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和下半年思路2021年以来,我局注重问题导向、协同创新、制度完善,以加强民政系统行业党建工作为导向,以深化文化建设年、社区治理创优年、发展社会组织年、完善养老服务年、夯实基层基础年为载体,推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双强双发展”。一、上半年工作总结(一)聚焦政治引领,描绘文化建设深化年新蓝图一是系统谋划党建促民生工作布局。树立“红色领航、互联互融、项目驱动、共生发展”理念,梳理党建促民生架构体系,探索实践民政行业党建工作“一核四融双提升”模式和“1+8+N”“四引四双四提升模式。二是大力弘扬民政核心价值观。做实“民智汇·;思想碰撞营”,建立“双随机、双点评”机制。开展“民政人的时代格局观和价值观”主题研讨,提炼弘扬江干民政核心价值观。三是聚力加强民政队伍建设。注重党建引领,建立互学共促机制,邀请十九大党代表宣讲党课。组织机关及社会组织党员干部赴区住建局、城管局参观学习党建工作。依托区社会组织党校阵地,举办社会组织党员轮训班2期。组织区社会组织“争做红细胞、为爱加益度”聚善节大型路演活动。以深入开展“百千万”调研走访为契机,着力于加速资源整合共享、重点项目进程、民生实事解决,创设“四个一”活动载体,抓实做细走访活动开展常态化、问题研判处置一体化、社区“领头雁”能力提升系统化。(二)聚焦创新驱动,探索社区治理创优年新路径一是坚持不懈抓好社区“两化”建设。以列入我区2021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为契机,坚持从阵地保障、居民自治、社区管理、服务完善等方面着手,重点突出项目亮点、源头审查、精准施策,已有31个社区配套用房面积达标,其中19个社区的配套用房已投入使用。新增、新建社区服务用房2.2万平方米;已建成社区服务综合体4个。二是坚持不懈抓好“一流社区”建设。区级层面抓指导,制订完成《江干区共生型“一流社区”指标体系》。街道层面抓统筹,闸弄口、九堡、笕桥街道操作方案落地正有序推进中。社区层面抓实施,丁兰街道长虹社区、九堡街道魅力城社区已初步形成“一流社区”模板。全面推进“联合社区”创新试点工作,采荷街道观音塘协同治理片区已投入使用,探索丁兰街道长睦联合社区建设模式。三是坚持不懈抓好社工队伍建设。面向全区社区干部建立首个区级系统培训平台暨钱塘社工学院,围绕“社会治理的治理理念、方法、体系、载体”主题,实行“一年两训、两周一次、一月一轮”周期,采取“四研四训”模式,系统提升社区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完成方案制定,开展集体培训两期,210余人次参训。开展考察研习1次,组织社区书记20余人赴江苏学习社区建设经验。区、街道层面分别举办社工节系列活动共24场。(三)聚焦整体提升,焕发社会组织发展年新面貌一是品牌建设更加有力。制定江干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规范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助力打造“枫桥经验”中心城区江干样板。重点打造枢纽型、支持型社会组织品牌,目前全区覆盖率达25%。4家社会组织申报品牌社会组织。目前申报3A及以上等级的社会组织共9家,4家社会组织申报品牌社会组织。二是公益创投更加规范。正式出台《公益创投项目管理办法》,征集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申报的项目168个,最终入选49个,资金总额324万元。主要服务领域涵盖福利慈善、社区融合、社区治理、公益服务等方面。三是培训管理更加科学。依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制定社会组织年度培训计划,涉及品牌建设、思维能力提升等各方面。目前已开展小组培训1场。(四)聚焦量质并举,激发养老服务提升年新活力一是养老综合体建设富有成效。紧扣时间节点,朗颐云峰大厦养老项目已完成样板房建设。彭埠、笕桥和九堡三个街道的养老设施建设工作有序推进中。朗颐养老公寓已完成硬件建设及设备安装,等待消防验收。笕东嘉苑照料中心完成软硬件建设,预计七月中旬正式运营;红苹果社区进入重新装修阶段;蓝桥社区已完成招投标,准备进场施工。全区照料中心社会化运营率达40%。二是养老机构服务水平显著增强。区滨江老人公寓公建民营项目已形成整体资产价值评估报告和资产评估说明。按照我区“一把手操盘”项目时间节点,后续我局及相关职能部门将按照民营养老服务机构各项标准进行监督和管理。同时,全区养老机构“阳光厨房”建设实现全覆盖。三是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日益完善。构筑“人才集聚+资源融合”模式,举办首届区“养老护理员节”,评选“居家服务之星”“机构服务之星”“睦邻互助之星”共60名;联合绿康医养集团演示启动“时间银行”公益平台,提升为老服务需求精准度;举办护理员节主题论坛,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养老机构负责人交流研讨。同时,全省首创区老年大学智慧报名系统。建成全市首个社区级老年大学————四季青街道运新社区老年大学。(五)聚焦规范有序,实现基层基础夯实年新发展一是推动涉军稳控机制常态化。重点突出“三到位”(安置政策落实、困难帮扶解决、重点人员稳控到位),落实定期研判、一对一结对联系等制度,采取集体座谈会、个别谈心、上门约访、“老兵帮老兵”等方式,持续做好安全稳控和帮扶解难工作。发挥笕桥街道横塘社区双拥点示范和“红星之家”品牌引导效应,开通“军人家庭求助热线”“军人家属法律援助热线”,实现“互联网+”优抚服务社会化线上线下联动。针对我区12名涉军重点人员,开展区领导带队“走访、约谈、帮扶、化解”四联动活动,目前12名重点人员基本稳定。