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生产和大市场的困境: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经验分析和理论解释寇宗来陆铭陈钊*第一稿,2004年3月摘要: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农民作为价格接受者,其生产激励和所承受的风险都和市场价格密切相关。改革之初,我国的粮食供不应求,农产品价格上升带来的激励效应使得粮食生产持续增加;但随着粮食产量接近均衡,粮食价格开始大幅度上下波动,这在微观上使农民陷入了“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决策困境,而在宏观上则引发了粮食安全隐患。本文认为,提供一个确定的粮食远期交易价格是维护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关键词:粮食安全价格波动激励风险一、引言近年来,中国的粮食生产出现了一些波动,同时,随着农产品市场的放开,中国的国内农产品市场也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开始引起了理论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在既有的对粮食安全的讨论中,人们往往将“粮食安全”问题与中国的经济开放联系起来,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来自于“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农民作为价格接受者,其生产激励和所承受的风险都和市场价格密切相关。改革之初,我国的粮食供不应求,农产品价格上升带来的激励效应使得粮食生产持续增加;但随着粮食产量接近均衡,粮食价格开始大幅度上下波动,这在微观上使农民陷入了“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决策困境,而在宏观上则引发了粮食安全隐患。本文认为,提供一个确定的粮食远期交易价格是维护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本文的结构如下:在接下来的第二部分我们结合中国农业生产的历史,描述与中国农产品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和农户生产行为有关的一些事实,并从实证上分析价格波动对中国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影响。第三部分是我们的一个理论分析,我们研究了价格的波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机制。最后是一个简短的结论和政策建议。二、中国农业生产的历史变迁:一些事实与逻辑近年来,中国的农业生产发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的特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粮食生产的历史不难发现,在经过了大约20年的持续增长以后,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在1998年前后经历了较为明显的下降。将粮食总产量的变化趋势与粮食单产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后,我们发现,粮食总产量的变化与粮食单产的变化趋势高度吻合(参见图1)。然而,粮食单产的下降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从图2中可以看出,作为粮食主要组成部分的谷物的单产在1998年前后出现了下降,花生的单产也在1998年之后停止了增长,而棉花的单产在1998年后的增长幅度也似乎有所下降。*寇宗来,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上海,200433;电话:021-65643054;E-mail:kouzonglai@sina.com。陆铭,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上海,200433;电话和传真:021-65642064;E-mail:minglu73@263.net。陈钊,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上海,200433;电话:021-65643054;E-mail:zhaochen@fudan.edu.cn。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S)为建立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库提供了资助,特表示感谢。2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年份万吨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5000公斤/公顷粮食产量粮食单产图1:中国粮食总产量与单产变化趋势(1978-2002)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粮食单产为作者根据粮食产量和粮食播种面积计算而得。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年份单产(公斤/公顷)棉花谷物花生粮食图2:中国主要农作物单产变化趋势(1989-2002)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粮食单产为作者根据粮食产量和粮食播种面积计算而得。农业生产的产量下滑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如果回顾一下农业生产中的两个主要的投入品指标──化肥施用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这两项指标保持了增长趋势,但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增长趋势同样在1998年前后有所减缓(参见图3)。那么,农业产量和投入品的变化趋势反映出了什么现象?我们的回答是,从联产承包责任制至今,经过20余年的发展之后,中国农业生产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所面临的环境都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3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年份万千瓦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5000万吨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图3:化肥施用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变化趋势(1978-2002)数据来源:1989年之前的数据取自《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1990年之后的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之前,人民公社制度下普遍存在的消极生产导致农产品严重的供不应求。以粮票、油票为代表的农产品配给制度是该时期最显著的特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功地解决了农民在生产中的激励问题,这导致了1980年代粮食单产的大幅度提高。而供不应求的局面和持续上涨的农产品价格则构成了19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农业(粮食)生产继续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随着承包制的全面推开,到1980年代中期以后,粮食单产的增长幅度开始有所减缓(参见图1)。毫无疑问,部分原因是制度改革的能量已经逐渐释放。