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影《八佰》观后感优选最新电影《八佰》观后感优选昨天我去看了一下这部电影,来说说我的一点感受。一开始,我朋友问我,这部片子升了青天白日旗吗?升了旗我就不看,结果,(⊙o⊙)...真香。先说结论:虽然有几处硬伤,结尾有点突兀,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不错,值得一看。欧豪这次的表现还不错,一开始就是以他的视角来看这场战争,他只是一个负责打扫战场的,结果被日军的暴行吓蒙了,经过战争的洗礼,加入到抗击日寇的队伍中来,最后壮烈牺牲。这是一个复杂的角色,他只想带着叔和弟弟活命,有什么罪?最后一家三口尽殁,也是悲壮。有一个镜头印象深刻,就是李晨演的上级要他枪杀俘虏,他不敢,他一开始拿起枪,上拴,瞄准,眼神里充满杀气,浑身颤抖,那一刻,他想到了死去的叔,被日本人挂起来凌迟处死。日本俘虏还在叫嚣,说:“你敢杀我吗?”,他最终还是没有扣下扳机。他并不想杀人,他只是一个农民,被拽来负责打扫战场的,都是被逼的。他的怯懦演绎得淋漓尽致。后来李晨出马,手把手教学,逼着他向前,拿枪指着俘虏的额头,俘虏立马怂了,跪了下来,求饶,李晨说:“他就是杀你叔的凶手!”欧豪眼神里杀意骤起,怒吼一声,随着枪响,荧幕顿时黑了下来,那一刻,他完成了蜕变。精神导师李晨说:“杀人嘛,杀着杀着就习惯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其实,在影片中完成蜕变的不止他一个。王千源扮演的老兵油子战斗力颇高,但是一路败仗打下来,打没了心气儿,只想着怎么逃,最后被收入八十八师麾下,防守仓库。一开始,他的内心是绝望的,在构建工事时,他说,垒高一点,这是在给你们挖坟。随着战斗的打响,日军如潮水般攻击不休,这个男人身上的血性开始激发出来了。日本人从水路进攻,王千源在战斗中遭遇一个精壮日本兵,对方的刺刀刺中了他的腹部,王千源丝毫不乱,从口袋里抽出一把小刀,直接割了对方的脖子,血从脖子上奔涌而出,王千源冷静得令人发指,简单处理了一下伤口,继续投入战斗。母亲是他提到最多的次数,他说,要把得到的军饷寄给老娘,来生再报养育之恩。并要求方记者给他拍张照,连同军饷一起寄给老娘。可惜的是,方记者的照相机都被打烂了。精神导师李晨的场面也很壮烈,他多次挽救了欧豪,并帮助欧豪完成蜕变。在战士们绑着炸药包排队跳入日军那场戏中,李晨义无反顾地加入队列,并找到欧豪托付后事。在最后的撤退中,魏晨本想留下来掩护,但是李晨拉住了魏晨,自己走了上去。他对兄弟们说:“来世再见。”然后悲壮赴死。就是预告片中的那句,感染力十足。我最爱的那个拿着喷火器杀敌的战士,看他杀敌实在是太爽,把日军烧的鬼哭狼嚎,他本人却一副看淡生死的表情,甚至有点兴奋,方显男儿本色。我们甚至叫不出他的名字,他也选择留下来,这令我感到惋惜,多好的战士呀,损失太大了。正应了晓明哥那句:“你们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军人。”最令人震撼的,还是要数战士们纵身一跃炸攻城日军那场戏。那时候,日军的盾牌实在是太坚固,一般的手榴弹根本没作用。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第一个战士捆满了炸弹。他就是郑凯饰演的陈树生,第一营二连二排四班的副班长。他在破布衫写“舍生取义,儿所愿也。”,交给战友,说了句“给我妈”,并郑重地行了一个军礼,随后就义无反顾地走到了墙边,被子弹射中了也毫不在意,从六楼跳下楼去,炸毁了敌人的第一波攻势。陈树生牺牲的时候,只有21岁。接着,敌人又发动第二波进攻,还是老套路。这边又有人站了出来。每次敌人想要炸毁墙体,这边都会有战士挺身而出,舍生取义,几波进攻无果之后,敌人只好放弃了。此时,河对岸的街头,正在表演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京剧园子里的人不干了,说对方抢了自己的生意,来砸场子,双方拿着道具就打了起来。而国外的媒体朋友们,正押着注,喝着咖啡,讨论着战情。富太太们正在打麻将,妓院里歌舞升平。我朋友说,这回票价值了。我说,你不是说升了青天白日旗就不看吗?