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思考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思考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从小养成怎样的习惯,成人后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下面是工作范文网网友整理上传的范文,仅供参考。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思考一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一个人自幼就应该通过教育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我们的学习、生活、做人、处世,它以一种无形的方式干预着我们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我们的人生。然而,一个人的好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后天成长中慢慢养成的。如何才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从细节入手,潜移默化地融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改变固有环境,培养良好习惯一个孩子性格与思想情感的形成往往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农村小学,孩子所处环境的特殊性致使孩子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受到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大环境的特殊性。农村地区相对来讲,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居住分散,人与人之间交流较少,是一个不利于孩子好动和发展好奇心的环境,容易致使孩子性格孤僻;2.家庭环境的特殊性。由于当前农村家庭青壮年父母外出务工,孩子大多留守与老人生活,成为留守儿童,孩子缺少与父母的情感交流,缺少文化知识的教育,致使影响孩子性格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孩子的思想情感处于一个自我形成与发展的状态,无法得到很好的引导。因此,教师要营造环境,制造氛围,尽可能地弥补孩子在这种大环境下的教育缺失,给予孩子更多情感上的帮助、心灵上的慰藉。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追求上进,希望获得别人特别是老师的认可与赞扬的孩子,他们不想犯错更不想与老师作对,他们之所以犯错是因为他们已有的固化习惯所致。因此,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减少一些情绪化的语言和手段,多一些理智的思考。这样既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又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当教师在面对学生坏习惯时,首先表现出的不能是愤怒与暴力,而应用理解、用爱心让其改掉,这样问题也就简单化,处理起来也就更顺畅了。因此,用平和的心态,正确的面对学生的不良习惯是关键。二、建设良好班级,营造学习环境“昔孟母,择邻处”,说明早在古代我们的祖辈就十分注重学习环境对行为习惯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班集体的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与优良班风的形成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一个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就会组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一个班级具有了良好的班风,其中个别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用自然就会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一个班风气不正,习惯好的学生也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向坏的方面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注重班集体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有效的方法。教师在建设班风班貌时,一定要用心思、花功夫,打好基础,为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条件。三、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良好的习惯将影响人的一生,生活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有时也可能成为别人判断一个人品质优劣的标准。教师要把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为教育的着力点来抓。大量事实证明,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是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一种自然的反应。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说话不注意,出口成“脏”;行为习惯不好,到处乱扔;和同学说话方式不注意,发生纠纷,甚至大打出手等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积极开展各类有益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活动。如:开展“寻找活雷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向身边的好榜样学习的习惯;坚持做“今天我真棒”小结活动,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做好事,帮助他人的好习惯;每周要求学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返校后同学间相互交流,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劳动,在劳动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四、以身作则,用榜样力量培养习惯有人说:“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的行为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一个具有良好习惯的教师才能带出一批有良好习惯的学生,想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就要做什么样的老师。比如,培养学生喜欢阅读,首先教师应发挥示范作用,要用师者的行为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学生经常看到教师专心致志、兴趣盎然地读书,自然会被教师的行为所感染。在课堂里,我们可以把书中精彩的片断声情并茂地读给学生,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久而久之,教室里会弥漫着浓浓的读书氛围。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可以给学生安排合理的读书时间,并在教室里设图书角、阅读天地等,为孩子们课内外阅读提供方便,图书角的书可以发动学生捐赠,定期进行更换。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良好的习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形成了。总之,学生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要从小培养,从点滴处培养。教师不应追求分数、工作繁忙而忽略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放下分数的压力,更多地去关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人才,让每一个孩子在校园里昂首阔步。为他们展开梨花盛开的前路,采摘硕果的未来还会遥远吗?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思考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道德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永定县实验小学秉着“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让每一位学生都健康快乐成长”的办学宗旨,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谋求学校可持续发展,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着力倡导“求实创新”的校风,基本构建了“习惯入手,以人为本,探究创新,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育人构架。