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优秀试讲课稿范例《使至塞上》优秀试讲稿范文试讲内容及要求1.题目:八年级《使至塞上》片段教学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约10分钟;(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作者孤独、寂寞、悲伤之情;(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试题解析——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人王维,学习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感受诗歌中的意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歌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中意境之美,体会诗歌语言,感受诗歌中用词的精巧之处。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感受诗歌之美。教学重点:感受诗歌中的意象,与诗歌中意境之美。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感受诗歌之美。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PPT出示相关诗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等。朗读这些诗歌名句,学生说出他们的相同点。由此导入《使至塞上》。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1)作者: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王维参禅悟理,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山居秋暝》等。(2)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节奏。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1)赏析句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提问: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诗人是作为使者身份去居延慰问边关守军,根据“单车”可以看出这次诗人出塞并不是前呼后拥,浩浩荡荡,而是轻车简从,也可感受到诗人此时的孤寂,奠定了情感基调。(2)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提问: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一“征”一“归”,一“出”一“入”,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是写景,也是叙事。诗人以“篷”“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漂泊的愁绪,情感复杂。(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①提问:颈联写出了边塞的什么特点?你认为它写得好吗?为什么?要求: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明确:写出了边塞的荒凉及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不太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宁,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②提问:这句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哪里?明确:构图美:烽烟夕阳大漠长河————苍茫辽阔;线条美:直烟曲河圆日————层次丰富;色彩美:黄沙碧水红日青烟————鲜明优美。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通过你对颈联的理解,想象画面,把此景画出来。)(4)赏析: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提问:尾联交代了什么内容?情感上有什么变化?明确:尾联与首联呼应,运用叙事,继续写出使一事,诗人遇到“候骑”,一问才知道将军正在前线。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边关战士的赞美之情。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诗人的孤寂心情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产生了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表现出诗人的达观。(想象他们的语言神态,有感情带表情动作地朗诵尾联。)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五、总结全文,加深理解学生总结,教师补充。六、布置作业,提升认知搜集王维的其他的作品,下次课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