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总有一天》精选观后感例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电影《总有一天》精选观后感例文电影《总有一天》精选观后感例文《总有一天》(Thedaywillcome)是一部丹麦电影。电影中也反复出现“总有一天,一切会好的。”这段台词,包含着无限的希望,但却充满了沉痛与心碎。电影开始,单亲家庭的Eric和Elmer兄弟因母亲病重,被送到当地专门接收问题儿童的学校。他们的舅舅说这是「全国最好的学校」。走之前,妈妈对他们说:“回来过圣诞节喔。”就这样,两兄弟开始在这所“最好的学校”中开始了意料之外的生活。校长在午饭时问两兄弟中的弟弟Elmer:“你长大之后想做什么?”脚部畸形的弟弟Elmer却生生的说:“宇航员”。说完自己梦想的Elmer突然被旁边的教导主任狠狠的扇了一巴掌,校长对Elmer说:“傲慢不能实现任何事情,实际点吧。”突然被打的Elmer呆在了原地,一旁新来的女老师看着学生被打,似乎想要说点什么,但终究是欲言又止。校长跟女老师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这些男孩之所以来到这里,是因为没有人能够管教他们。帮助他们是我们的责任,即使是使用拳头也可以,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听话。”而此刻的女老师对此表示了理解,但仍有着自己的坚持:这所学校是一个残酷的微型社会。男孩们有自己的阶级,本身作为受害者的他们,内部也充满欺凌和冷漠,强的欺负弱的,老的欺负新来的。Elmer也因曾说出自己想当宇航员的梦想备受欺凌,哥哥被一群人按倒在地,Elmer则被逼着去爬水塔,他一边慢慢往上爬,下面的大孩子们一边用石头砸他,似乎在嘲笑着,打击着他可笑的宇航员梦想。校长和教导老师则残暴至极,兄弟俩第一天夜里就试图逃走,后来被捉了回学校去,校长为了惩罚他们,让所有孩子排着队轮流殴打他们俩。还有一位猥琐的宿管老师,每逢他值夜班时,就会像「选妃」一样,在所有孩子中挑一个顺眼的拖到自己房间进行性侵,如果孩子反抗,就打到服从。其中一个细节尤为震撼,弟弟Elmer尿床被老师发现,男孩们开始起哄要求惩罚。在一声高过一声的呼喊中,那个昨天晚上被强暴的男孩也走进人群,脸上带着恨意和愤怒,跟着众人一起要求惩罚Elmer,似乎这样就能把苦难转移给更弱势的人,似乎只要别人也同样受苦,自己也就没那么痛苦了。片中唯一的温暖来自于那位仍有原则的女老师,他发现了弟弟Elmer的阅读天赋,让他做了较为轻松地送信工作。有一天小Elmer问女老师,你有孩子吗?她说她曾有希望变成一个母亲,但在孩子出生前发生了意外,此后便一直无子。女老师对Elmer很好,给他找关于太空的新闻,帮他给自己的家人寄信等等。但这并没有使情况好起来。突然有一天在吃晚饭时,噩耗传来,两兄弟的母亲因为病重而去世了。两人被突来悲痛淹没,失控地哭了起来。兄弟俩失去的不止是母亲,同时也失去了离开这个地狱的机会。再也没法回去一起过圣诞节了。然而校长残暴的想要保持“吃饭时不许说话”的秩序,他把哥哥的脸摁到盘子里,命令他们不要再哭了,继续吃饭。而最后,还是这位女老师的安抚让两人渐渐平静下来,但这位女老师,也没能一直保护他们两兄弟。两兄弟不堪重负,决定再次逃跑,却因为意外再次被抓住,弟弟Elmer以为是女老师出卖了他,认为她和校长是一伙的。绝望的弟弟对老师说:“你跟他们是一样的。我很高兴你没有孩子,孩子从来不会喜欢你们。”Elmer的话激怒了一直渴望成为母亲的老师,她终于忍无可忍,动手扇了Elmer一巴掌。这一刻,她印证了Elmer说的话,她确实成为了“跟他们一样”的人。当时站在那里的老师脸上闪过了羞愧、内疚和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第二天,她辞职了,整所学校中唯一的温暖也消失了。一直以来,女老师对于校园中发生的暴力熟视无睹,她以为凭自己之力并不能改变什么,所以自欺欺人地催眠自己:“只要我不打孩子,我就还是无罪的。”但其实纵容暴力和施予暴力之间,并没有界限。日子一天天过去,哥哥Eric仍存有一丝希望,他听其他男孩说到了15岁就可以离开学校,所以努力讨好校长,希望把弟弟也一起带走。但校长的出尔反尔激怒了他。愤怒之下,Eric用铁丝划了校长的爱车,被打到重伤,昏迷不醒。校长再次选择了掩盖这个暴行,并试图封住Elmer的口,让哥哥Eric消失在人间。Elmer忍住悲伤,借此向校长争取到一天的假期,跑到了哥本哈根向女老师和教育局求助。他的举动成为了之后解救所有人的关键。