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引言:方法论与框架制度性歧视工农业剪刀差、新圈地运动系统性负投资-›二元结构的强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意义:改善二元经济结构: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城镇化的内涵:消除二元经济对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资源要向农村转移;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问题。•二元结构下的单向资源配置:农村金融体系一一为工业化和赶超战略提供农业剩余;国有金融体系和城市金融体系一一国家工业化的载体;资金由前者向后者单向流动。•农村合作金融:原教旨主义:自愿性、互助共济性、民主管理性、非盈利性、社员服务原则:修正主义:商业性、市场化、股份制、社区银行目标、盈利性:共识:超越原教旨主义。•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特点:多层次(规模);多元化(产权):多类型(保险、银行、公司、资本市场);广覆盖(可及性);可持续(财务)。•机制设计的一些问题:农业保险机制农产品期货市场抵押和担保机制土地流转问题:土地的抵押农村信贷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型金融机构与微型机构的对接机制•农村金融学研究对象及其与一般金融学研究对象的区别:农村金融学是一门以农村各类经济主体资金借贷行为和各类金融组织资金运作规律为基本研究对象,全面探讨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工具的社会科学学科。“各类金融组织”,不仅包括正式金融组织,还包括非正式金融组织。正式金融组织是指那些获得国家正式金融业务许可•并受到国家金融法规监管的金融组织,包括各类国家正式承认的商业性金融组织、政策性金融组织和合作性金融组织:非正式金融组织是指那些未获得国家正式金融业务许可•、并未受到国家金融法规监管因而其经营处于地卜状态的金融组织,包括各种资金互助会、农村合作基金会、地下钱庄、典当业等,我们一般也称为民间金融组织。着重于农村社区中的农民和农户的行为的研究:农民和农户的储蓄和投资行为不能简单套用一般的主流经济学框架去理解和解释;尤其关注农村金融组织(包括正式金融组织和非正式金融组织)与农村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相互关系给农村经济主体带来的影响。例:农民与农村金融组织多次动态博弈过程中枳累了大量关于信用的知识,有助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和有序发展。•方法论的基本理念:视角(perspective)(如经济人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等经济学基本假定);参照系(reference)或基准点(benchmaik)(即为研究真实世界而提供的非真实的高度抽象的经济学模型,如一般均衡理论中的阿罗一德布鲁定理):分析工具(analyticaltools)(即用较为简明的图象和数学结构帮助我们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经济理论与经济史;逻辑和历史的统一:单纯强调“纯粹逻辑”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是有失偏颇的,科学研究应该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在科学发现中,强调逻辑推演和先验理性的演绎法与强调经验研究和知识累枳的归纳法同样重要。先验与经验、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包括经济学在内的一切社会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学在农村金融研究中的重要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经济学理论。调查研究(定量)、实验研究(定量)、实地研究(定性)、文献研究(定量和定性)。•文化人类学方法:人类社会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形成一个比较具有持久性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这种规范和模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因此,经济学的研究不能脱离对于文化的研究,农村金融学研究也是如此。•制度分析:制度分析渗透于农村金融研究的全过程。它表现为乡村中的宗法关系、亲缘关系、社区中的人际交往准则、传统道德观念以及乡规民约。制度分析还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农村转型条件下的金融制度安排的基本趋势。比较经济学和比较制度分析第二章金融发展理论与农村金融发展•金融发展:有关金融在经济增长中之功能的研究、金融结构理论、金融深化理论等等,都属于广义的金融发展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核心主题是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麦金农和肖学派:主张促进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把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视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手段。理论缺陷:(1)忽视发展中国家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问题,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竞争性市场的缺失问题,也忽略了制度分析在金融自由化中的重要意义。(2)未能揭示金融自由化的动态过程中所隐含的风险,从而没有全面地考察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收益和成本,对于金融自由化的见解还停留在完全竞争的理想假设上。•金融深化的核心政策工具:利率政策:放弃政府对于利率的直接干预而让市场机制决定利率水平;金融发展政策:扶持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建立多样化的金融机构;鼓励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消除金融体系中的银行垄断和市场准入限制;信贷政策:取消原有的政府信贷配给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对于中小企业的信贷。•金融抑制战略(赶超战略):第一是最大限度地迅速而低成本地筹集资金(导致管制下的低利率);第二是按照国家发展战略配置资金(而不是按照市场自发需求配置资金)。•制度变迁的成本分担假说:转轨经济国家实施金融抑制的内在根源乃是“制度变迁的成本分担二转轨经济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制度变迁成本,其中对■制度变迁过程影响最大的是国有企业的改革。而国有企业改革的制度变迁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国有企业的巨大成本需要金融体系来承担,而在金融体系中,农村金融承担了很大一部分成本。造成农村金融长时期被抑制的状态,并使得农村金融在整个国家的金融发展战略中被严重“边缘化”。•双重二元金融结构:城市金融和农村金融的对立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对立•二元经济:一方面是发达的现代工业部门,另一方面是落后的传统部门,尤其是传统农业部门。微观价格的扭曲(剪刀差)、强制性的统购统销制度、农业集体化程度的增强,最终目的是获取农村剩余支持工业化;系统性负投资与资金的单向流动。