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章 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强直性脊柱炎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知识点一:类风湿关节炎 【概述】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以多发关节肿痛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于中年妇女,以40~50岁女性最为多见。 RA的基本病理改变是滑膜炎,血管翳形成,造成关节软骨、骨组织的破坏。 主要临床特征是对称性关节肿痛,多数起病缓慢,病人常主诉乏力、低热、食欲减退等。大部分病人的关节炎症呈慢性持续状态,严重者可出现骨质破坏、关节畸形和功能受限。 受累关节常常有晨僵感。晚期常造成各种畸形。 多为双侧对称性。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以及腕、肘、肩、跖趾、膝和踝关节等均可受累,手和腕关节最常受累。 关节外表现 RA虽以关节炎症为特征,亦可侵犯其他组织和器官,可出现类风湿结节、血管炎(如皮肤溃疡、周围神经病变等)、心脏病变、肺间质病变、胸膜炎及贫血等多种关节外表现。 70%~80%的患者类风湿因子(RF)阳性,故RF阴性亦不能除外RA的诊断。 RA早期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继而出现关节面软骨破坏、间隙变窄,关节边缘骨质破坏或囊状透亮区。晚期可有骨性强直或关节半脱位。 1.晨僵指受累关节或周围组织晨起发僵、活动后减轻的现象,每天持续至少1小时。 2.3个或3个以上关节炎指14个关节区域(双侧近端指间、掌指、腕、肘、膝、踝和跖趾关节)中至少3个或者3个以上的关节区域有软组织肿胀或积液。 3.手关节炎指腕关节、掌指关节和近端指间关节的肿痛。 4.对称性关节炎同时累及左右两侧相同的关节区域,但不要求绝对对称。 5.类风湿结节在骨突起部位、关节伸侧出现的皮下结节。 6.类风湿因子阳性。 7.典型的X线改变包括骨质疏松、骨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等。 以上7条中满足4条或4条以上,其中第1~4条均需要持续6周或者6周以上,并排除其他关节炎,即可诊断RA。 常用药物 (1)非甾体抗炎药:是治疗RA的一线药物,药理作用为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炎性介质前列腺素的产生从而达到消炎、止痛和退热的作用。常用药物有布洛芬、双氯酚酸、萘普生、萘丁美酮、美洛昔康、尼美舒利等。 (2)改善病情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RA的疾病进程,这一类药物的共同特点是起效较慢。甲氨蝶呤是RA治疗的首选药物,常用剂量为7.5~15mg,每周1次,初始治疗宜从小剂量开始,如效果不佳,可每隔1个月左右,每周增加2.5~5mg,一般服药后6周起效,6个月疗效达高峰。 手术治疗 对经药物积极治疗无效的部分病人,膝关节滑膜切除术可能有一定的作用。对于晚期RA病人,已发生严重的骨质破坏和关节畸形者,可考虑行人工关节置换术。 知识点二:风湿热 【概述】风湿热(rheumaticfever,RF)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发生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表现为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2 常见受累及的器官为心脏、皮肤、大关节和血管,也有部分影响肾脏和神经系统,其中以心脏病变最为严重。 临床上可伴有发热、皮疹、皮下结节、舞蹈症等症状和体征。血液化验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滴度增高,血沉加快。 关节炎: 发生率达75%以上,呈游走性关节肿痛,多发性,同时侵犯几个大关节。膝、踝、肘、腕、肩关节较常见,急性发病时受累关节呈红、肿、灼热、疼痛和压痛、活动受限,急性期过后一般不遗留关节畸形。 【处理要点】治疗目的是:清除链球菌感染病灶;早期明确心脏炎是否存在并加以处理;控制充血性心力衰竭;缓解关节及其他症状。 抗风湿治疗:常用药物有水杨酸制剂和糖皮质激素两类。对无心脏炎的患者不必使用糖皮质激素,水杨酸制剂对急性关节炎疗效确切。 1.水杨酸制剂:水杨酸制剂是治疗急性风湿热的首选药物。对风湿热的退热、消除关节炎症和ESR的恢复正常均有较好的效果。 2.糖皮质激素:急性风湿热患者出现心脏受累表现时,宜先用水杨酸制剂;如效果不佳(热度不退、心功能无改善),则应及时加用糖皮质激素。 风湿热一旦确诊,应给予1个疗程的青霉素治疗,以控制溶血性链球菌的感染。因为持续存在的感染或再次感染,均可使风湿热进行性加重,因此控制链球菌感染是治疗风湿热的重要环节。 一般治疗可应用普鲁卡因青霉素40万~80万U,肌内注射,每天1次,共10~14天;或苯唑西林钠(苯唑青霉素钠)120万U,肌内注射1次。 知识点三:强直性脊柱炎 【概述】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是一种病因不明、以脊柱为主要病变部位的慢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脊柱,造成弯腰活动障碍,并可有不同程度的眼、肺、心血管、肾等多个器官的损害。 