二是推动帮扶救助机制精准化。健全突发性、临时性、紧迫性困难和支出型困难家庭“坡度式”救助机制,将“百千万”、党员结对、周三访谈夜等载体与慈善救助、春风行动有效衔接,为困难群体提供“助餐、助洁、助医、助困、助急、助乐”等服务,上半年共发放各类救助资金3341.52万元。三是推动地名建设规范化。结合我区2021年度改革十大攻坚项目责任清单要求,有序实施行政区划调整目前已完成街道管理区域局部调整7处。同时,有序推进杭州市创建全国殡葬改革试点(我区承担节地生态安葬和文明治丧两项工作),在龙居寺试点生态安葬,定期开展公墓规范管理督查。二、下半年重点工作思路下半年,我局将重点以党建促民生为核心,以争先创优提升基层治理改革成效、示范引领提升民生实事工程动能、平稳规范提升“稳定是第一责任”理念(“一核三提升”),助力我区民政和老龄工作早日实现“全国领先、全省示范”目标,在全市民政系统工作综合考评中继续保持前列。(一)以党建促民生为核心,全面引领业务工作水平发展突出强党建之基与筑民生之本“双轮驱动”,健全一个体系(“1443”新时期江干民政工作思路体系),搭建两大平台(区创益中心作为展示、交流学习、活动平台,区社会组织党校作为社会组织人才培养基地、党建示范基地),深化三项工程(“一核四融”党建促民生工程;民智汇·;思想碰撞营,包含队伍建设成长系列和业务破题系列;“双随机”推动党建和业务工作双提升工程),开展四类活动(主题实践类、特色活动类、成长学堂类、“争做最美”评选类),锤炼一支专业化江干民政干部队伍,打造一批党建促民生服务品牌。(二)以争先创优为引擎,提升基层治理改革成效一是实现“一流社区”建设新跨越。完善区级顶层设计,制定下发《江干区共生型“一流社区”指标体系》。拟于9月底前分批完成4个社区“一流社区”打造工作,带动16个社区工作明显提升,形成协同互动型、居民自治型、公共服务型、品牌带动型等四大类标准化模板。做好联合社区建设的宣传推广,为顺利通过省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终期评估营造良好氛围。二是完善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新模式。以深化公益创投机制为抓手,探索建立“社会组织+项目”机制,打造5A级社会组织3家以上。完成枢纽型支持型社会组织在社区覆盖率达到70%以上。组织大型社会组织聚善节活动,多渠道深入拓展社会组织有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途径。三是开拓“精准帮扶”格局新内涵。一方面,修订出台《江干区临时救助实施细则》,将重病、外籍居民、外来务工人员等纳入“救急难”应急救助范围,实现困难家庭政策受益事前、事中、事后全覆盖。另一方面,探索社会参与机制。通过招标方式联动社会组织参与家境调查,确保新申请和到期复核的社会救助家庭入户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30%以上。(三)以示范引领为动力,提升民生实事工程动能一是“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跑出“加速度”。全面完成“简化办”“网上办”“就近办”“移动办”。力争年底前实现公民个人办事材料再精简10%;在数据共享和系统打通实现的基础上,80%以上的公民个人办事事项凭身份证“一证通办”;实现公民个人办事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80%以上;实现全区60%以上公民个人办事事项可在住地附近的街道和有条件的社区(村)、派出所和银行网点办理。二是“原居安养”体系构建持续擦亮“新名片”。以嵌入式机构、养老服务综合体、特色街区等建设项目为载体,新建“一街道一街区”为老服务综合体6家,“一社区一小屋”实现功能全覆盖。拟于9月底前在彭埠区块建成高端护理型养老机构1家(床位数356张),在城东新城建成康复护理院1家(床位数181张)。三是社区“两化”建设持续唱响“协作曲”。强化三个支持(政策、属地、部门支持),确保9月底前新增、新建社区服务配套用房2.1万平方米,建成社区服务综合体5个。启动“两化”项目实地检查与政策兑现,确定2021年计划清单,力争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在辖区社区服务综合体有序打造基础上,将重点关注其与钱江新城和城东新城区域内13个邻里中心的无缝对接、资源共享等合作事宜。(四)以平稳规范为导向,提升“稳定是第一责任”理念一是织密涉军维稳“防护网络”。坚持“尊重历史、分类处置、因地制宜、上下联动”工作思路,以健全退役士兵服务机构建设为抓手,做到一手抓政策落实、源头化解,一手抓教育引导、依法处置,确保实现“五不”工作目标。二是筑牢双拥示范“先锋阵地”。完善系统设计和平台重整,发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政治优势,会同省武警总队、凯旋街道在双菱路打造双拥文化一条街。三是做强防灾减灾“应急保障”。出台《江干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结合国际、国家防灾减灾日等重要节点,联动社会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指导4家社区分别创建国家级、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以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为有利契机,开展殡葬体系建设研究。与此同时,持续提升婚姻登记、流浪乞讨、地名文化等专项社会事务有序规范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