•农村金融管制理论:这种理论主张政府干预农村金融市场,进行必要的利率管制和市场准入管制,同时国家设立专门的非营利性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村金融机构注入资金以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的非正规金融持严格的限制态度。•农村金融市场理论:这种理论重视农村金融市场的作用,主张政府最好不要干预农村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应该由市场决定而不是由政府管制,同时在资金方面,应该尽量从农村内部筹集资金,同时采用各种市场化的手段提高农村信贷的回收率。•农村市场不完全竞争理论:这种理论以信息经济学的最新成果为基础,从信息不完全和信息的公共品性质出发,认为政府一定程度的干预对于弥补市场失败是必要的,同时政府应该逐步放松对利率的管制和对金融机构的保护性措施,鼓励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对农村非正规金融持积极的扶持和鼓励的态度。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市场而言,具有明显的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完全和市场分割的情形,因此政府的适度干预是非常必要的。具体到农村金融市场,我们看到,斯蒂格利茨所分析的不完美信息、不完全市场、外部性等问题更加严重。农村金融市场中适度的政府介入在一定意义上是必要的。•试对不同的农村金融发展理论进行评述。农村金融管制论:对于政府的功能和作用采取完全肯定的态度:从客观效果来看•,这个时期的政府管制型农村金融政策,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暂时的恢匆性增长(比如在中国的20世纪50年代),但是这种管制政策的负面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农村金融市场理论:该理论是新自由主义思潮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反映,它是对■发展中国家过去几十年执行的政府干预政策的一种反动。保持正的实际利率水平成为该学派最核心的观点之一。农村市场不完全竞争理论:这种理论在国家干预论和自由市场论之间保持了一种适度的均衡。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市场而言,具有明显的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完全和市场分割的情形,因此政府的适度干预是非常必要的。•农村金融中政府的功能:创造金融机构;金融监管。政府管制的制度设计,应该考虑到政府本身的缺陷和限制,考虑到可观测变量的监督成本,还要基于对金融机构本身的激励来达到管制目标。第三章农村金融学的逻辑起点理解农民的基础是必须将农民视为“理性的经济人”。(文化知识的缺乏#农民非理性)•传统农业社会农民行为的特征:以亲缘关系为纽带的人际交往网络以个体分散决策为基础的口常投资和生产方式缺乏社会性保障前提下的风险规避型行为方式以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从而天然排斥商业化市场的运作机制对家族声望与个人信誉的极端珍视•农村的定义:在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区域内,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为主的居民聚居地:当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农村作为一种特定的经济与社会范畴也将退出历史舞台一农村是一个历史范畴。•农村社区的经济社会特征:农村人口职业结构的单一性农村产业结构的自我循环性和自我更制性农村社会评价体系的历史延续性和由地制的筑性化农村治理结构的韭制度化农村权力结构中宗族势力与地方能人势力的结合农村交往体系的差序格局•农业产业转型的基本趋势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开放化•乡土社会与契约社会:乡土社会,是指以族缘、地缘、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结构。契约社会,是指以社会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合约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结构。•道德失序:向契约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契约社会游戏规则需要巨大的学习成本;在受欺骗的时候如何以契约来维护利益;必要的法律环境和惩罚激励机制的缺乏;普遍的不信任感就产生了,欺骗成为交易者的最优选择。•“理性小农派”农户相当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单位,农民比起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来亳不逊色,因此,改造传统农业的出路在于激励农民为追求利润而创新的行为。•道义小农派强调我们在研究小农农户的行为的时候,应该着力发现那些特殊的制度因素和社会关系,而不是简单套用传统经济学教条。•“拐杖逻辑”:农户的非农收入只是作为一种必要的补充,而不可能替代农业收入。•我国农户借贷行为特征借贷用途区分不明确,非生产性特征明显。由于交易成本的原因,农户借贷更加倾向于依赖民间的非正式的金融体系。农户的借贷倾向与农户的非农收入呈明显替代关系。传统农户解决资金困境时遵循特殊的差序格局和圈层结构,从而导致传统农户保持对于现代商业性金融体系的疏远。•供给型金融抑制受到信息获取成本、信用评估成本、风险控制成本、网点设置成本等的制约,国家商业性银行难以成为解决农户投资需求的主导性的金融机构。•需求型金融抑制融资惰性:由于农户自身金融借贷的需求强度不足,导致农户贷款意愿低,从而导致农村投资不足因素分析:农民在剧烈的社会制度变迁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农业投资回报率较低;体制原因:正规金融部门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过高,其他如社会保障等:对国家政策无法形成稳定预期,尤其土地政策。•价格性金融抑制与结构性金融抑制价格性的抑制主要是指农村金融市场中利率的管制;结构性的管制主要是政府运用各种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进行的干预。结构性的金融抑制导致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减弱,难以产生均衡的利率水平,其结果与利率管制是一样的。•市场分割农村的信贷市场是十分分散:由于空间上的特征,农户在借贷时不可能花费大量的交易成本在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进行选择;市场分割状况导致农村的市场均衡的利率水平往往很难形成。•如何理解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存在以及高利率的现象?(1)竞争状况:如果金融市场是垄断的或者垄断竞争的,则这种竞争的不完全性会导致金融市场中难以形成均衡的市场利率水平;目前农村信用社形成•了垄断。加上国家对利率的管制,这导致农村正式金融体系的利率水平严重偏离市场利率水平。(2)市场分割状况:农村的信贷市场是十分分散:由于空间上的特征,农户在借贷时不可能花费大量的交易成本在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进行选择;市场分割状况导致农村的市场均衡的利率水平往往很难形成。(3)风险结构非正式金融组织的利率高主要是市场原因造成的,即在各种制度条件和供求条件约束之下,非正式金融组织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因而要求更高的风险补偿(风险溢价);国家隐含担保的缺乏导致高利率和其他保护产权方法。第四章合作理论与合作金融制度•合作社满足的农民自发需求:提高抗击农业风险的能力增加农业生产的边际收益,阻遏内卷化效应提升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