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德育课程运行机制探索疫情下德育课程运行机制探索调查反馈显示,95%的家长都能理解学校的“良苦用心”,并支持学校当我们还在纠结教育情怀重要,还是教育方式重要时,一场猝不及防的疫情让全体师生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考”。在这场教育生态重构的激流中,居家“停课不停学”隆重登场,转眼间网络平台成了“新型讲台”,任课教师转身为“网红主播”,父母则成为了“旁听生”,而孩子们依然是“神兽”,光明正大地捧起了手机和平板。面对当下生活这本真实的教科书,德育工作者只有将自己置身于更深度的发现、更宁静的注视中,积极挖掘疫情中所展现的鲜活素材,使之成为宝贵的德育资源,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让这场灾难成为学生成长的“人生大课”。一、居家学习,共建家校德育课程场域场域概念由皮埃尔•布迪厄、库尔特•考夫卡等人提出,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1]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了每个家庭难得的重拾亲子时光,将庸常的日子打碎、重塑、点亮发光的机会。但是,长时间的“居家”使孩子的一些“坏毛病”凸显出来,懒散、沉迷手机、暴吃暴饮、迟睡晚起等情况层出不穷,随着停课不停学政策的推进,不少家长、学生出现了焦虑、不适应的状况。为此,学校通过微信将开设空中德育课程及线下德育实践的意图最大程度地传递至每一位家长,谋求家长的认同与参与,共同创设一个愉悦、和谐、融洽的情感氛围,逐步实现家校旋律同频共振。为有效开展德育课程,我们对家长进行了居家学习状态线上调查:如受疫情影响,您目前的工作状态是办公还是休假?孩子在家有相对安静和独立的学习空间吗?家中有支持线上课程的硬件设施设备吗?调查反馈显示,95%的家长都能理解学校的“良苦用心”,并支持学校德育课程的开设;有32%的家长担心孩上学习的自我管理与控制力不够强,尤其是家长担心孩子的视力会受影响;在学生问卷反馈中,我们发现学生对空中授课这种形式很是喜欢,充裕的学习资源、宽松的学习伙伴、弹性的教学组织都让他们很期待;对于授课内容,他们比较喜欢科技实践类、运动健康及影视类课程,其次是与疫情防控有关的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等课程;另有79%同学喜欢与家人共同参加家庭学习活动。我们对调查中发现的“特殊家庭”,通过视频方式进行了“远程家访”,逐步引导家长深入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来,并建立学校与班级间、老师与学生间、家长与老师间线上沟通模式。二、直面疫情,丰富多元德育课程体系2月4日,教育部明确要求学校在这样一个暂停的时间段,不能在课本教材和题目成绩上去抢跑,而要善用这个时机,让孩子们上一堂“人生大课”,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应对挑战的素养。直面全民战“疫”这本生活教材,我们需要厘清校本空中授课对教师团队和学生成长的目标和意义,做好顶层设计和清晰规划,创建学校德育新体系,让关系学生成长的重要元素优先排进被文化课挤得满满的课表。疫情当前,学校多次组织线上研讨,对线上授课+线下实践操作方式、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德育课程主题、学生实践过程与评价、课程开设时间及教师安排等运行机制进行了充分讨论。最终,确定本次德育课程主题包含:健康生活、学习品质、家国意识、社会公德、科学探索、情绪管控等6方面,每个年级结合6个主题各自设计切入的话题与相应课程,从而架构起学校居家德育课程体系。考虑到家长时间的不固定,学校采用点播及回放方式授课。每周公众号提前预告课程,同时会说明每门课程的课前准备、课中注意事项及课后的实践项目,同时,建议家长尽量陪伴学习。“直面疫情,做自律的少年”鼓励学生做好假期规划,在疫情这样的“人生大课”中充实自己,担当起一名少先队员的责任;“居家劳动,我能行”从制定劳动计划到建立劳动日志,既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又增强了孝亲敬老、服务家庭的意识;“病毒来了,我不怕”带领学生一起揭开病毒的神秘面纱,及时了解疫情防控相关知识和应对措施,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做好个人防护,增强自我防护意识;“疫情直播站”引领学生自主收集疫情信息、分析疫情产生的原因,并通过书写疫情防控倡议书、疫情新闻剪贴报等方式,使德育生长点落到实处;“童心绘语——防疫心情”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变化,保持稳定正能量的情绪。“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告诉学生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活着就有价值。