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档案馆文化休闲功能探究张玉洁摘要:本文在社会休闲日增的大背景下,通过对档案馆文化休闲可能性的分析,以及对目前面临问题的思考,加上对档案馆文化休闲功能的发掘,希望借此让我们的综合档案馆走出传统的壁垒,真正融入大众,充分发挥其社会职能。关键词:档案馆综合档案馆文化休闲自从1794年法国“档案开放原则”的确立,档案馆的性质已然发生改变——从旧制度下的内部机构变成了为社会全体公民的利益和权利服务的公开机构。接着各国纷纷效仿,档案馆的社会职能得到认同。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档案馆进入社会公共领域的时间,要比欧洲一些国家晚整整一个世纪。随着档案工作的开展,档案的文化性得到公认,国家更是以法律形式确定档案馆为科学文化事业机构。然而经过多年的缓慢发展,我们的综合档案馆还是还是无法走出传统的壁垒,真正融入大众。就在档案界不断反省与探索中,不知不觉我们已进入一个休闲时代。休闲时间的增多导致了人们对休闲文化需求的急剧攀升。在这股“文化热”里,人们的需求是多元的,人们既需要通俗的娱乐场所,也需要高雅的文化氛围,在享受闲暇的同时接受文明的熏陶。面对这种形势,我国的图书馆、博物馆纷纷呈现出要大干一场的架势,在建设与服务上做出了很多改进。同是科学文化事业机构的综合档案馆,能否在休闲时代分一杯羹?一.综合档案馆发挥文化休闲功能的可能性对于综合档案馆文化休闲功能的发挥,可以这么说,是“必然之中有偶然”。其必然性在于主观条件,即档案馆本身就具有文化性,而“偶然”则表现为客观环境的催化:一方面大众对历史真相兴趣大增是档案馆发挥文化休闲功能的原动力,另一方面,外国公共档案馆在文化休闲上的成功实践,也给我国档案馆在这方面的探索提供了参考。(一)档案馆的文化性档案,是档案馆文化的内核。它记录了人类文明,又延续发展着人类文明。哈维·巴斯廷先生曾论证了档案享有与文化同等价值这一事实,他认为“如果说未被忘却的唯有文化,那么未被丢弃的唯有档案”,①从这一经典阐述中,我们①薛匡勇,档案馆文化性研究,档案学通讯,2000年第3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档案具有承载文化的功能。正是这种作为内核的档案文化,与档案馆文化形象——具有历史沧桑感的建筑,以及作为档案馆文化活力的实践活动一起构成了档案馆的文化体系。学术界一般将当代中国文化一分为三:主流文化、高雅文化以及大众文化②。而档案馆文化表现为三者的融合体。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与大局开展服务,是档案馆文化的主旋律;档案馆作为“历史的粮仓”最先受到历史学家的青睐,不断提供学术利用,这应该属于高雅文化的体现。而随着大众对娱乐休闲文化需求的日益增加,文化生产和消费越来越走向市场化、大众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大众文化开始全面登堂入室,并在文化领域占据着重要的份额。在这种形势下,档案馆文化理应关注并贴近大众文化的需求和趣味,选择大众感兴趣的题材,采取大众喜闻乐见的传达形式,表现大众所认同的价值观念。比如,怀旧是大众文化产品中魅力永存的部分。在经历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魔方般的转换后,人们愈益关注自己生存的根系,关注社会的记忆,关注传统依存的象征。而档案馆作为历史的守望者,正好可以发挥自身的文化性,顺应公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改变目前“惨淡经营”的现状,发挥自身文化休闲功能,在亲民进民之路上大迈一步。(二)公众对历史真相兴趣大增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国大众对历史有着一种天然的兴趣。士人读史,百姓听书,这是古代中国人乃至今天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享受。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历史在中国大众心目中逐渐由政治斗争工具这个角色转型,随着经济发展,大众自然会有更高层的文化消费需求,选择历史不是偶然的,因为除了对于历史真相的本能好奇,公众对当下现实问题与社会矛盾的困惑,也能借助历史有一种“自然的映射”。而这几年央视“百家讲坛”阎崇年、纪连海、易中天、孟宪实等一大批讲述历史为主的学术明星的走红,除了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学者自身的积累和电视台的成功运作外,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由于公众对历史真相的兴趣大增,而这些节目刚好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对此反思,其实档案馆里面收藏的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它不同于一般历史剧中的错漏百出,可以让人们触摸到最真切的历史。