但或许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粮食产量的持续增加,进入19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农产品供给相对不足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同时,随着农产品市场的开放,粮食进口也成为促使粮食市场迅速趋向均衡的原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已经在2001年从大豆的出口国转变成了进口国。表1:粮食进出口(1993-2002)出口进口数量金额价格数量金额价格10000吨10000美元美元/吨10000吨10000美元美元/吨19931535190085123.83752106170141.1819941346227142168.75920131641143.09199521463530296.872081373157179.32199619868460345.761223295350241.50谷物及谷物粉大豆谷物及谷物粉大豆谷物及谷物粉大豆谷物及谷物粉大豆谷物及谷物粉大豆谷物及谷物粉大豆1997834191318077325158.04385.5341791614219.701998889171576186339177.30372.8838871602184.541999738201186156169160.72308.4533952414154.6120001378211694176414122.94305.4331559375188.492001876109812125.36344139463426280952184.38201.5420021482171745115.89285113249350248498173.16219.52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2003各年。价格为作者计算所得。4如果我们对粮食供求状况的变化所做出的判断是正确的,那么,随着粮食价格决定机制的逐步市场化,我们一定会看到农产品价格在1990年代以来更多地受到国际国内市场因素的影响。图3绘制了5种农产品的价格指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个1980年代,农产品的价格和相对价格都基本上处于上涨趋势,而且涨幅的波动较小。进入1990年代以后,1990和1991两年间除经济作物的收购价格指数以外,其中4个指数都显示出农产品的价格有所下降,而1993-1995年期间,农产品的价格有大幅度的上涨,而1997年以后,农产品的价格出现了下跌趋势。另一个不难发现的趋势是,1990年代以来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的波动幅度远远超过了1980年代。8090100110120130140150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年份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工农业商品综合价格指数粮食收购价格指数粮食相对价格指数经济作物收购价格指数图3:中国农产品价格变化趋势(1978-2000)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注:工农业商品综合价格指数为农产品收购价格与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的比值,粮食相对价格指数是粮食收购价格指数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之比。价格发生变化反映了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那么农民的生产行为是不是会如经济理论所预测的那样进行调整呢?为了检验农业生产与价格的关系,我们利用中国建国以来的省级面板数据①检验了粮食产量与各种投入品和粮食价格之间的关系,其中,被解释变量是粮食产量,解释变量包括了度量劳动力投入的农业人口数量(agrpop)、度量土地投入的粮食播种面积(grnarea)、度量其他资本品投入的农业机械总动力(machine)以及度量价格因素的滞后一期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agprice)。结果发现,除了农业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本品显著地影响农业生产以外,滞后一期的农产品收购价格也在10%的水平上显著地影响着农业生产。我们也尝试过将化肥作为投入品指标放入回归方程,但计量的结果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后,化肥并不显著地影响粮食生产。上述分析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农民的粮食生产行为是显著地受到粮食价格波动影响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可以换一个视角来理解“粮食安全”问题。当中国的农产品和粮食市场已经趋于供求均衡的时候,农产品的价格将有所波动。而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又使得中国的农业生产进一步地受到国际粮食市场的影响,这势必进一步加剧中国国内粮食价格的波动。而粮食的价格①这个数据库是由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出资建立的,其中,1949至1998年的数据取自《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1999至2001年的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1和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在我们的计量分析中,由于数据缺失,我们放弃了西藏、海南、贵州、重庆四个省级单位的数据。5波动又将进一步地影响下一年农民的生产行为,从而造成“蛛网模型”所预测的农业生产的周期性波动,由于中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和贸易大国,中国的粮食生产又必然影响到国际粮食价格,而这又将进一步影响到中国国内的粮食生产,从而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其次,通常基于时序数据分析提供的观察往往认为中国的农业生产显著地受化肥施用量的影响,但我们基于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并不支持这一猜想,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近年来化施用量持续地增长,但粮食生产的总量和单产增长都有较明显的下降。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农业机械总动力仍然对中国的粮食生产有显著的影响,这证明,中国的粮食生产从总体上来说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不宜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增加生产。表2:粮食生产的决定的估计结果被解释变量:粮食产量注:(1)括号中的数值为标准差;(2)***,**,*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让我们基于上面的分析来讨论一下中国的土地制度。不可否认的是,在整个19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给农业生产注入了非常大的活力。1980年代中期以后,在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市场条件下,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升仍然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激励效应得以延续。但是,进入1990年代以后,随着农产品市场逐步走向供求均衡以及中国农产品市场向国际市场的开放,农产品和粮食的价格波动幅度变大了,这就给农产品和粮食的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弊端逐步得以显现──在小规模分割的农业生产模式下,农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