他说,看来,谁都逃不过真香定律啊最新电影《八佰》观后感优选“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如血泪般的、泛着陈旧的的红色字样,拉开了电影《八佰》的序幕。这句话出自鲁迅的《野草•墓碣文》。面对惨恶的世相,我选择摒弃世俗逆流而上,当我最终化作尘埃湮没在历史的长河时,世人终会理解我那一刻的坦然和欢欣,无论成败————鲁迅先生,抑或是电影《八佰》,讲述的都是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八佰》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37年淞沪会战的尾声。1937年10月,中国军队在蕴藻浜一线反攻失败,日军全面反攻,在经过激烈交火后中国军队终究不敌,决定将主力部队向xxxx岸转移。此时九国公约会议即将在布鲁塞尔举行,为使中国政府在会议上占据有利之地位,展示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能力,最终决定由谢晋元率领的524团坚守最后的阵地xx四行仓库。电影将这段回肠荡气的抗战历史进行艺术加工,再现先烈的爱国热情与不屈精神。由于日军担心强攻会“误伤”附近的英租界,于是一条xx河,将电影里的世界划分成两半。一边是残垣断壁、战火纷飞的四行仓库,另一边是对岸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繁华都市。正如谢晋元告诉小xx那样,对面是天堂,我们这边却是地狱。电影中的人群就此被划分为两拨,主舞台四行仓库里的浴血奋战的士兵与河对岸那些袖手旁观的看客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电影中的人群,我认为是“平凡”。《八佰》在人物表现上运用了群像描写,即并非重点突出某个主角,而是略有侧重地对登场的众多角色进行立体的性格刻画。并且有趣的是,和从前那些老套的、一味塑造英勇无畏的铁血硬汉的抗战电影不同,《八佰》将视线聚焦在了一群逃兵上。端午厌恶暴力,没有开枪射杀日寇的胆量,对岸歌女的曼妙身姿和婉转悠扬的歌声,代表着他对世俗美好的憧憬;老算盘只是一介文职,他贪生怕死,从抛硬币的手段便可看出他的偷奸耍滑;朴实果敢的羊拐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大老粗,他求记者帮他把相片带给家中老母;老铁津津有味地向羊拐细数女子的软玉温香。其中端午被逼举枪射杀日军俘虏的挣扎至今盘桓在我的脑海里不能散去,尤其是枪口近距离的特写和第一人称视角更强化了观众的代入感。即便剥夺的是犯下滔天罪行的敌人的性命,那种亲手毁灭他人幸福的罪恶感也同样难以释怀,可是惨绝人寰的世道却逼得端午不得不那么做。“逃兵”的标签并没有让他们受观众的千夫所指,反而让我们感慨,这不正是活生生的平凡的人性吗。马頔说,人生在世,难免世俗。试想当今人也被战火和硝烟笼罩、生命岌岌可危时,谁人心中能不升起对人间烟火的留恋?游离于战火之外的看客们,同样是平凡的。方记者正是他们的一个代表,他游走于日军和西方记者中兜售情报,暗自发财,于是外国人饶有趣味地问他:“看起来这场战争好像和你一点关系都没有。”他默坐不语。同样地,当对岸的人好奇地追逐仓库中脱缰奔驰而出的白马时,唱戏师傅的台词点明了真相。“这满坑满谷的,跟看戏似的,”顿了顿他说,“我说这人都揪着心呢。”明哲保身的看客行为,即使在80多年后的今天也屡见不鲜。沉湎于暂时性的安逸,是不愿面对民族存亡的自我麻痹,是苦于不知何以反抗的有心无力,是意识固有的胆怯和惰性。看客们以及逃兵们,都是芸芸众生的一个缩影,他们不过是最普通的你我在电影中的分身罢了。然而,只是诉说“平凡”并不足以震撼人心,是他们于平凡中的“觉醒”让铸就了伟大。“平凡人的觉醒”,这一主题的表现是电影《八佰》打动人心的关键。个人式英雄主义或许精彩刺激,但它并不真实,我们可以向往,但我们无法感同身受。管虎导演则是先将这些人物贴近老百姓的认知,再叙述他们是如何随着同胞的牺牲和先行者的气节产生蜕变,于平凡中发现人性的闪光点。第二日,国民革命军抵御企图摧毁楼体的日军的片段可谓是唤起片中人群“觉醒”的开始,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想必是那个身负炸药跳楼与敌人同归于尽的陈树生。