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学数学》押题库汇编1、小学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试讲题目1.题目: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内容:明桥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其中1/2种黄瓜,1/4种番茄。黄瓜和番茄的面积一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可以先同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后再计算。1/2+1/4=(试一试:))。答:一共占这块地的(计算下面各题,得到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5/6-1/31-4/9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3.基本要求:(1)请在十分钟内完成试讲;(2)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互动和教学情境;(3)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4)让学生学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答辩题目1.你认为学生学习分数加减法有什么意义?2.你要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本节内容?2、小学数学《认识“身体尺”》试讲题目1.题目:认识“身体尺”2.内容:你的一拃、一步大约各是多少厘米?一庹大约比1米多多少厘米?一脚(穿上鞋后)大约长多少厘来?先量一量,再填表。一柞、一步、一庹、一脚,都是我们身体上的“尺”。你知道1米大约有几非?大约有几步?大约有几脚长?先量出1米,再用这些“身体尺”量一量。3.基本要求:(1)试讲时间约10分钟;(2)教学中应注重过程性评价;(3)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自己身上“尺”的长短;(4)通过小组合作,指导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答辩题目1.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什么,你是怎么看的?1/1442.你的板书为什么这样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学校在开垦菜地时,准备将长方形试验田的2种黄瓜,4种番茄,请学生帮忙列式。计算黄瓜和番茄的面积一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学生根据问题不难列出其式:1/2+1/4。引导学生观察式子的特征,发现是分母不同的分数加法,无法直接计算。引出课题《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二)讲解新知结合导入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能直接计算的原因,可设置学生自主思考环节,结合学生回答指出: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小组活动,用纸折-折、再涂色看一看,认真思考、讨论异分母的分数的加法该如何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结合学生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总结,借助实物涂色的方法,将一张长方形卡纸平均分成4份,先涂色2份得到2,再涂色1份,最后观察卡纸的涂色情况。或者先1/2和1/4通分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进行计算。引导学生规范解题步骤,注意回答问题:一共占这块地的3/4。可设置学生自主探索活动,尝试计算并总结计算方法,并找学生上黑板板演计算过程。教师结合学生计算过程进行讲解,并强调通分通常找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及计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形式。并提示学生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师生共同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先通分化为同分母分数,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计算,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能约分的要约分。(三)课堂练习(四)小结作业小节: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作业: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设计】例1:1/2+1/4=2/4+1/4=3/4例2:5/6-1/3=5/6-2/6=3/6=1/2练习:1-4/9=9/9-4/9=5/9先通分。化为同分母分数,再加、减。【答辩题目解析】1.你认为学生学习分数加减法有什么意义?【参考答案】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有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问题的探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对分数运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就分数本身而言,与除法、小数、比都有关系,本节课的学习一来体现了知识前后间的关联性,二来为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变换思维,拓宽了他们的解题思路。2.你要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本节内容?【参考答案】首先分数的加减法本身就可以分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清晰很多。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从具体例子出发,请学生列出算式并观察特征,发现与之前所学习的2/144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问题有所不同,再借助实物涂色的方法,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或3/144者运用通分的方法,使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进而得出计算方法。3、小学数学《8和9的组成》试讲题目1.题目:8和9的组成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时间约10分钟;(2)通过观察,引导学生掌握8和9的组成;(3)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习兴趣;(4)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答辩题目1.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突破的?2.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你通过哪些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图片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2页【教学过程】4/144(一)导入新课单元回顾提问:近期主要学习内容是什么?总结学生回答,并带领学生回顾之前的学习方法,即通过用几拃、几个铅笔盒长、几个数学书长分别尝试测量课桌长度,从而学习认识直尺及部分长度单位。结合复习内容顺势引出课题——《认识“身体尺”》(二)探索新知回顾之前所遇到的“身体尺”,带领学生一起总结。组织小组活动,先引导学生明确拃、步、庹、脚和所学厘米与米的大小关系,之后尝试测量:一拃、一步大约各多少厘米;一庹大约比1米多多少厘米;一脚(穿上鞋后)大约长多少厘米。测量后填写相应表格。教师明确,一拃、一步、一庹、一脚,都是我们身体上的“尺”。(三)应用新知类比之前所见的“尺”及其作用,组织学生小组活动:用适当的“身体尺”测量1米。师生共同总结:1米大约有7拃、1米大约有2步、1米大约有5脚长。(四)小结作业课堂总结:回顾所学内容,明确各“身体尺”长度及和1米的关系。