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五单元复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样的颜色)。从.(顺、随)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左右)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青白色),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急流的水)甚.(比)箭,猛浪若奔.(飞奔的马)。夹岸高山,皆生寒.(使……寒)树,负.(凭借)势竞上,互相轩.(往高处)邈.(往远处);争高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千百成峰。泉水激.(冲击)石,泠泠作响;好.(美丽的)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通“啭”,鸟叫声)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至)天者,望峰息.(平息)心;经纶..(筹划)世务者,窥.(看)谷忘反.(通“返”,返回)。横柯.(树木的枝干)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一、解释加点的词语。二、翻译句子。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4.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5.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6.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7.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8.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9.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10.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1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三、理解。1、用课文原句填空:(1)写富春江全貌的句子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总写富春江山水特点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3)写富春江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4)写富春江水流湍急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3、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请从这两方面入手找出写得好的字词句,并谈谈好在何处。(1)从视觉来写: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而且将富春江放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来描写,就勾勒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②“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③“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人云的雄奇景色;“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2)从听觉来写:“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二、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处所)人也,亦不详.(知道)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语气助词)。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体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爱好)酒,家贫不能常得。亲.(亲戚)旧.(旧友)知其如此,或.(有时)置酒而招之;造.(往、到)饮辄.(就)尽,期.(期望)在必醉。既.(已经)醉而退,曾.(竟)不吝.情.(舍不得)去留..(离开)。环堵萧然..(空寂),不蔽风日,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常常)空,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凭借)此自终。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忧愁的样子)于贫贱,不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于富贵。”其.(大概)言兹.(这)若.(这)人之俦.(辈、同类)乎?衔觞.(酒杯)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句末语气词,相当“吧”“呢”)?葛天氏之民欤?一、解释加点的词语。二、翻译句子。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2.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因为住宅傍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3.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4.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连饭都忘了吃。5.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6.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亲戚朋友知道他有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7.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8.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很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9.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10.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11.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12.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从这句话看,他应该是五柳先生这类人吧?13.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14.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三、理解1、用课文原句填空:(1)表现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2)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爱好是:①好读书②性嗜酒③常著文章自娱(3)描写五柳先生家境及其态度的句子是:环堵萧然……晏如也。(4)“赞”语中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5)传文中与“不戚戚于贫贱”相照应的句子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2、简要概括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爱好及其生活状况,并分析其分别写出了一个怎样的五柳先生。(1)读书,刻画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2)喝酒,刻画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3)写文章,刻画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4)生活状况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刻画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3、简要说说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是一个率真放达、淡泊名利,虽处于贫困之中却能安贫乐道、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三、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表转折,但是)伯乐不常有。故虽.(即使)有名马,祇.(只是)辱.(受屈辱)于.(在)奴隶人之.(结构助词,的)手,骈.(两马并驾)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因为)千里称.(著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吃)或.(有时)尽粟一石。食.(通“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来)食.(通“饲”,喂)也。是.(这)马也,虽.(虽然)有千里之能.(能力),食.(吃)不饱,力不足,才.(才能)美.(美好的素质)不外见.(通“现”,表现),且.(尚且)欲与常马等.(同样)不可得,安.(怎么)求其能.(能够)千里也?策.(用鞭子打)之.(代词,它,指千里马)不以.(按照)其.(代词,它的)道.(正确的方法),食.(通“饲”,喂)之不能尽.(竭尽)其材.(通“才”,才能),鸣之.(无意义)而不能通.(通晓)其意,执.(拿)策.(马鞭)而.(表顺接)临.(面对)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难道)真无马邪.(通“耶”,相当于“吗”)?其.(恐怕)真不知马也。一、解释加点的词语。二、翻译句子。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3.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喂养它。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到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8.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三、理解1、用课文原句填空:(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3)千里马被埋没的主观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6)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2、简要说说本文中“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寓意(象征意义)。千里马:寓人才;食马者:寓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4、请从语言、内容方面分析第三段第一句话的表达效果。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食马者“不知马”的种种表现,表现了作者对食马者的浅薄昏庸、愚妄无知的批判、讥讽与强烈的愤慨之情。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6、通过本文我们可以看出韩愈怎样的人才发展观?放到当今社会来看,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如果统治者不能发现并任用人才,人才就会被埋没。(第二问略)四、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就)嗜学。家贫,无从致.(得到)书以.(来)观,每假.(借)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不)之.(指代抄书)怠.(懈怠)。录毕.(完毕),走.(跑)送之,不敢稍.(稍微)逾.(超过)约。以.(因为)是.(这)人多以.(把)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成年),益.(更加)慕.(仰慕)圣贤之道.(学说)。又患.(担心)无硕.(大)师名人与游.(请教学问),尝.(曾经)趋.(跑向)百里外,从.(随)乡之先达执经叩.(请教)问。先达德隆.(高)望尊,门人弟子填.(挤满)其室,未尝稍降辞.(言辞)色.(脸色)。余立侍左右,援.(引,提出)疑.(疑难)质.(询问)理.(道理),俯身倾耳以请;或.(有时)遇其叱咄..(训斥,呵责),色愈.(更加)恭,礼愈至.(周到),不敢出一言以复.(顶撞);俟.(等待)其欣悦,则又请焉.(向他)。故.(所以)余虽愚,卒.(终于)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背着)箧.(书箱)曳.(拖着)屣.(鞋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隆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