只要档案馆用公众所能接受的文化消费方式对档案进行“演绎”,一定能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②隋岩,当代中国文化形态的划分和嬗变,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三)外国公共档案馆在文化休闲上的成功实践我国档案馆在发挥文化休闲用力不足,主要是没有转变观念,对休闲方式限制得过于狭隘。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档案馆在这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比如英国公共档案馆,他们除了提供档案利用外,还在档案馆内开设了档案展览大厅、咖啡厅、网吧和书店,在这里喜欢真迹的老人可以在展厅看档案原件;喜欢动手的年轻人可以对微机操作,观看虚拟的档案画面,触摸屏上有馆藏珍品档案的画面,连中国敦煌的经卷、文物也在其中,他们可以根据机中画面提示任意浏览;孩子们戴上耳机就能听到英国大文豪沙士比亚遗嘱的录音,还可以动手自己感兴趣的事。而档案馆开设的书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档案馆自身的编研工作,英国档案人每年编纂、发行20多种出版物,有学术方面的、也有根据时势、热点编纂的图书以满足公众的需要,其中家史史料是书店的畅销书。同样是档案馆,同样是文化机构,英国公共档案馆的做法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我国档案馆也可以沿着他国的思路,结合中国的国情,多层次多角度的挖掘文化休闲方式,把档案馆建成适合公众口味的文化、娱乐休闲中心,由此档案馆服务领域的创新空间将是非常广泛的。二.目前档案馆发挥文化休闲功能应该解决的问题在目前的情况下,综合档案馆要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还有许多需要改进解决的问题。首先,档案作为档案馆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档案的休闲利用成为档案馆文化休闲功能的直接体现。而当前休闲利用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次,我们还要看到档案馆的文化休闲功能并不等同与档案的休闲利用,因此,这里还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一)休闲利用面临的困境休闲利用是人们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利用自由时间去档案馆查询档案以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达到休闲消遣的目的,并使自己的素质得到提高的活动。但是档案不是那么好查的,档案馆周一至周五上班,周六、周日休息,作息制度很不合理,等利用者有“自由时间”的时候档案馆没时间;由于档案馆体制上的局馆合一,相当一部分档案馆还处在党委、政府机关大院内,门口有人站岗,首先就毁了休闲的心情。另外,档案馆一向“家底欠丰”,馆藏种类和数量都无法与其他文化机构相比。就算利用者需要的这份档案就在馆中,因为开放力度不够,想利用的内容也未必能到手。如果你有幸拿到了自己所需的那份档案,先别激动,档案有偿利用的高收费仍然会让你瞠目结舌。经过这一系列险象环生,还想到档案馆来休闲的人应该是少之又少吧。(二)转变观念,放大档案人员的作用谈到档案馆的文化休闲功能,不能仅仅局限于公众来馆查阅这种方式,因为这只涉及到档案实体的利用。而档案馆包含档案(信息和载体)、人员、设备、馆舍等诸多构成要素,其休闲功能的发挥应该将各要素组合起来考虑,而不应该单单将注意力放在档案的直接利用上。虽然馆藏档案是档案馆的核心元素,但是档案馆不是图书馆,它们在馆藏性质、对利用者的要求上有很大差别。图书是经过系统化了的知识,它的内容从通俗到深奥都有涉及,利用者可以根据自身爱好和知识水平直接选择利用。而档案是零散的原始记录,且很多语言具有时代特征,没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分析综合能力,是不可能用它来休闲的。于是,我们说,档案的休闲利用目前还属于“阳春白雪”,无论档案馆如何改进,其利用者始终都是小众群体,文化水平的限制使它不可能实现大众化。因此,档案馆开发文化休闲功能,不宜简单地在查阅上与图书馆类比,而应发散思维、另辟蹊径。除了利用者自动上门,还有一个档案馆主动传播的过程。所谓“雅俗共赏”,为了实现档案文化的普及,“阳春白雪”必不可少,“下里巴人”更加需要。