他临走前给羊拐留下了一份血字写就的家书,上边只有八个大字:“舍生取义,儿所愿也。”尽管羊拐认不得字,但是他却明白这是极其重要的心意。以陈树生为榜样,身负炸药的士兵们排队跳向了深渊。悲壮惨烈的氛围感染了xx河两岸的人。只是被子弹擦伤就大呼小叫的端午,在护旗片段里他终于目光坚定,英勇冲锋,当他为自己射退来犯的敌机蔚然一笑后,才发觉自己腰间已然血肉模糊。老铁望着奄奄一息的请求防守补位的倒地士兵,犹豫不决的他依旧迈出了脚步,而电影结尾他拔刀高唱《定军山》,充满悲壮气息。羊拐冒着枪林弹雨冲去营救护旗的伤员,最后和老铁在升降梯前诀别时,他吐着烟圈伤感地说,他等下辈子再尝尝人间的滋味。即使是最贪生怕死的老算盘,电影也用留白的方式暗示他的觉醒。当他乔装打扮逃到租界时,迷茫前行的他望着群情激愤的人群和血肉横飞的战友们,而电影给他的最后一个镜头是他奋然动身上前的姿势。这个意味深长的镜头给了观众想象的空间,我愿意相信,老算盘最终幡然醒悟,用行动救赎自我。赌场的刀子在电影开头为了自身利益阻拦端午叔叔进入租界,但他揖手告别亲人,扶着电车跳下,扛着电话线奔出桥梁中弹身亡的身影成了他人生最辉煌的一幕。方记者原本对战局置身事外,但在队伍撤退渡桥时我们可以看见他不顾性命折身去捡掉在地上的羊拐交付的信物。童子军杨慧敏冒死渡河,送上了旗子。还有送出吗啡的蓉姐,阳台上愤然开枪的老教授,慷慨捐款的妓女,神情肃穆地擂起战鼓的戏子......这些场面都直击人心。尽管张柏亭告诉谢晋元,他们的坚守不过是演给各国看的一场戏,可是在我看来,这场“戏”恰恰唤醒了对岸百姓的报国热情,一如这部八佰涤荡了我们的不作为和惰性的思想。除了xx河两岸舞台对立的呈现和人物塑造的成功之外,《八佰》的其他表达技巧也不乏亮点。首先影片中加入了一些文学隐喻。比如小xx将端午联想成赵子龙的化身,赵子龙七进七出单骑救主,既体现他“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无畏精神,也如齐家铭所说的,他“护着国”的爱国精神。比如老铁最后拔刀高唱的《定军山》,将黄忠虽年老但雄心未减的性格投射到了老铁身上。比如唱戏台子上边亮眼的牌匾所书的“浩气长存”,暗指士兵们誓死报国的气概。而描写到商会老板搭台子请的敢死义士们渡桥搭电话线时,则出现了这样一句词:“专诸、要离是也。”与赵子龙这样的国家将领不同,专诸和要离是春秋时期吴王阖闾请的刺客,专诸死于吴王僚的侍卫,要离则自刎身亡。这种比喻用在冒死渡桥的义士们身上再恰当不过了。此外,尽管这是一部严肃的战争题材的电影,却能引人入胜,一方面得益于前述所说的不落窠臼的叙述方式,同时也在于电影把握好了严肃与诙谐的平衡尺度。电影整体对战争的刻画持有严肃庄重的态度,不像某些抗战题材的影视常常将破阵杀敌轻描淡写地演变成谈笑风生的武侠片或偶像剧,也没有为了凸显中方的英勇而刻意将敌军日本人刻意塑造成蠢笨粗暴的形象,而保留了日军在军国主义洗脑下的狂热和偏执的一面。(尤其是有些影视里的日本人甚至连日语都说的十分别扭,要么是请发音违和的中国人来配音,要么是来来回回只会说“八戈雅鹿”“哟西”这几句低级日语然后其他场合全部使用中文,作为日语系出身的我看到这种场面实在是心情复杂。所以就冲《八佰》里的日军军官请了日本人来饰演这点,我就能感受到导演的认真态度。)而《八佰》于严肃中也时不时融入一些诙谐元素以避免观众的审美疲劳。例如老算盘滑稽的说话方式,企图用硬币蒙骗老铁的桥段,以及羊拐和老铁探讨女人的桥段等,都能让观众从紧绷的神经中缓和气氛。最后,影片的一个亮点还在于它把视野回归到了现代。影片末尾镜头从当年的四行仓库拉远,周围陡然变成了现代林立的大厦,远处东方明珠电视塔高高耸立。电影并非单纯地叙述历史,更希望今人能从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中观照自身。如同影片中仓库里上演的类似皮影戏的剧目落幕的那句台词所说:“汉室中兴,待后生。”人孑然一身,终归凡尘。尽管“八百壮士”已然化作历史的尘埃,但他们的伟大却会被后人铭记于心而成为永恒。电影以尘埃开篇,那么我也借用陆游的诗句以尘埃作结吧————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