主要病理特征为韧带附着点炎或肌腱端炎。我国AS的患病率约为0.3%。 20岁左右是发病的高峰年龄,男性患病多于女性。男性病人常累及脊柱,表现为典型的腰背痛,可出现脊柱强直;女性病人常累及四肢关节,脊柱的累及比男性少,病变程度也较轻。 放射学检查是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关键。因为所有AS患者均有骶髂关节炎,且骶髂关节为本病最早受累部位,所以对怀疑有AS者,应摄骨盆正位片。 腰椎最典型的X线表现是椎体竹节样病变。 骶髂关节X线改变分期: 0级:正常骶髂关节。 Ⅰ级:可疑或极轻微的骶髂关节炎。 Ⅱ级:轻度骶髂关节炎,局限性的侵蚀、硬化,关节边缘模糊,但关节间隙无改变。 Ⅲ级:中度或进展性骶髂关节炎,伴有以下1项(或以上)变化:近关节区硬化、关节间隙变窄或增宽、骨质破坏或部分强直。 Ⅳ级:严重异常,骶髂关节强直、融合,伴或不伴硬化。 放射学标准:双侧骶髂关节炎≥2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3~4级。 临床标准:①下腰痛持续至少3个月,活动后(而非休息)可缓解。②腰椎矢状面和额状面活动受限。③扩胸度较同年龄、性别的正常人明显减小。 确诊标准:符合放射学标准加上临床标准3条中至少1条。 【处理要点】 药物治疗 可较快地控制病人的症状,消除炎症,缓解病情,使病人能更好地进行运动锻炼。目前常用的有非甾体类抗炎药,慢作用药物及糖皮质激素。 1.非甾体类抗炎药药物起效较快,能在较短时间内控制疼痛,是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但不能改变病程。 2.慢作用药物常用的有柳氮磺吡啶(SSZ)、甲氨蝶呤(MTX)、沙利度胺、雷公藤多苷等。这类药物3起效较慢,需用药3个月左右才发生作用,所以称之为慢作用药物。应用这些药物有时能减缓或阻止病情的发展。 3.糖皮质激素具有很强的消炎、镇痛作用,但由于其不能控制病情发展,且有较多的副作用,不应作为首选药物。 知识点四:系统性红斑狼疮 【概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血管炎,是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具有多种自身抗体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 SLE好发于育龄期女性,发病年龄集中于15~45岁,女:男比例为7-9:1。 【诊断要点】SLE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部分患者长期稳定在亚临床状态或轻型狼疮,部分患者可由轻型突然变为重症狼疮,更多的则由轻型逐渐出现多系统损害。SLE的自然病程多表现为病情的加重与缓解交替。 皮肤与黏膜呈蝶形分布于鼻梁和双颧颊部的红斑是SLE特征性的改变。其他皮肤损害有光敏感、脱发、盘状红斑、结节性红斑、网状青斑、雷诺现象等。 肾脏损害又称狼疮性肾炎(lupusnephritis,LN),表现为血尿、蛋白尿,乃至出现肾功能衰竭。50%~70%的SLE患者在病程中会出现肾脏受累的临床表现,肾活检显示几乎所有SLE患者均有肾脏病理学改变。LN对SLE预后影响甚大,肾功能衰竭是SLE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神经系统损害又称神经精神狼疮。轻者仅有偏头痛、性格改变、记忆力减退或轻度认知障碍;重者可表现为脑血管意外、昏迷、癫痫持续状态等。 免疫学异常 1.抗双链DNA(dsDNA)抗体 对SLE的特异性为95%,敏感性为70%,与疾病活动性及预后有关。 2.抗Sm抗体 特异性高达99%,但敏感性仅25%,该抗体的存在与疾病活动性无明显关系。 【处理要点】目前还没有根治SLE的办法,但恰当的治疗可以使大多数患者达到病情的完全缓解。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以避免或延缓组织脏器的病理损害。 1.糖皮质激素 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和免疫抑制作用,是治疗SLE的基础药。临床用药强调个体化。重型SLE采用大剂量激素治疗【泼尼松1mg/(kg·d)】,病情稳定后2周或疗程8周后,开始每周减2.5~5mg至中等剂量【泼尼松0.5mg/(kg·d)】,再以每2周减2.5~5mg直至维持剂量(尽量少于泼尼松10mg/d)。在激素治疗过程中,多需要同时加用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 2.环磷酰胺 通过影响DNA合成发挥细胞毒作用,是治疗重症SLE的有效药物之一。尤其是在狼疮性肾炎和血管炎的患者中,与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能有效地诱导疾病缓解,阻止和逆转病变的发展,改善远期预后。 3.硫唑嘌呤 通过抑制DNA合成发挥淋巴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疗效不及环磷酰胺冲击疗法,尤其在控制肾脏和神经系统病变效果较差,可作为缓解期的维持治疗。 4.甲氨蝶昤 通过抑制核酸的合成发挥细胞毒作用。疗效不及环磷酰胺冲击疗法,但对于关节炎、肌炎、浆膜炎和皮肤损害为主的SLE疗效肯定,且长期用药耐受性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