在Elmer去寻求帮助的场景中,我们跟随着他,看到了哥本哈根城市中明媚的阳光、干净祥和的街道。人们享受着自由、幸福的生活。然而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这样一个(群)小孩正遭受的暴行、承受的苦楚却不为人知。在教育局的投诉并不顺利,他们没能碰到检察官,女教师在送Elmer上车回去的时候对他说:“我今天会一直等在这儿,等到检察官回来,我们一定会去救你,Elmer,不要放弃。”沐浴在哥本哈根温暖阳光下的Elmer心中却早已一片死寂。他没说再见,因为他已经不再期待能在那像地狱一般的学校中再见到任何希望了。他回到学校,握着昏迷不醒的哥哥的手说:“在哥本哈根不太顺利,但我知道我该怎么做了。我无所畏惧了。宇航员在打开舱门之前,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需要勇气去尝试。”他穿着自己做的宇航服,把校长的车砸了个稀巴烂。似乎觉得只有这样才能真的引起重视,才有希望真的推翻校长的统治。正当赶过来的校长要出手打他时,却被教育局的检察官的电话叫走了,检察官说他和女老师正在往学校赶来,一定要见到Elmer和哥哥Eric。校长赶忙跑回现场,但Elmer已经被教导主任打到神智不清了,绝望的Elmer不知道有人正在赶来救他,他挣扎着往外跑,跑到了以前被欺负过的水塔旁,他爬了上去。恍惚间Elmer看着远方的月亮,想着自己宇航员的登月梦想,想着自己生无可恋的现状和自己被抓住后将会受到的可怕对待。他纵身一跃,此时的电影转为慢镜头,似乎Elmer真的变成了一个宇航员,向着他热爱的月亮飞去了。依稀间他看到自己已经逝去的妈妈和重伤在床的哥哥。匆忙赶来的女老师正好赶上了Elmer从空中摔下来的一幕。似乎这一刻从他眼前摔下来的小小身躯,砸碎了她的懦弱和不敢作为。对于电影本身来说,它有一个还算温暖的结局。女老师这次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向教育局力证了这所学校的所有恶行,校长和老师们被停职调查,孩子们终于逃离了地狱。后来,老师一直守在医院里,直到医生告诉她孩子们都会康复的,她才松了一口气,眼泪也控制不住的流了下来。医生误把她当作了两兄弟的母亲,她来不及反驳,带着这份从天而降的荣誉走进了病房。进入病房的她还是紧张的、不断的看着躺在病床上的两个孩子。看到他们似乎真的像医生所说的那样睡的安详,那颗一直悬着的心才真的慢慢落地。然后她轻轻的把椅子搬到两张病床中间,慢慢的,坐了下来。这一幕,这个背影,代表着影片就此结束,也代表着电影开头那个曾痛失过孩子,对学校里的暴力熟视无睹的懦弱女人真正成长为了一个母亲。影片结尾,那一行刺痛人心的字再次出现: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电影中介绍,这位校长是1949年开始在学校任职,而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1969年。长达20年的统治,他的暴行祸害了多少的孩子,他们又长成了怎样的大人,在之后的一生中又经历了怎样的痛苦,让人不敢想象。我不知道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还在发生着同样的故事。影片初始,其他孩子善意提醒两兄弟,在学校里有独特的「生存法则」,要把自己变成「鬼魂」、抛弃思想、抛弃感受。也许变成鬼魂能让孩子们在地狱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他们被打得屈服了、泯灭了人性,他们就像习得性无助实验里,那只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摆脱被电击命运的狗一样,就那么默默的忍受着。也许,真实世界更加残酷,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遇到那位女老师,并不是所有人最终都能获救。他们就那么绝望的等待着,像电影里反复提到的那样,对自己说:“总有一天,一切都会过去。”“总有一天,一切都会变好。”而小Elmer在最后已经不再期待“总有一天”的到来,自己做的那身宇航服像是他的盔甲,带他最终飞出了黑暗的囚笼。女老师也不再期待“总有一天会有人站出来”,而是决心站出来反抗自己从前的上司,最终解救了所有的孩子。“总有一天”这四个字,看起来充满了希望,但却也充满了不敢作为的绝望。看完电影心情有点沉重的同时,我也问了自己两个问题:总有一天,为什么不是今天?总有人要试着去改变这一切,为什么不是我?你是否也时常有这样的无力感?