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dmnve高中地理新教材图表解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吾生虽晚,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情也成空,且作“挥手袖底风”罢。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吾独坐陋室,听一曲《尘缘》,合成诗韵一首,觉放诸古今,亦独有风韵也。乃书于纸上。毕而卧。凄然入梦。乙酉年七月初七。-----啸之记。图4.1地壳中主要元素的质量分数这是一幅扇状统计图,其功能主要是反映某些地理事物局部与全部的比例关系。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有90多种,本图并没有全部反映出来,而是抓住占地壳物质绝对多数的8种主要化学元素给以突出显示,其余的化学元素一概以“其它”代替。组成地壳的8种主要化学元素,即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其含量约占地壳总量的97.13%,其余几十种元素的含量还不到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约占地壳总含量的一半,其次是硅,占地壳总含量的1/4强。读此图时,应重点引导学生在了解扇状统计图功能的基础上掌握组成地壳8种主要化学元素的名称及其百分比含量的大小顺序,明确这些化学元素在地壳组成物质中的主要地位。为了进一步加深印象,也可让学生用方程式和线段式示意图来表示地壳主要化学元素的百分比含量。图4.5沉积岩生成示意本图是用一组四幅垂直剖面图来反映沉积岩的形成原因及其演变过程的。形成沉积岩的物质基础是沉积物,沉积物的来源主要是通过地表的岩石与大气、水和生物界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具体来说,是岩石经过风化,风化产物被剥蚀和搬运,在不同环境中沉积而成的。从性质来说,其中一类是由粗细不等的砾石、砂和泥土等机械沉积而成的碎屑沉积物;另一类是由离子溶液(如钾、钠、钙、镁离子)或胶体溶液(如二氧化硅、氧化铁、氧化铝)沉淀而成的化学沉积物;还有由生物遗体和分泌物形成的有机沉积物。沉积物比较松散,并富含水分和气体,还需要经过压紧、胶结、再结晶等作用才能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在地壳中的体积仅占5%,但面积却占地壳表面的75%左右。由于沉积岩的生成是一层一层地沉积下来的,所以常能明显地看出层次,叫做层理构造。它反映了沉积岩的成层分布特征。有些沉积岩中常能找到已经变成石头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即化石。这些化石代表了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类型。这样,人们就可以根据不同岩层以及包含其中的古生物化石来推测古地理环境。沉积岩的种类很多,有的是由砾石和砂子胶结起来形成的,如砾岩、砂岩等;有的是由颗粒非常细小的粘土压紧固结而成的,如页岩。沉积岩的用途也很广,许多沉积岩可用作建筑材料,如石灰岩是烧石灰、制水泥和化学工业的原料。本图在阅读过程中应该按照如下的顺序来进行。首先向学生说明沉积岩是沉积物演变而成的,而沉积物一般是从较高的地方搬运到较低的地方堆积下来形成的,如由高山高原搬运到平原、低地,由陆地搬运到海洋等。然后根据各图中沉积层数的多少分析出这四幅图是按照时间顺序自上而下排列的。接着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岩层中包含了不同种类的化石,并说明这些化石可以作为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的标志。通过读图,至少应该让学生明确三个问题:一是沉积物与沉积岩的联系与区别;二是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和化石两个基本特征;三是沉积岩形成于当时地势低洼的地方。图4.7根据化石确定地层时代示意化石是指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骼等坚硬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至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体、遗物和印痕。也有少数是未经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不过,化石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在各地质年代的古生物中只有一小部分因条件适宜才被保存下来成为化石。古生物成为化石的条件有三个。第一是生物本身一般应具有硬壳、骨骼等不易遭受氧化或腐烂的硬体部分;第二是生物死后,其尸体必须尽快地被沉积物所掩埋,以免氧化、腐烂或遭受其它破坏;第三是掩埋后的生物遗体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充填、置换等石化作用。