坚持德育为首,以学生基础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为突破口,以创建文明学校为载体,严管理、促发展、创特色,把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培养成时代新人。一、养好习惯,终身受益良好习惯对于人的发展究竟有何意义?著名的“木桶理论”认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对于人的发展同样如此,人的失败往往由于自己的某种缺陷所致,这一缺陷往往就是习惯。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遨游了108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他在20多名宇航员中,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偶然事件。原来,在确定人选前一个星期,主设计师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船前,只有加加林一个人脱下鞋子,只穿袜子进入座舱。就是这个细节赢得了主设计师的认可,这个青年如此懂得规矩,又如此珍爱他为之倾注心血的飞船,于是决定让加加林执行人类首次太空飞行的神圣使命。这是一个深有启示意义的例子,大量事实证明,习惯常常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也可能导致事业的成败。教育的责任就在于为我们的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培养习惯,夯实人格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我们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养习惯靠的是教育。多年来,永定县实验小学着力培养着学生极具时代特性的几种习惯:1.说了就要做的习惯。诚实守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全部道德的基础。在生活学习中表现为:作业及时完成、信守自己的诺言、今天的事今天做。2.学会倾听的习惯。尊重他人是最重要的文明习惯之一,也是吸纳一切智慧的必要态度。因此,从小学会用心倾听各种声音,而不去粗鲁地打断别人或随意插嘴,是现代儿童应有的良好素养。在学习中表现为注意听老师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听从大人善意的教导。3.按规则行动的习惯。按规则办事是人们学会共处的基本准则。如果每个人只从自身利益出发,不遵守公共规则,不考虑他人的意愿,这世界必定永无宁日,也必定危及每个人的利益。在生活学习中表现为: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班级的有公约和纪律。4.牢记自己责任的习惯。是否具有责任心,是衡量一个人是不是现代人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儿童社会化水平的关键指标之一。一代代人的责任心状况,将对人类的生存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讲诚信、守承诺。5.节约、不浪费的习惯。节约从每一分钱、每一滴水开始,它的实质是节约资源,并从中体验人类的高尚情感与博大智慧。主要表现为:树立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理念,时时注意节约、不浪费。6.锻炼身体的习惯。健康第一是人生永恒的追求,也是人生幸福的基本保障。这一习惯主要表现为: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把身体锻炼好。7.学会感恩,感谢别人帮助的习惯。对于来自他人的帮助都应心存感激,对于一切妨碍他人的行为都应心存愧疚,使自己处于健康、积极、主动的生活状态。主要表现为:懂得我们已得到太多的关爱,别人关心你必须心存感激,学会感恩。8.做事有计划的习惯。做大事要从做小事开始。做事有计划是良好逻辑素养的表现,主要表现为:凡事考虑周全、心中有数,不乱方寸。9.卫生过好每一天的习惯。如何过好每一天是儿童平凡生活中的大事。而从清洁做起,是培养孩子神圣感的良好措施。主要表现是:只求干净,不求奢华,讲究卫生。上述几个良好习惯是新时期富有最新意义、最具人性化并能让孩子们最拿得起、学得会的习惯要求。我们的学生如果能具备这些良好的习惯,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时代小公民。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的人格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社会的发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我们作为教育者应比其他社会成员对学生习惯养成的问题有更清醒的认识。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途径很多,我们的实践只是“海中一滴”。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学校的德育工作,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使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条“铁律”。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思考三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如今人们更加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小学教师在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实际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审美能力、身体素质等各方面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目标。本文分析了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问题,研究了实践方法和措施,希望可以给小学教师提供参考和帮助。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缺乏一定的辨识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小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每个学生都有其自己的特性和特点,小学教师要详细分析学生的习惯问题,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1、小学生行为习惯中的问题1.1惰性心理的问题小学生具有惰性心理,这是如今很多学生存在的问题,现在的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过分溺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导致学生具有很强的惰性心理。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都习惯别人帮助,懒于自己动手,这样的心理使学生不能很好的锻炼身体、不勤于思考,对学生的成长和教育有很大影响[1]。1.2对待困难挫折的问题现在的小学生习惯了舒适的生活,有逃避困难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老师安排和布置的任务有难度时,学生会有畏惧心理,比如“太难了”,“完成不了”或者是“失败了怎么办?”“老师会批评我吗?”“同学们会笑话我吗?”等等想法,也会用这些语言应对老师,拖延工作完成的时间。学生没有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不能正确面对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反对,这样会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1.3约束力问题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自制力,没有很好的约束力,对自己行为约束力差,经常会有不遵守上课纪律、顶撞老师、打架、不团结同学等现象发生。这也和老师过分重视课本知识教育,忽視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有关。2、小学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措施和策略2.1引导学生规划学习和生活,改变懒惰行为小学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生活和学xxx行良好的规划和计划,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现在的学生具有惰性心理,不积极参加学习和生活活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生活和学习计划,比如“起床时间、吃饭时间、上学时间”“早上做什么?中午做什么?晚上做什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计划张贴到卧室和课桌上,学生可以随时提醒和监督自己的行为,坚持不懈,逐步改变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