档案需要阐释、综合。“下里巴人”就是指通过档案人员的作用,对档案进行解读,以通俗生动的形式,以大众易于接受的传播手段,弘扬档案文化,让受众体验休闲的感觉。从这种意义上说,档案馆休闲功能的发挥,不仅包括了休闲利用,还有对普遍利用的融合。二者恰好都可以实现档案的文化价值。三.档案馆文化休闲功能的挖掘对档案馆文化休闲功能的挖掘,要多角度、多层次,综合档案馆的各种构成要素,还有考虑档案馆与公共关系。文化休闲应避免单调平面,而要生动立体,具有较强的普及性。我们可以往以下五个方面考虑:(一)重视特色档案的收集并对其进行深层次开发公众出于休闲利用的目的来馆查阅档案,为的就是放松心情,提升内在文化修养。要满足这种需求,档案馆就不能只靠着政务档案那点家底,而应加大特色档案收集的力度与范围。比如展示本地风土人情、历史变迁、历史事件等带有“古韵”色彩的档案资料;记载名人生平、名人传记、名人逸趣的名人档案;绘声绘色的声像档案、多媒体档案;反映珍贵历史、家庭更迭的宗谱档案、家庭档案等等,它们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有利于提升档案馆的文化品味。同时,档案馆不能只重贮藏,把档案库作为“纳宝库”的仓库,使档案信息处于低层次的水平上,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而应适应时代特征开发有广度、有深度、有趣味性、时代性、符合公众文化休闲品味的二次、三次文献。我在浏览上海档案信息网时,对它的“档案故事”版块很感兴趣,里面按内容分为政界揭秘、军事钩沉、文化之谜等好几部分,故事也很有吸引力,但是看它的内容来源,却全都摘自于其他著作或者网站,这很令人费解。我不否认这些作者在写作时会或多或少的利用档案史料,但是对守着档案资源的档案馆来说,如果它的档案故事直接来源于档案人员对馆藏的提炼,应该会更有说服力。(二)举办新颖的档案主题展档案馆是一座历史的记忆库,许多历史事件或多或少总能在馆藏档案中寻找到痕迹。档案馆可以举办各种新颖的档案主题展将尘封的历史展现在人们面前。一方面,是配合党和国家重大活动联合宣传部门举办的大型展览。比如去年“3·14”事件发生后,国外媒体在西藏问题上有很多扭曲的报道,为此2008年五一期间一场“西藏今昔大型主题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拉开了序幕。一件件年代久远的档案,一张张真实记录的图片,向人们诉说着西藏与祖国不可分割的悠远历史,揭示出旧西藏实行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更展示着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下西藏各族人民幸福安定的生活。这次展览在澄清事实的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历史档案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也可发掘社会热点或是文化现象举办展览。比如近几年社会上普遍关注独生子女问题,上海徐汇区档案馆为此举办了“30年来独生子女成长档案展”向人们证明,独生子女未必就是“垮掉的一代”,它们也有令人感到骄傲与欣慰的一面。现场的人头攒动说明了这些展览在公众中的影响力。除了现场举办,一些比较小型的照片展可以放到档案信息网上去,让人们长久欣赏。(三)尝试文化旅游如今,文化旅游已在一些地方蓬勃兴起,如温州的“经济探秘游”、杭州的“百年老店游”都被当地旅行社看作是新的商机而倍受重视。档案馆如能与当地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百年老店以及当地的特色文化景点等联手,形成一个文化休闲体系,取其特色和精华示人,必能引起公众的关注。(四)视听传播服务:开发档案休闲产品与媒介、影视相结合视听传播服务是指档案部门突破传统的“图片、文字、展品”模式,利用声、光、电、多媒体等多种手段,采用电视网、电影、广播、录音、录像等制作方式向公众开放和公布档案信息。具体说来就是让公众通过欣赏老照片、老电影,听老校歌、老校训等音像形式来感受一种回味历史的无穷乐趣。这种视听传播服务的特点在于强化了档案产品的公众性、直观性、观赏性甚至可操作性,有利于吸引社会各层面、各年龄阶段公众的兴趣,更能满足休闲时间日增前提下的丰富外行读者知识的接触的要求。其实我国已经在这方面有过成功的实践。比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馆、湖南广电集团等联合摄制的大型电视系列片《清宫秘档》就引起了公众热情的关注。它是国内首次利用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一千万件清代档案,真实展现了许多为人所关注的历史人物、宫廷内幕,揭开了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