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影卓别林优选观后感例文最新电影卓别林优选观后感例文在当下,喜剧之王的标签已被过度滥用。纵观影史喜剧演员不胜枚举,但敢称王的屈指可数。其原因就在喜剧并非借助浮夸神态、滑稽表演、小丑装潢,便能在电影殿堂占据一席之地的。要知道艺术门类里,喜剧本接近正剧、更接近悲剧。其核心并非是让演员歇斯底里的自嘲、让观众囫囵吞枣的发笑。喜剧创作的真正目的是鞭挞更是抨击,正如莎士比亚创造《威尼斯商人》、契诃夫创作《小职员之死》等喜剧,纵然从手法上戏谑、荒诞,可内核却是反阶级、反极权。可将喜剧小说搬上电影荧屏时,由于人们忽略了喜剧本质,于是呈现形式上过于注重追求戏剧、夸张、诙谐,由此也让喜剧片成了低一等的电影类别可实际上喜剧更能诠释表演、也更有机会触碰电影天花板!在电影艺术里就有三位喜剧演员,真正通过肢体跟作品演绎不仅让喜剧片做到了既能诙谐、幽默的传递喜悦、又能辛辣、铿锵的抨击人性底色、时代弊病,让喜剧片成为电影类别中最接近天花板的艺术品。其中一位自然是周星驰,在作品中他以极致化无厘头戏谑、诠释了内心的荒芜与贫瘠,如《回魂夜》中饰演精神病人Leon。在影片中周星驰以看似偏执的疯癫,反击了外界因《大话西游》嘲弄其小丑的言论,同时也将天才孤傲的底色显露在大众面前。另外两位自然就是“默片双雄”基顿跟卓别林。其中估计基顿很少人了解,在默片时代他曾与卓别林并驾齐驱,并不动声色的表演风格、差异性的笑果对比被称为“冷面笑匠”,其中《福尔摩斯二世》《将军号》《七次机会》均是他留给时代的喜剧佳作。当然,在我心中喜剧之王依然是卓别林。世人皆知卓别林,正如世人皆知上帝。破礼帽、牙膏胡、大头鞋、鸭子步,此外手拄一根拐杖,当这个形象映衬在我们脑海里,世人皆知他代表的就是卓别林。可在时代浪潮里,卓别林却也被禁锢在这个“角色”中。世人皆知他是喜剧大师、皆知他经典形象。皆知他于时代、于电影的非凡意义,可是当他被簇拥到神坛、当他被镌刻在时代相框里、当他被写进《认识电影》《雕刻时光》等电影必读书里。他也不再是个人,只是个符号。我们只知他铸就了默片时代的辉煌、只知他开创了“面包舞”、“悬崖木屋”、“吃面条”等被效仿百年的喜剧桥段、只知他创作的《淘金记》《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作品是伟大的经典。可又有多少影迷真看过,然后了解他呢?或许对卓别林而言,再多拥趸不如得一知己。这是卓别林的悲哀、更是影迷们的悲哀。悲哀的不是他门前鞍马稀、作品无人问津,悲哀的是当他作品被捧上神坛、同时也被束之高阁了。如今,我邀你与我一同解读卓别林的《城市之光》。邀你一同走进这位影史大师的世界,邀你目睹卓别林作品历经百年后,其作品依然能焕发于时代、依然能对当下电影起的推导意义。《城市之光》是卓别林生涯最重要的作品,没有之一!纵然该作哲思性上不如《凡尔杜先生》、戏剧性上不如《摩登时代》、批判性上不如《大独裁者》,同时也并非卓别林自己最钟爱的作品。可《城市之光》却很好兼顾了以上所有特征、并秉持了其开创的“剧情喜剧片”内核。节奏轻快、戏剧性强、同时还兼顾人文、包裹爱情余韵,于是时隔百年再看《城市之光》,它仍有让人捧腹、让人落泪、让人回味的魅力。同时,《城市之光》也是卓别林最后的无声影片。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唐磺》《爵士歌王》等有声电影出现,也预示着无声电影即将寿终正寝,而如当时默片大师梅里爱、格里菲斯等人,也不得不放弃积累多年的“影像蒙太奇”转而尝试有声电影。这时候卓别林却选择了“逆天改命”,执导《马戏团》后卓别林反潮流的决定拍摄默片《城市之光》,要知道当时好莱坞已是有声电影天下,可卓别林却不惜与电影老板反目也要以默片形式拍摄。与其说是卓别林顽固不化,倒不如说他还在坚守。纵然有声电影出现会将电影艺术带向新世界、其电影形式、技法也将有巨大飞越与革新,可在卓别林看来默片才是普世艺术品。要知道唯有默片才是将摄影、音乐、灯光跟表演完美嫁接到一起的艺术品,而这种艺术虽然没有声轨,却可以跨越种族、地理、语言边界,不设限的抵达每一位热爱电影人的心房里。最后事实证明,卓别林的叛逆也是有底气的。一般而言,在无声条件下默片要过多倚重肢体语言营造观感,毕竟默片本源于舞台哑剧表演,必须通过滑稽动作、夸张神态构成整部作品视听。可卓别林却开创了“剧情喜剧片”,也就是不纯粹依靠肢体跟动作,而是通过贯穿始末的剧情轴叙述,然后再附以戏谑、险象环生的桥段从而让观众沉浸在电影世界里。