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基本要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黎明职业大学编制专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的性质、定位、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指导性教学文件,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评价和考核等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为做好编制专业课程标准工作,特制订本要求。一、编制专业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准确把握课程定位,科学制定课程标准,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要着眼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切合高职教育教学实际,确立素质、知识与能力“三位一体”课程教学目标,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科学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实现课程教学的最优化设计。2.发展性原则。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及后续发展奠定基础。3.实用性原则。课程内容要符合企业、行业相应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与国家和行业职业标准相结合,反映本课程对学生素质、知识与能力等专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对接性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三、编制课程标准的依据1.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性质、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要求。2.依据职业分析,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出发点,确定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3.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重构课程教学内容,规范教学的基本要求,实行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办法。四、编制课程标准的程序1.专题调研。根据本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选择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开展职业岗位工种、工序、项目技术等所需的职业素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调研,形成课程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资料。2.编写初稿。在研读教学文件资料和进行本课程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基础上,构建课程结构框架,把职业分析和教学任务分析转化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内容,编写课程标准初稿。3.专题研讨。邀请行业企业人员和有关专业教师对课程标准初稿进行讨论、修改,形成课程标准送审稿(附课程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表)。4.专家审定。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邀请有关专家对课程标准送审稿进行审定,确定为试行性专业课程标准。5.组织实施。按照试行性专业课程标准,组织课程实施。在实践中要建立课程标准教学台账,及时收集、整理实施过程中的评价意见。6.修订完善。根据实施评价和反馈的意见,对试行专业课程标准进行实时修订,不断提高课程标准的针对性、可行性及成效性。五、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内容与实施等四个部分。(一)课程定位主要包括该门课程的地位、作用(功能)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等内容。专业课程体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有哪些支撑或促进作用,与前、后续课程如何衔接。(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是对学生课程学习预期结果的综合概括,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课程的具体体现。具体目标可从素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进行具体说明。课程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明确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留有一定的空间。(三)课程设计主要阐述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要突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1)课程总体设计理念: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一体化教学设计理念,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来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做相结合,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充分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思想。(2)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是由对工作过程分析与教学过程分析两部组成。其基本模式是: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相应的行动领域→对相应学科体系的知识系统进行解构与重构形成学习领域(课程)→设计若干个学习情境模块(学习单元)→典型任务或子项目(情境载体)。(3)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等确定课程内容。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职业行动规律,在各个学习情境中选择递进层次性地学习内容,融合“知识+技能+素质”三维度能力要求,使课程内容紧贴岗位需求。体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4)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明确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理论与实践比例、课时安排说明等内容。(四)课程内容与实施1、课程内容选取课程教学内容既要考虑各部分内容的相对独立,又要形成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编制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项目课程标准,要注意选取的项目大小和数量应适中,不宜过大、过多,项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完整性和覆盖面。项目的内容应包括工作任务、教学目标、相关知识(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考核评价等。课程内容学习情境序号情境描述学时学分(章、节)1划分及学2时/学分3情境序号情境1情境2情境2情境2·考核考核方式与评价考核权重2、课程实施主要阐述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评价方法、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验实训设备配置等建议。教学建议要体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采用以实习实训场所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融“教、学、做”为一体。评价建议应体现多元评价方法,重视教学过程评价,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等,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创新实践。教材编写与选用建议包括教材的编写与选用,明确教材应按本课程标准进行编写,教材选用应符合本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要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提出对实训(实验)室及功能、设备配置等要求。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包括课件、实训规范、信息技术、实训基地、网络资源、仿真软件等。学习情境(章、节)1:××××××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理论方式学时考核评价实践权重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条件知识主要考核点技能态度参考资料及其他说明(1)学习目标:主要阐述学生在学习领域、专题或目标要素等方面应实现的具体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应尽可能用清晰的、便于理解及可操作的行为动词,(如能或会动作要求+操作动词+操作对象)进行描述。(2)学习内容内容选取:要注重针对性和适用性。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内容组织: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内容表现形式:选用先进、适用教材,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齐全,符合课程设计要求。(3)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的运用: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要体现各学习情境(章、节)在教学方法上的特殊性。教学手段:主要指信息技术的应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实效。(4)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注意关注学生的认知和能力结构;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倡导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改革与探索;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5)教学条件师资条件、实验实训条件、相关教辅材料、实训指导手册、信息技术应用、工学结合、网络资源、仿真模拟软件等。(6)考核评价要求⑴评价理念:强调多个评价主体综合评价,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要体现不同课程在评价上的特殊性;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使对学生过程和学生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注意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各级别的评价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⑵评价体制:建议积极探索建立“知识为辅,能力为主,过程为主,结果为辅”绩效考核方案。(7)参考资料及其它说明对以上不能涵盖的内容作必要的说明,如对课程标准中有关专业术语作解释,课程相关参考资料目录和教学案例等。六、技术规范1、字体要求见附后样本2、关于课程目标的表述要求以“能力”为了出发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阐述。在知识与技能领域,主要采取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即明确告诉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是可测量的,可评价的。如“能识别不同的电子元器件”等。结果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有:知识了解水平:包括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行为动词有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理解水平: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与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行为动词有解释,说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等。应用水平:包括在新的情景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与推广;建立不同情景下的合理联系等。行为动词如应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订,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技能模仿水平:包括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所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行为动词如模拟、重复、再现、模仿、例证等;独立操作水平:包括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等。行为动词有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测绘,测量,尝试,试验等。迁移水平:包括在性的情景下运用已有的技能;理解同一技能在不同情景中的适用性等。行为动词有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主要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体验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有:经历(感受)水平:包括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行为动词有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反应(认同)水平:包括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行为动词有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欣赏,尊重,爱护,采用,采纳,克服,拥护,帮助等等。领悟(内化)水平。包括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行为动词有养成,形成,具有,热爱,建立,树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等。3、关于课程内容的表述建议以项目/任务为载体来表述学习内容,可分项表述。课程内容与要求表述要浅析明确,并具有可操作性。建议采用“能或会+动作要求+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如“能熟练操作示波器”。通常采用的动词有:操作类:操作、采集、配置、标定、使用、挑选等程序类:排序、连接、制造、调整、准备、安装等理会类:理会、阅读、摘录、寻找等知识类:了解、理解、应用等解决问题类:计划、设计、排除、估算、计算、选择、布置等管理组织类:组织、管理、指导、协调、监控等封面样式:《×××××××××》课程标准课程代码:计划学时/学分:适用专业:建议开设学期:编制人:编制时间:内页样式:一、课程定位×××××××××××××××××××××××××××××××××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