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断章》优秀试讲课稿范例初中语文《断章》优秀试讲稿范文教学三维目标1.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2.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锻炼交流、表达能力。3.理解并分析短诗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感悟叙事、体味抒情。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有句话这样写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粥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板书文题)(二)初读课文预习与交流1.作者简介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2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英文系,1930年开始写诗。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一起出版诗合集《汉园集》,被誉为“汉园三诗人”。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主要诗集还有《三秋集》、《鱼目集》、《十年诗草》等。他早年诗作大多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和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感抑郁。其诗想象微妙,笔墨省简,较晦涩难储,抗战爆发后,诗风变得开阔、明朗。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2.背景链接《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作者曾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可见诗人主要希望表现一种相对关系,因而创作了此诗。(三)精读(一)诗歌朗读1.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交流点拨】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2.这首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交流点拨】(1)当你站在桥上把周围一切活动当成风景来看的时候,楼上的人又把你当作风景来观赏。(2)明月的银光装饰了你的窗户,而你整个儿的形象进入他人的梦中,装饰了他人的梦。(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自主赏析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1.《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交流点拨】《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2.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交流点拨】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四)研读。深层探究1.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交流点拨】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2.品读《断章》,讨论小结:从字面上看,《断章》极其短小,好像看一遍就懂,又似乎觉得简单的字眼里蕴藏着很深的道理。仔细品味,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交流点拨】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这是抒情诗,当然说是情诗也可以,但决不是自己对什么人表达思慕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意味进一步体会,也就会超出一对男女相互关系的意义。”3.《断章》一诗给予你怎样的人生启迪?【交流点拨】物与我,我与他,他与你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在被别人影响,也同样影响着别人。课堂小结该作品含蓄蕴藉,语言却极朴素、平实,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首诗虽只短短4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布置作业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