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机会型创业的创业环境与政策研究姓名:陈汝超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姚晓芳20090401机会型创业的创业环境与政策研究作者:陈汝超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相似文献(8条)1.期刊论文王鹤昕.赵策.王相敏城市创业环境优势要素识别系统分析模型-工业技术经济2009,28(6)本文针对城市创业环境优势要素识别这一复杂系统问题,采用改进后的AHP方法,量化分析创业环境要素对生存型创业主体和机会型创业主体的贡献力,在此基础上建立用于识别城市创业环境优势要素的二维决策矩阵模型.最后,将该模型应用于长春市,说明该城市创业环境优势识别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学位论文杨蕾基于经典模型的机会型创业机会研究2008机会型创业对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突出。同时创业机会是创业的核心要素,对创业机会的评价贯穿于机会识别与选择的整个动态过程中。本文以对创业经典理论的研究为基础,对机会型创业做出进一步探讨,并对不同地区之间的机会型创业机会评价的重要因素做出比较研究。首先,总结了创业的经典模型,并对机会型创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从过程的角度研究了创业机会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机会识别的与机会评价的关系,建立本文实证研究的基础。最后,本文基于Timmons的创业机会.评价模型设计调查问卷,对合肥、深圳、安庆的99位机会型创业者进行了有关创业机会评价的比较研究。文章验证了国外经典模型在我国创业企业的适用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的宏观创业环境和所代表地区创业环境存在的问题。3.学位论文姚晓芳机会型新企业创业过程研究2008中国正经历创业转型,由以生存型创业为主转变为以机会型创业为主,然而,国内理论研究滞后于创业实践,科技查新结果显示国内数据库关于机会型创业的文章仅有两篇,这一类型的创业研究尚属空白。机会型新企业更多地出现在新创造出来的市场上,是新兴产业的缔造者,对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巨大,但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的政策、经济、法律等创业环境。创业过程是各种因素相结合的多纬度的复杂的动态过程,国内外在创业研究方法上的差距是国内缺少跟踪研究。因此,研究机会型新企业的创业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聚焦机会型新企业的创业过程,采用实证研究和跟踪研究等方法,重点研究机会型新企业创业过程中的创业者特征、创业机会的识别与评价、新企业的创立和成长过程、创业环境对机会型创业的影响等关键要素,探索这一类型创业的内在规律。所做的主要工作及创新性研究成果如下:(1)阐明了机会型创业概念的起源、界定和基本特征,研究了机会型创业者的基本特征、素质特征和成功者所具有的典型特质。文中基于所参与的“2007年中国城市创业观察”项目的成人问卷调查,通过与生存型创业者的比较,总结了机会型创业者作为一个创业群体的基本特征;构建了评价创业者素质的模型,比较了合肥市与深圳市的机会型创业者素质特征;并通过企业核心创始人访谈及案例研究归纳了成功的机会型创业者所具有的典型特质。(2)关于创业机会的评价,文中基于Timmons创业机会评价模型设计了问卷,对合肥、安庆、深圳三个地区的创业者进行了调查,发现如下特点:一是我国的创业者在进行机会评价时都重视管理团队的组成和行业的进入优势。二是不同地区的创业者进行机会评价时的侧重因素存在差异,该差异源于地区间的创业环境与文化的差异,深圳、合肥、安庆创业者的重要指标序列体现了我国经济发达城市、中等发达城市和不发达城市的创业者对创业机会重要因素的看法。(3)关于机会型新企业的创立与成长过程研究,文中基于所参与的“2007中国城市创业观察”项目中的新企业调查,通过对合肥市104家机会型企业核心创始人的访谈及问卷调查,实证研究了提高新企业创立、生存和成长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案例研究总结了机会型创业企业的盈利模式;并通过案例跟踪研究总结了机会型创业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4)运用全球创业观察(GEM)的研究方法,依托所参加的“2007中国城市创业观察”项目,对作者所在城市的创业环境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创业环境对机会型创业的影响,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上述研究理论上可以填补创业研究领域的空白,在实践上可以指导国内机会型创业者的创业活动,并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创业政策提供参考。4.期刊论文唐红娟中国创业型经济面临的挑战与政策建议-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21(2)创业在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加速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创业型经济面临着高水平的创业活动少、创业环境条件差、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有限、创业文化和创业精神匮乏的严峻挑战.为打造创业型经济,中国应加大投入支持以创新为导向的机会型创业、提高创业的金融支持、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和培训及完善创业的法制环境和社会保障.5.学位论文宁亮促进创业活动的政府行为研究2009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历了几次创业浪潮,20世纪80年代初的乡镇企业勃兴、90年代初的民营经济大发展,以及近年来出现的创业主体分散化的“全民创业”。纵观这几次创业浪潮,大多处于经济社会制度出现重大转折的时期,不确定的环境为创业提供了许多机会——创业活动的兴起并不是偶然的,它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活跃的创业活动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地位确立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与经济和社会效应更加明显的机会型创业相比,我国的创业活动生存型创业比重较大,而且在现实中给人印象深刻的是我国的一些创业活动往往带有浓重的机会主义色彩,相对于发达国家由于创新而产生的创业浪潮而言,其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似乎未能达到最大化。我国如何促进创业活动更加有效、产生更加明显的创业效应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从创业活动的回顾中总结出我国创业活动与政府行为关系十分密切的结论,指出我国政府行为对于创业环境和创业效应的重要性。进而对政府行为促进创业活动的机理进行分析;通过实证分析政府行为、创业环境和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对创业效应做一般性的定性分析,最后提出我国政府行为促进创业活动的对策建议。