省时的效果。问题4:学生的预习深度难以检查督促学生深度思考预习时往往是泛泛阅读,没有深入思考,把握不住核心问题,更不知道怎么应用。学习兴趣并不浓厚,对学习几乎没有任何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他们主动深入思考问题难度很大。【建议】在预习中教师如果不参与,学生的预习热情持续时间就有限15分钟的预习里也许只有前三、五分钟是有效学习,剩下的时间就流于形式了。所以即使是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里,教师适度的提问,统一进度,对难点进行提示,也都是有必要的。问题5:教材的作用被渐渐忽略导学案做的越来越精炼、系统、条理分明,学生看教材要花掉至少15分钟时间,而类似的内容被学案提炼概括,不到五分钟就可以浏览完毕,学生往往认为同样的内容,看学案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看教材浪费时间。然而每个老师都知道教材才是教学的核心,很多细节的东西是学案无法提炼的,而每个人都有惰性心理,会不自觉的选择最省力的途径完成任务,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完成阅读教材的任务是个很大的问题。【建议】或者在学案中留下几个明显需要通过教材才能了解的问题,或者干脆就用问题组成学案,让学生自己在教材中去找答案。问题6:学生记课堂笔记的意识被淡化课堂知识的核心内容都在导学材料和相应习题里,学生在阅读中已经简单了解,课堂笔记似乎没有存在的必要,在课堂学习中有时会出现轻敌情绪,偶尔出现走神现象,而教师讲授的内容学案里已有大概,虽然有些细节略有增加,学生也懒得动手记笔记,于是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学生上课听的很明白,课堂上的基础知识也完成得很好,可到晚上写作业时系统的知识只剩下一个个知识点,再过一个星期几乎连知识点都没印象了。【建议】定期检查笔记,并适当予以展示,帮助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如果导学学案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那笔记就是学生对问题完成情况的最好检查了。问题7:学生学习状态变差所有重要的知识都被老师系统的整理了出来,做题的相关知识导学学案上也基本具备,学生在做题时基本就依据一纸学案,可当他们碰到学案上没有的知识点时,不是懒得看书,就是认为书上没有,只等老师讲解。如果只针对学案内容出题,学生就更加认为没有看书的必要了。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没有学习目标的现象,加上教材内容不如学生想象中有趣,学生会缺少动力,不会主动去看教材学习,没有了课堂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学习状态会日渐松散。【建议】导学学案不光是书面形式,还可以配合多媒体教学形式加入图片、实验、视频,这就要求学案要时时更新,要跟上时代步伐。问题8:学生提问能力变差教师在做导学学案时,凭借多年教学经验、对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往往会尽力把学案设计的知识全面、条理清楚,可学案越精美完善学生要完成的思考就越少,最后反而出现学生学习能力越来越低下的问题。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避免的问题。【建议】以分组学习的形式,把班级学生按成绩和能力穿插编制组合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各能力成绩的学生都有,让学生们在教师的一定提示下讨论完成学案。通过全班的学习进行完善,最后由教师加以点拨补充。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存在明显缺点就是分组难,还有在最初的几次编写学案时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大量时间进行引导。但如果一旦形成习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都大有帮助。问题9:将学案发给学生,放任自流,缺少方法引导把学案当成练习本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缺少使用学案的具体方法指导,让学案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建议】正确的做法应该引导学生使用好学案。在学习新课前可将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学习目标和意图,并指导学生按学案的目标要求进行自主的预习,带着学案中的问题读书,通过思考去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深入学习。通过这一步,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同时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上,借助学案和学生提出的疑问,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优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的能力。通过科学性的使用,提高学案教学的有效性。问题10:教师学案角色的定位不准确教师利用学案导学这种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教师重在组织和引领。在学案的使用上,有的教师不敢放手,担心过多,把自己当成主角,自导自讲,学生则是听众。这样,在学案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能正确转换,实际上,学案已经变了味,谈不上学案应有的效果,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建议】进行学案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角色观念,定好自己的位置。在学案教学中扮演好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