化石在地质学上的意义,一是可以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二是能够帮助推测古地理环境。化石所以能够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其理论依据是,生物总是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而且演化的过程又是不可逆的,即每一个生物种属在地球上只能出现一次,绝灭之后就不再重复出现。因此一定种类的生物总是埋藏在一定时代的地层里,而不同时代的地层里就一定含有不同种属的化石群。那么,我们掌握了化石出现的顺序和生物演化规律,就可以应用化石来划分和对比地层,确定地层的新老关系和相对地质年代。如恐龙化石所在的地层属中生代,哺乳类动物化石所在的地层属新生代等。从图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地点1、2、3中的不同岩层,不管是哪一层,不管处在哪一高度,含有相同化石的,我们就认为它们是在同一时代形成的。根据地点1中自下而上有四种不同化石代表的四个由早到晚的不同时代,可以清楚地看出,地点2缺失D地层,地点3缺失B地层。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该地层所代表的那个时代在当地可能发生过地壳的隆起,使当地的地势高于附近地区,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当地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沉积过程间断,代之为侵蚀和搬运作用,原有沉积物也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的气候发生了变化,如气候变干,径流减少,失去了搬运的动力,没有形成沉积物。图4.9地壳物质循环简略图示组成地壳深厚而坚硬的岩石不是静止固定不变的,就是说构成现今地壳的岩石,不是原始地壳形成后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而是在漫长的地球演化历史中,经过不断的吐故纳新,即破坏与建造过程不断演变而成的。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内部的岩浆通过上升冷却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以及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和未风化的岩浆岩,在地壳一定深度,经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在地壳深处发生重熔再生作用,被高温熔化,形成新的岩浆。实际上除图中反映的情况外,变质岩也可直接形成沉积岩,沉积岩还可形成新的沉积岩,沉积岩和岩浆岩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直接重熔再生为岩浆。总之,在地壳物质的复杂变化过程中,从岩浆到新岩浆的变化过程称为地壳物质的大循环;从岩石到新岩石的变化过程,称为地壳物质的小循环。还要说明一点,岩石要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内力作用促使地壳上升(隆起)和下降(拗陷),另一个是外力作用对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否则是难以进行的。图4.11六大板块示意阅读此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熟悉图中六大板块的名称和范围。全球岩石圈可以分成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这些板块的界线并不是大陆的边缘,而是海岭、岛弧构造和大断裂,所以除了太平洋板块完全是水域外,其余板块都包括海洋和大陆。②明确图中板块的界线类型。生长边界:以中央海岭为代表。海岭实际上是海底分裂产生新地壳的地带,它与陆地大山脉不同而是火山性山脉,是板块生长扩张的边界。如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为大西洋海岭,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之间为太平洋海岭,等等。消亡边界:以海沟和地缝合线为代表。当洋壳板块与大陆板块相遇,因前者的岩石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一般以45°的角度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叫做俯冲带或洋壳板块的消亡带。在俯冲带往往形成海沟,是海洋中最深也是最活动的地方。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接触地带挤压变形,构成褶皱山脉,使原来分离的两块大陆缝合起来,叫地缝合线。如我国西藏雅鲁藏布江河谷一带,被认为是典型的地缝合线,这里既有频繁的地震,又有继续上升的迹象。图4.13褶皱构造与地貌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褶皱构造,其初始构造形态与地貌形态一般是一致的。