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的课堂教学变革心得体会《小舍得》、《陪你一起长大》两部热剧播放,引发全民关注。9月份,“双减”正式实施,“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倒逼教师精心备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结合个人的实践和思考,谈谈粗浅的体会。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新课改以来,针对“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一些专家呼吁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兴趣,“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多媒体呈现直观形象的课堂,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本是好事,可是许多教师犯了形而上学的毛病,过于强调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导致课堂容量过大,“眉毛胡子一把抓”,甚至是教学内容选择发生了偏差,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比如语文课,包含文学常识、字词教学、课文内容、人物形象、语言赏析、写作特色等,那么一节语文课教师究竟讲哪些东西呢?如果不加分析什么都讲,那就会面面俱到,蜻蜓点水,重点无法突出。王荣生博士提出“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的理论,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下语文界的痼疾。前些年,我在xx学校进行了“一课一得”的教改实验,根据教材和学情选择教学内容,不再过于关注教学环节的完整,一节课就在一两个“点”上突破,或内容分析,或人物分析,或语言赏析,长期坚持,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会倾听。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提出了“教育从倾听开始”的命题,“我们的教师具有什么样的倾听能力和倾听习惯,是教育能否成功的起始所在和关键所在。”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中国教师享有至高无上的话语霸权,教师的话就是标准答案,学生“唯师是从”,不敢发声,默默地记笔记。教师过于重视知识讲解,恨不得掏心掏肺,生怕遗漏了一丁点知识点。李政涛将这样的教育现象称之为“教育失聪”,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声音,学生之间也不会相互倾听和交流,如此的教育势必影响创造力的培养。倾听就是尊重和包容,教师需要低下身子,用心倾听孩子的声音,哪怕孩子说得不对,哪怕孩子的观点多么稚嫩,教师都要多鼓励,多指导。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学困生、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鼓励他们说话,鼓励他们和人交流。课堂上,教师还要精心指导学生倾听同伴的声音,明确倾听的任务、要求和方法,比如学生示范朗读,可以指导学生从语速、语调、重音、手势等方面去评价,学生掌握了方法,就会认真倾听并做出客观的评价了。研究实践性作业。在教师、家长、学生看来,传统思想下的“作业”就是书面作业,学生以为只有交给老师的才算“作业”。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论,除“文化基础”外,还包含“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实践性作业的研究。实践性作业包含读书、搜集资料、调查、采访、上网、小制作等等,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从学校走向社会,走进图书馆、社区、工厂、街道,将书本知识融入社会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养。我从1994年起担任初中语文教学,二十余年一直坚持“课前小演讲”,学生课前选题、找材料、写稿子、练习演讲,演讲时让学生担任评委,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长期坚持,孩子们的语文素养不断在提高。“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研究,内涵丰富,外延很广,需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大胆实践,及时反思,认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