“导论”:介绍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对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并阐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第1章“我国创业活动回顾”:我国创业活动进行回顾,梳理出创业活动与政府关系的关系;第2章“政府行为促进创业活动的机理分析”:厘清本文几个关键概念:创业活动、创业环境、创业效应以及政府行为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理论框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分析政府行为促进创业活动的机理;第3章“政府行为促进创业活动的微观分析:模型与假设”:设立本研究的微观理论模型,并对相关要素进行内涵界定和维度的划分,进而提出本文实证研究的假设;第4章“政府行为促进创业活动的微观分析:数据与结论”:对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及数据收集情况进行说明,介绍利用相关软件进行处理后的分析结果,并对本文假设验证通过的情况进行讨论;第5章“政府行为促进创业活动的宏观分析:对创业效应的讨论”:对创业效应做一般性的定性分析;第6章“我国政府行为促进创业活动的对策”:阐述政府行为促进创业活动的基本原则;确定创业政策的整体框架,从创业环境的不同维度阐述相应的政策建议;第七章“创新与不足”:对研究的基本结论、创新点、不足和研究展望进行总结。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在回顾了我国创业活动的发展历程后,发现我国的创业活动是从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而不断发展的,期间有过高潮,也有过低谷,创业活动基本保持与我国的政府行为尤其是政策环境的变迁同步。因此,在我国促进创业活动历来都遵循着政府行为主导的基本路径。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和实际情况,我国的创业环境有待改善、创业活动仍存在种种不足,包括创业水平偏低、创业效应未能充分实现等等。在我国现阶段,政府行为仍是促进创业活动的主要选择。2.政府行为对创业活动的促进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从微观层面上来说政府行为通过改善创业环境以降低创业成本,使得企业的创业绩效得到增进,企业存活率提高、初创企业数量增加,创业活动呈现活跃状态,依循“政府行为—创业环境—创业绩效—创业活动—创业效应”的路径;从宏观层面来说,政府行为通过改善创业环境直接影响创业活动的活跃程度和效率。依循“政府行为—创业环境—创业活动—创业效应”的路径。两条路径在“创业活动”环节汇合,最终创业活动活跃将带来创业效应的实现。而经济增长、就业增加、产业结构调整等创业效应则意味着政府行为目标的实现,如此形成政府行为促进创业活动的完整路径。3.本文用“政府行为—创业环境—创业绩效”的理论模型对我国政府行为促进活动进行了微观层面的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的结论:(1)政府行为(包括保护性政府行为、生产性政府行为、调节性政府行为)对商务性创业环境有明显的影响,但对公共性创业环境影响不大;(2)生产性政府行为、调节性政府行为对创业绩效有明显的影响,但是保护性政府行为对创业绩效影响不大;(3)商务性创业环境对创业绩效正有明显的影响;(4)公共性创业环境对创业绩效影响不大。这反映了我国的创业活动具有明显的发展中国家转型经济的特征,一方面政府行为对创业环境有着显著的影响,另一方面创业环境的动态性和复杂性程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特别是动态性表现得尤为明显,进而影响到创业行为和结果。4.实现创业效应是政府行为促进创业活动的动机所在。创业效应是创业活动所产生的特定的效果和影响,包括经济增长、就业岗位增加、产业结构调整等等。而这些也正是政府行为的目标所在,因此,政府行为促进创业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创业效应。5.本文的主要对策建议包括:我国在制定创业政策,促进创业活动时应遵循阶段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符合我国社会文化特点、突出创业政策的针对性、相机选择政策工具、面向创业型经济的建设、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相协调等原则,设立负责机构,完善政策体系,具体地说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展开对创业环境的改善:(1)在政策性创业环境方面;以《创业促进法》为核心改善保护性政府行为、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改善生产性政府行为、以税收制度改进为核心改善调节性政府行为;(2)在商务性创业环境方面,以促进以创业融资体系建设为中心,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放松金融管制,拓展新创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优化创业投资结构,完善创业融资资本市场体系,拓展创业企业的股权融资渠道营造良好商务环境,降低企业成本;(3)在公共性创业环境方面,加快有形基础建设,构筑创业“硬环境”,实施全面的创业教育,树立创业典型、弘扬创业文化。本文的创新之处有:1.建立了政府行为促进创业活动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厘清“创业行为”和“创业活动”两个概念的基础上,从微观、宏观两个角度对政府行为促进创业活动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目前的大量研究中,焦点多集中在微观企业(创业行为)绩效受创业环境的影响的考察上,对宏观创业活动与创业环境、创业效应关系的研究并不充分。本文则对两者在一个研究框架中进行了综合考察,从理论上充实了创业理论研究的内容;2.创建了“政府行为—创业环境—创业绩效”的研究模型。与传统的“环境—战略—绩效”研究模型相比,更注重对创业环境变化对创业绩效的影响,这更加符合我国经济转型期间,创业环境不确定性强的特点。同时本文根据此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用数据证明了该模型的可行性。这些都将为今后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3.对创业效应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本文认为创业效应是创业活动所产生的特定的效果和影响,由经济增长效应、就业效应、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和社会结构调整效应构成。并且将之与政府行为的目标函数联系在一起考察,为政府行为改善创业环境、促进创业活动明确了理论基点。当前,我国正致力于构建创业型经济,创业效应的研究可以从理论上对我国政府行为促进创业活动提供依据。4.纵向考察了我国创业活动的演变轨迹。在论文写作的文献检索中,作者发现完整地对我国创业活动进行回顾、总结的文献较少,本文这部分的撰写和发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同时这种历史回顾将为今后促进创业活动的做法提供一个借鉴。6.学位论文方平和我国的创业问题与对策研究2006创业是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