背斜上凸形成山岭,向斜下凹形成谷地,即所谓顺地形。在年轻的褶皱构造地区,这种顺地形占优势。而在形成时代较老的褶皱地区,常出现构造和地形不协调的现象,背斜变成山谷,向斜成为山岭,即所谓逆地形,也叫地形倒置。为什么会出现地形倒置的现象呢?原来在沉积岩层受侧向挤压形成褶皱构造的过程中,岩层发生弯曲变形,使得背斜轴部(顶部)产生局部张力,造成轴部岩层裂隙较为发育,岩石破碎,为外力侵蚀提供了有利条件。相反,在向斜轴部(槽部)产生局部挤压力,轴部岩层破坏相对轻微,岩性坚硬,抵抗风化侵蚀的能力较强。这样,在长期差异侵蚀的影响下,背斜遭受侵蚀速度较快,向斜遭受侵蚀的速度要缓慢得多,逐渐发育为一个侵蚀夷平面。由于地壳的不断隆起抬升,侵蚀作用的不断增强、差异性侵蚀继续发展,使背斜部位成为谷地,向斜部位转变成山岭。由此不难看出,地形倒置是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图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差异侵蚀的结果,有些岩层是不连续的,在背斜部位应用虚线表示原先的连续状况;二是岩层的年龄顺序,在垂直方向上仍是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在水平方向上则年龄差异较大,背斜部位中心老两侧新,向斜部位中心新两侧老;三是地表形态与构造形态是相反的,即背斜部位岩层是上拱的,地形是下凹的,向斜部位岩层是下弯的,地形则是上凸的。图4.17流水侵蚀山地流水侵蚀山地的形成与流水的差异侵蚀密切相关。造成流水差异侵蚀的原因主要取决于流量、流速以及岩性的不同。左图的流水侵蚀山地主要是流量、流速的地区差异造成的。据图可知,岩石受力形成了断层,其中相对上升的岩块因抬升而成为台地,台地与相对下降岩块之间形成一个平面的大断崖。台地上的水流由分水岭向断崖方向汇流,开始由于流量小,流速慢,侵蚀作用微弱;在汇流过程中,随着流量的加大,侵蚀作用也不断加强,地面明显下切;到断层崖附近,流量进一步加大,流速显著加快,侵蚀作用特别明显,使地面强烈下切,形成一系列与断层岩垂直的谷地和山岭,原有平直连续的大断崖被破坏,在各河谷之间残留下一系列断层三角面。这种山地的特点是岭谷相间,且与断层线呈垂直分布。右图的流水侵蚀山地主要是由于岩石软硬不同产生了差异侵蚀而形成的。较松软的岩石容易遭受侵蚀,形成谷地;较坚硬的岩石,不容易遭受侵蚀,残留下来,形成山岭。图中所表示的岩层,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发生倾斜,而且倾角很大,使每一层岩层都出露在地表。在这里,软岩层厚度较大,被侵蚀成宽广的谷地,硬岩层厚度较小,形成狭长而低矮的山岭。由于软硬岩层是相间分布的,所以在地形上也表现出岭谷相间的特点,不过因为谷地宽广,山岭低矮,不像左图那样崎岖。图4.18流水堆积地貌冲积扇和三角洲都与流水沉积作用有关,但它们的分布位置、地貌形态以及组成物质均有明显差异。教学中要采用比较法进行阅读与分析。冲积扇系指具有经常性水流的山地溪、河,流出谷口到山麓地带后,由于比降减小,失去约束,流速降低,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冲积扇的形态是一个以沟口为顶点的扇形倾斜面,向外逐渐过渡到山前冲积平面。冲积扇的表面往往被若干分支散流切割成放射状的沟网。冲积扇的组成物质受流水沉积规律的制约,堆积物的颗粒从冲积扇顶端到边缘由粗变细。三角洲系指河口地区的冲积平原。它是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积占优势的产物。河流到达海洋或湖盆的入口处,由于流速突然降低,水流扩散等原因,将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顶尖朝向陆地的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密集,且纵横交错,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面呈放射状水系。图4.21地下水示意本图是通过地质剖面图反映地下水分布情况的。在这个剖面图里,绿色部分表示孔隙度大、透水性能好的岩层,可以使地下水储存和运动;棕色部分表示孔隙度小,透水性能差的岩层,可以起到隔水作用,故称隔水层。据图可知,地下水有两种不同的埋藏类型,即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潜水和埋藏在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潜水和承压水除了埋藏条件不同外,还有一定的区别。潜水的补给主要是当地的大气降水和部分河湖水。承压水则是依靠大气降水与河湖水通过潜水补给的。潜水受重力影响,具有一个自由水面(即随潜水量的多少上下浮动),一般由高处向低处渗流。承压水受隔水顶板的限制,承受静水压力,有一个受隔水层顶板限制的承压水面和一个高于隔水层顶板的承压水位(即补给区和排泄区水位的连线)。承压水是由静水压力大的地方流向静水压力小的地方。潜水埋藏较浅,受气候特别是降水的影响较大,流量不稳定,容易受污染,水质较差;承压水埋藏较深,直接受气候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