在这方面《城市之光》可谓“剧情喜剧片”集大成者,在《城市之光》有个核心剧情轴,那就影片中卓别林饰演的流浪汉,邂逅一名盲人卖花女后暗生情愫,于是阴差阳错下必须假装富翁救济卖花女。在这个核心轴中,影片先是营造了看似离奇但却暖心的戏剧冲突,也就是两个边缘人在罅隙中将彼此当做光亮、谋求慰藉。至于喜剧桥段,也就在这种“伪装”中孕育而生。卓别林必须伪装富人,来救济盲人卖花女,而就当剧情“一筹莫展”的同时,富豪的出现无疑解决了卓别林的困境。一次意外卓别林救了醉酒后想要寻死的富豪,深受感动的富豪将其当做兄弟,邀其去别墅居住、并带他混迹舞厅跟派对之间。可以说这个荒诞设计无疑让剧情柳暗花明,同时更衍生了诸多的戏剧笑料。其中主要笑料多是流浪汉踏入权贵纸醉金迷地的“生疏感”,一边他竭力体验着人上人的生活,一方面又因为生活差异弄得啼笑皆非。其中卓别林经典的“吃面条”、“吹哨子”桥段也在此诞生,在这个阶段纵然戏谑不断、笑料十足,但轻松愉悦中却充斥些无助、悲凉。那就是富豪每次清醒,都代表贫富友谊的无期徒刑。在本就荒诞设计中,为了将戏谑进行到底,卓别林又特别让富豪酒醒后便失忆,于是每次酗酒后的过命交情、到白昼便要重新被打回原形,也就是这个设计下,让影片悬念交织着憧憬,电影始终充满戏剧张力。整个电影可以说不断颠倒,白昼富豪将卓别林如流浪狗般赶出家门,到了夜晚富豪又一次次热情将其请回豪宅。就这样卓别林一直游走于贫困跟优渥间摇摆。不得不说这个设计真的很巧妙,整部电影因这个设计不断颠倒、喜剧桥段也多源于这个设计而产生,而因这个设计卓别林也经常深陷救助卖花女的阔绰与窘迫间,可以说很好影响了剧情轴心不断牵引观众。不过,卓别林设计的高明之处还不止于此!原本富豪角色在卓别林1921年自导自演的《有闲阶级》里就出现过,只不过这次在《城市之光》里卓别林又对其进行了“深加工”。前面提到影片诞生正值美国经济危机,于是卓别林也将社会现实融入到影片里,其中富豪角色就是关于时代的缩影。在电影中设计的富豪反复无常,看似是为制造笑料而做的努力,可深层次的更是为诠释当时金融危机下,社会上层跟劳动者间敏感复杂的关系。当时金融危机挟带着资本阶级对立,而上层对劳动者的态度更是时而暧昧、时而严厉,《城市之光》中卓别林就有意诠释这种“阶级暧昧”。也很显然,这种阶级暧昧总不会长久。一次次颠倒后,阶级间难以消弭的差距终要爆发。“阶级暧昧”期间卓别林黑夜通过富豪救济来救济卖花女、白天依托自力更生拼命努力,期间就衍生了“打拳击”经典桥段。在这方面得益于剧情牵扯人心,《城市之光》中打拳击桥段也体现了别样新意、一边是拳击比赛下的有趣呈现、一方面则是观众因剧情而期待胜利。可惜拳击失败导致了卓别林自力更生破灭。于是卓别林最后不得不求助于资本主义的“仗义疏财”,这时候黑夜来临富豪一掷千金,眼看卓别林能借此帮助卖花女恢复光明。可“资本暧昧”却在富豪清醒后瞬间破产。最后卓别林被迫下只能夺钱而逃,偷偷将钱送给了卖花女,可这段滑稽的“阶级暧昧”后流浪汉也因此锒铛入狱。不断颠倒、清醒、嘲弄,实则是对社会的批判。卓别林《城市之光》最精湛的,就是将这种社会批判以如此诙谐、讽刺的方式呈现,而这也使得整部作品充斥戏剧冲突同时,亦不乏聚焦时代、聚焦社会的时代光辉。同样值得赞誉的是,电影在堆满喜剧色彩、社会谏言同时,亦包裹着人文核心着墨,如主轴线的边缘人报团取暖,卖茶女跟流浪汉的相互慰藉、纵然现实不常有,但电影中足以暖动人心。而电影最温情片刻,莫过当卖花女恢复光明、当流浪汉刑满出狱,两人在花店门前不期而遇。那时卓别林眼中贫困卖花女开起花店、卖花女眼中的富豪却是如此衣衫褴褛。可当两人温情相对,无言却已胜过一切。最后《城市之光》也没有辜负卓别林的叛逆。纵然在当时《城市之光》拍摄历经波折,拍摄历时三年创下了卓别林历史之最、纵然影片诞生于美国的经济危机时期,市场低迷。可逆潮流的《城市之光》仍凭借精妙构思、诙谐设计、暖心结局,打破了无声电影的市场困境,最终影片世界范围内大获成功。而迄今影片诞生近百年,其成就更不言而喻。目前该片不仅被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典藏、更被奉为影史喜剧电影不朽的经典。而此次推荐这部佳作,并非只为告诉你神坛上有此佳作,更是要告诉你这部作品应该被铭记、但更应该被读懂、被珍惜。也唯有这样,或许才不负卓别林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