课后作业:类比之前“尺”的作用,尝试用“身体尺”对之前所测量过的物体长度进行测量,尝试选用不同的“身体尺”并选取最合适的“身体尺”。【板书设计】认识“身体尺”一拃、一步、一庹、一脚,都是我们身体上的“尺”。1米约()拃()步()脚【答辩题目解析】1.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什么,你是怎么看的?【参考答案】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可以用“身体尺”度量长度,因为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可能没有一个明确的“长度”及“测量长度”的概念,一开始在构建时也是通过用几拃、几个铅笔盒长、几个数学书长分别尝试测量课桌长度,从而学习认识直尺及厘米和米。而在这节课又要回到生活中,把学生从生活经验构建出的数学中的“尺”,再一次转化为生活中的“尺”并赋予新的含义,所以我认为这一部分是学生可能产生困惑也是有所困难的地方。2.你的板书为什么这样设计?【参考答案】我是这样设计我的板书的:我在设计板书时关注到课堂的流程以及呈现方式,比如上面的表格我是逐步完善形成的,在和学生回顾了之前见过的“身体尺”时书写拃、步、庹、脚,再将其与厘米和米比较时写出第二行的单位,最后组织测量时完整补全。下面的填空部分我也是设计为整体呈现的形式,在这里也渗透了各个“身体尺”之间的关系,5/144为后续选择合适的“身体尺”进行测量作了铺垫。4、扇形统计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8个★和9个●,组织学生思考将五角星和圆圈分别分成两组,应该如何分?引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8和9的组成》。(二)讲解新知明确先研究将8个★如何分成两组。教师先邀请一名同学和教师配合将8个★分成两组,再带着全班同学分析这两组中★的个数,并通过板书的形式展示8的组成。再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为一小组,探究还可以分成哪些情况。找学生汇报情况,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8的组成的几种情况,总结:6/144组织学生说说上述表达形式的意思,再引导学生思考上述的书写方式还可以如何表示,组织学生说一说,加深对8的组成的理解。提供9个●,组织学生以数学小组为单位,探究将9个●分成两组有哪些情况,并找学生呈现结果。根据学生呈现的结果,带领学生分析9的组成,先带领学生分析9可以分成1和8,通过书写一种情况,另一情况让学生自己想象。接下来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情况的分法,尝试填空完成9的组成:再组织学生说说,还可以表示的形式以及每种形式的意思是什么。(三)课堂练习1.2.圈出能组成8的两个数。7/144【答辩题目解析】1.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突破的?【参考答案】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8和9的组成。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我是先探究8的组成,并通过和一名同学合作的形式探究一种组成方式,然后带领学生分析如何用数字进行表示,进而得到8的组成的一种数字表示形式。再组织学生直接探究8个★如何分成两组,通过学生的汇报展示8的其他组成。为了帮助学生对于8的组成有比较好的理解,我会让学生思考这些组成方式还可以如何表示。9的组成会提升一定的难度,除让学生利用实物分以外,我还会组织学生通过填空的形式加深对9的组成的理解。通过学生实践、教师引导的方式,加深对8和9组成的理解,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2.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你通过哪些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参考答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主要用到以下两种方式:1.借助丰富的教具如圆形、五角星等,激发学生的兴趣;2.组织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我主要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充满兴趣。8/1445、1-5的认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屏幕展示体育课上六(1)班学生自由活动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找出图中进行不同活动的人数,并计算各项运动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填入表格。9/144(四)小结作业课堂小节: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课后作业:思考总结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各自的特征,分析三种统计图的优缺点;完成课后练习1、2题。【板书设计】10/144【答辩题目解析】1.说一说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参考答案】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已有认知,我认为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能够直观的反应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能够从扇形统计图中正确找到相关信息,并解决简单问题。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对扇形统计图特点的学习,提升数据分析观念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类比分数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提升类比学习及知识迁移能力。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通过学习扇形统计图,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2.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参考答案】条形统计图能清晰地体现各组数据,易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折线统计图不仅能体现各组数据,而且能表示数据的变化趋势;扇形统计图能表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易显示部分相对于整体的大小。6、吨的认识11/144【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主题图片:老奶奶喂鸡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各种物品及小动物的数量,进行比较,提问:哪种小动物或物品的数量最多,哪一种又最少?引入本课《1-5的认识》。(二)讲解新知活动一:结合导入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共同得出:小狗的数量最少,南瓜的数量最多。提问:是否可以用其它方式表示小狗的数量?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预设学生可以得到12/144用1根小木棍、1根手指都可以表示。讲解:小狗的数量我们把它读作1,并板书。继续结合小木棍认识2-5,引导学生用木棍对应数字进行拼摆。提问:还有哪些物品的数量可以用1-5来表示?活动二:结合算珠和点子图,认识1-5的数序。教师用算珠逐步从1个增加到5个,让学生说出对应的数字,并用点子图表示。引导学生思考、理解,1-5中每个数字都有其位置,1-5是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活动三:讲解1-5的书写方法。教师将1-5正确书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特点。师生共同总结:1像粉笔、2像小鸭、3像耳朵、4像小旗、5像秤钩,数字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布置学生活动:按照起笔顺序,描红写数字。(三)课堂练习找出身体上藏着的数字1-5,数一数、写一写。(四)小结作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顾:数字1-5的读、写法。课后作业:数一数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