全力付出却依然一无所获。不由得怀疑:“努力到底有什么用?”当我们尝试过、努力过,但最终仍然徒劳时,很多人开始相信“也许这就是命中注定吧”,于是不再做无谓的挣扎,选择了放弃自己。习得性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就是这样的过程。它是指个体经历了持续的失败后,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从而对现实感到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Seligman&Maier,1967)。这个概念最初是心理学家Seligman在做动物实验时提出的,他当时做了一个现在看起来非常残忍的实验:Seligman把狗关在笼子里,伴随蜂音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狗被关在笼子里逃不掉,于是在笼里狂奔,惊恐哀叫。在很多次电击之后,只要打开蜂音器,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却不再狂奔。后来就算把笼门打开,狗也没有选择逃出去,而是在电击出现前就倒地呻吟和颤抖,绝望地等待痛苦的到来,形成了习得性无助(Seligman&Maier,1967)。在人类身上,习得性无助往往表现在“付出很多努力,结果却不如人意”之后。我们能想到的一个典型情景就是学业困难————经过多次努力复习,成绩却依然没有提高,那么干脆放弃。但其实习得性无助也经常存在于生活中那些不被我们注意到的方面:1.绝望,我跟父母完全无法沟通网上曾有一个热门的问题:为什么越长大,越少和父母说心里话?大家在用不同的答案传达着同一个意思:“因为说了也没用......”以前上学的时候,同学的妈妈每次打电话都劝他不要读博了:“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啊,回家考公务员吧,在xx奋斗到什么时候才能有房有车啊?”而他每次都只是沉默,或者立马转移话题然后草草挂了。我问他为什么不跟妈妈说说自己的真实想法。他给了我一样的回答:“算了,说了也没用的。”因为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几乎所有试图让父母理解自己的努力都失败了,父母总是会说:“你年轻懂什么,等你到我们这个年纪,你也会这么想的。”每次和父母的沟通都以冲突告终,他觉得自己永远无法改变父母的想法......渐渐地,他在与父母沟通时开始习得性无助,不再试图取得沟通和理解,而是只能沉默以对。“算了吧。”2.每次感情到最后我都会输有个朋友谈过很多次恋爱,受过很多伤。她现在又交了男朋友,两个人难免有矛盾,男朋友说我们好好谈一谈。她都会很抵触地说:“没什么好谈的,不用谈了,我们俩就是不合适。”她害怕再去面对“我们合不合适”这个问题了,因为过去的每一段感情都在用结果告诉她,发生了矛盾,谈来谈去到最后还是没结果;所以后来她甚至会一种期待,期待去找到一个和她完全匹配的完美伴侣,似乎这样就能得到幸福。或许这些在感情中一遇到矛盾就选择放弃的人,并不是情商不够或是不看重这段感情,而是过去太多次尝试解决都像是徒劳的挣扎,根本没能改变什么。他们暗暗的想,与其去解决问题,不如放手让自己躲过一场伤害,大不了重头再来。3.社交恐惧者自白“我也很多次尝试过去接近人群,可是发现自己实在融不进去。”“我试过主动跟人说话,可是说着说着,他们开始忘记我继续聊......”社交恐惧症患者也不是一开始就弃疗的,只是那些试图“合群”的努力导致的尴尬在脑中挥之不去,每次都没有进展,形成了社交中的习得性无助。对他们来说,与其去面对一场可预见的尴尬暴风雨,不如躲在自己的安全区里,一个人也很好。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自己无能为力?一个人形成习得性无助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在沟通中屡次遭受失败,并且认为造成失败的因素是自己不可控的(比如父母的顽固思想);感到自己的努力对沟通结果没产生任何作用,形成了“我根本无能为力”的认知;认为未来的沟通也同样会失败;这些认识和预判对我们产生影响,导致我们对任何要尝试沟通的事情都提不起劲儿。此时,如果我们再次面临必要的沟通时,可能会产生情绪抑郁、焦虑和选择逃避。也许经历了一连串让你无能为力的挫折后,你开始在人际关系中失去了掌控感,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