“我与家人亲密接触”则指导孩子学会与家人沟通的正确方式,让居家成为亲子交流的好时机。每门课程推送当日,孩子们会早早守在电脑前,虽然网络偶尔会“捣乱”,但班级群里跳动的信息,应用平台中的热烈交流,不仅改变了学生无所事事的“思想漫游”,而且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懂得了生命的价值意义,更让学生对回归校园有了最大的期待。三、活用“引擎”,构建全方位德育课程评价居家多日,面对与原有学校系统规范迥异的学习新场景,习惯是一切事情发生的根本原因,自律是良好品质形成的最好入场券,而关注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的评价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实现个体价值。为此,学校同步发起了“做一件有价值的事,给人生一个标杆”——“引擎”挑战活动。学生与家长共同确定挑战项目,如挑战“自理达人”“打败拖拉”“运动小健将”“阅读能手”等项目,并为项目设定可以达成的挑战标准,学生每天将挑战项目落实情况以图文方式上传“V校”应用平台。上传内容即过程性评价资料,教师及时查阅并对学生的思想发展轨迹和行为表现状况进行评价,学生凭评价等级兑换线上各类积分币。学生汇总一定量的积分币可到“德育商场”换取礼物,有学习用品(开学后线下领取)等实物,也有精神鼓励,如换取全校展示机会,参加校各类明星评选、免费参加特色课程体验等。如此,凸显学生成长过程,用行动激发每个孩子的价值担当与守护力量。疫情下居家德育评价因有家长的陪伴与参与而显得更多元化,学校将德育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与家长。通过“V校”平台,家长可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也可做自评和同伴互评。例如,在“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挑战行动中,同学们人虽稚嫩,心却炽热,有的挑战自我情绪管理保持微笑;有的挑战健康生活拒绝零食,有的挑战自我管理保持整洁,也有的挑战自我耐心拥有好心态等。通过“V校”平台分享,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挑战行动目标。在整个互评过程中,教师通过钉钉后台数据分析关注学生课程学习状态,通过公众号推出“亮疫招”栏目,陆续展示每一主题的学生特色成果。这样,使得学习过程由无形的远程灌输转为有形的勤奋努力。四、组织转型,提升德育教师专业素养直面疫情的德育课程运行,使“停课不停学”成为2021年的新注脚,学校就这样走进了“云端”。倘或没有系统化、结构化的思考,不能有效地聚合理念、技术、师资实现组织转型,网课只能成为一片盲目飘动的“浮云”。“线上教学”既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也要遵循教学规律,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要凸显“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原则。学校采取“平行移动”的组织转型,即由班主任做线上不同主题德育课程教学,线下实践引领与线上评价由本班班主任跟进,每堂授课时间为20分钟(一周2次),努力做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保证授课质量与过程评价一致,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不打折扣,线上工作量与线下绩效统一。为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学校将“技术培训”和“质量研磨”同步进行。我们第一时间对授课教师进行线上情况了解:你认为居家最需要的德育课程是什么?你是否已掌握相关的空中授课技能,如直播、录播、线上学生管理、使用钉钉、V校等应用APP进行德育评价?调查显示,教师对开设空中德育课程都有着比较到位的认识,认为教育要回归生活,当下就是最好的教科书。个别老师担忧学生学习状态无法把握、录播技术跟不上。为此,学校通过钉钉直播、微课视频开展了基于“云端”的教学能力和技术素养研训,帮助教师熟练运用公众号、APP等应用工具,快速在之江汇等平台进行海量知识的梳理、分析、选取。在此过程中,学校持续审视授课教师个体的行为和团队表现,不断追问是否有更多更好的途径去提升德育教师专业素养。教育发展无止境,师生成长无边界。全民战“疫”时代,我们要有一份“闲心”,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合理分析数据,在数据管理中找寻“空中授课”的合适打开路径;我们要培养一份“闲情”,从线上授课、线下实践中摸索学生成长的最好方式;我们更要有一份“闲趣”,经常“家校唠嗑”,集聚智慧,共创适合学生发展的最好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