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范例《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范文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高中语文组的***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寡人之于国也》,下面开始我的试讲。一、导入师: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并称为“孔孟”,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请同学们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弃甲曳(yè)兵,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无(wú)失其时,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bān)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涂(tú)有饿莩(piǎo)。请同学们带着这些字词句再读课文。三、再读课文,分析文章主旨师: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师:对,“民不加多”。在提出“民不如多”的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其具体做法是什么?师:“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A同学的回答十分准确。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师:“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B同学回答得非常棒。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师:“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C同学说得多好啊!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了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又是如何分析的呢?师: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D同学回答得很完整。师:同学们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是如何理解的呢?师:没错,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大家说得非常好。请大家再想一想,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都包括几个方面?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呢?师:就是文中写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哪位同学先找到了?师:E同学找得又快又准,就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师:对,就是最后一段的内容,这一段是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的?师:非常好,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说理。四、课堂小结师:课文所讲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和材料中讲的“仁者无敌”,强调的都是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五、布置作业师:请同学们课后结合自己生活实际,思考孔孟之道及其儒家学说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你赞同孟子的观点吗?为什么?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师:好,下课!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