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1.上面是《苏州园林》中的两段文字,文中这两段文字前面有一个地方写道: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据此,你觉得这两段文字分别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文章运用了先________,后________的写法。(6分)2.两段文字的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突出了苏州园林的一个共同特点,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3分)这个特点,你是怎样从文字中看出来的?试说说你的理由。(4分)3.从这两段文字来看,你觉得参观苏州园林要不要选择最佳时间?在园林里要不要选择最佳观察角度?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4分)4.下面几个句子都是从游览者感受的角度来写的,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1)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2)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3)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5.第一段文字中使用了不少的“或者”(“或”),如“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你觉得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原始城市必然有鸟有鱼有兽,因为同在一个蓝天之下,同饮一江水,共同生长在一块土地之上;只是,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鸟、鱼、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这么看来,城市里无鸟无鱼无兽未必是好事。换句话说,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倒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首先是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其次是衡量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如此说来,“孤城寡人”并不正常,虽然,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倒是“与狼共舞”这个漂亮而荒诞的词组更具有现代意识。1.联系《都市精灵》一文中这两段文字前面的内容来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与上文是什么关系?(5分)2.“换句话说”,表示把同一个意思从另一个角度加以表述,前后有着对应的关系。“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倒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首先是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这照应了上文的什么话?“其次是衡量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这又照应了上文的什么话?“换句话说”是不是一般的变形重复?为什么?(5分)3.为什么说“‘与狼共舞’这个漂亮而荒诞的词组更具有现代意识”?说说你的理解。(5分)(三)从此以后,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我真有点怕走了。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心里数着数:一,二,三,四,一直数到十,我估摸已经走到了小桥的桥头上,吊死鬼不会看到了,才睁开眼走向前去。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到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1.这两段文字,一段写自己看到古藤那让人“毛骨悚然”的惨相后“悲哀至极”的心情,一段写古藤对“无端被人杀害”的“控诉”,你觉得两段之间是并列的关系吗?为什么?(6分)2.“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你怎样看待“愚氓毁美”之事?说明了什么问题?(5分)3.说说下列几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9分)(1)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2)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3)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四)人,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们仿佛走进了一个怪圈,一个悖论:一方面,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同时,因为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又日渐与自然界相分离,于是,人们在精神上便有了一种失落感。那一年,我去内蒙古草原参加一个笔会,当汽车进入茫茫草原的深处时,但见草原无际与长天相连,天地相接处,依稀传来牧羊人的歌声,一群群绵羊在蓝天下移动,分不清哪是白云,哪是羊群。远离了车流、高楼和霓虹灯的我们,竟情不自禁地趴在地上,大声喊着:“我回来了!”仿佛我们不是第一次来到这个陌生的所在,而是游子终于回到了久别的故乡,那份情感真是说不清,道不明。随后便把耳朵贴近地面,仿佛在倾听着大地母亲的心音。诚然,我们不可能重新回到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中去,但是,我们能不能用心去贴近自然呢?爱护所有的自然造化,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酒楼门口,不再有被囚于笼中的珍禽;集市摊头,不再有被高声叫卖的青蛙;鸽子飞过秋日的天空,我们不再射出铅弹;蜻蜓掠过夏天的裙边,我们不再张开捕网。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因为在剥夺自然资源的同时,人类也在毁灭着自己。1.第一段文字指出“人,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们仿佛走进了一个怪圈,一个悖论”。这个“怪圈”指的是什么?这个“怪圈”能走出吗?怎样走出?(8分)2.第一段中为什么要描写内蒙古草原的景象?你能说出两三点作用来吗?(6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酒楼门口……不再张开捕网”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四个包含“不再”的分句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6分)(五)反复诵读《治水必躬亲》一文,结合注释明确句义,然后不看文章回答下列问题。1.治水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能固执一端,拘泥古法而不知变通,也不能别人说怎样就怎样。对此,文章指出:“治水之法,既不可________,________,亦不可________________。”(2分)2.山川地势多种多样,各不相同,治水者必须亲自前往观察测量,并广泛询问当地百姓,不畏艰难,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情况。文章中说得好:“盖地有________,流有________,潴有________,势有________,非________不得其情,非________不穷其致,是以必得________,________。”(2分)3.文章以海瑞治河的榜样,指出海瑞能不畏风雨跋涉,深入实际调查考证,正确处理治水与利、义之间的关系,还带出了一支好队伍,否则治水就不可能成功。请看文章是怎样写的:“昔海忠介治河,________,________,往来于________,亲给钱粮,________,而随官人役亦未尝________。必如是而________。如好________而恶________,计________而忘________,远________而避________,则________________。”多么发人深思!(3分)4.再次诵读全文,体味文章思想和文字之美。珍珠鸟冯骥才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三个月后,那一团越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向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中间探出来。更小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跳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有一次,它竟跳进我的空茶杯里,隔着透明光亮的玻璃瞧我。它不怕我突然把杯口捂住。是的,我不会。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1.“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文章是怎样一步步写出珍珠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过程的?其中的关键是什么?3.最初,雏儿“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可是后来,为什么需要“父母的再三呼唤”,才“飞向笼子”呢?4.下面的两句话中都有“一点点”这个词语,它们的含义相同吗?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1)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2)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5.文章结尾写道:“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为什么会“笔尖一动”?“流泻”一词能不能换用“写”字?这个结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参考答案(一)1.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总说分写2.每处看到的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