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科主治基础知识讲义9社区用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社区用药单元细目要点要求1.药物学基础(1)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2)药物基本作用、药物不良反应(3)药物的体内过程掌握熟悉了解2.特殊人群用药原则(1)妊娠期用药危险等级;哺乳期应用对乳儿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小儿用药原则;老年人用药原则、老年人易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及对策,肝功能不全病人抗菌药物的选择;肾功能不全病人抗菌药的选择(2)妊娠期用药原则;肝功能不全人用药;肾功不全人用药原则(3)能引起尿、粪变色的药物掌握熟悉了解3.常用抗感染药物(1)抗菌药物分类、抗菌谱及适应证、禁忌证、用法用量、注意事项(2)作用机制、用药原则;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3)不良反应掌握熟悉了解九、社区用药4.常用解热镇痛药(1)适应证、禁忌证、用法用量、注意事项(2)药理作用、用药原则(3)不良反应掌握熟悉了解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概念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  -药物效应:是指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的机体机能或形态的改变。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防治作用  -不良反应  ·药物的量效关系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1.防治作用:  预防作用  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①对因治疗:治本:消除致病因素(抗菌药)  ②对症治疗:治标:改善疾病症状(发热的治疗)  ③补充治疗:也称替代疗法,用药的目的在于补充营养物质或内源性活性物质的不足(胰岛素)。  2.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对机体不利的反应  ①副作用:治疗剂量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②毒性反应: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积蓄过多(三致)  三致反应:致畸、致癌、致突变  ③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接触致敏原)  ④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⑤继发反应:药物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⑥特异质反应:特异质患者对某些药物的反  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了解即可)  剂量定义:一般是指药物每天的用量。  量效关系定义:药物的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加强,这种剂量与效应的关系称为量效关2系。  无效量:不出现效应的剂量。  阈剂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  极量: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出现中毒的剂量。    无效量:不出现效应的剂量。  阈剂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  极量: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出现中毒的剂量。  量效曲线:  药理效应按性质可分为量反应和质反应两种:  量反应:效应的强弱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者。用绝对数量表示。如心率、血压、血糖浓度、尿量、平滑肌收缩或松弛的程度等  质反应:药物效应的强弱,用阳性或阴性反应率来表示。如死亡、睡眠、麻醉、惊厥等出现/不出现  量效曲线  (1)量反应量效曲线  (2)质反应量效曲线  量反应的量—效曲线    在量效曲线的中段斜率最大,显示剂量稍有增减,效应会明显加强或减弱。如果把剂量转化成对数剂量,将效应转化成最大效应百分率,则量—效曲线成为一条左右对称的S形曲线。3    量反应的量—效曲线    如上图所示:A、B两药最大效应不同,EAmax大于EBmax,即A、B两药效相比A的较高。在相互比较药物的相互作用时,产生等效应(如1/2Emax)所需剂量或浓度的大小与药物的强度或效价成反比。  药物的体内过程(了解即可)  药物自进入机体至离开机体,可分为四个过程:  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  排泄(Excretion)  简称ADME系统。  吸收  概念  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吸收速率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剂量与给药途径,可供吸收部位的面积与血流量等。  皮下注射和肌内注射是通过毛细血管壁被吸收,毛细血管壁的细胞间隙较宽大,一般药物可顺利通过。吸收快速而完全。  口服则需要通过胃肠黏膜。  问题:药物在胃肠道吸收时,会进入肝门静脉,因经过灭活代谢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这称为首4关效应(first-pass-effect)  舌下避免了首关效应  吸入,肺泡上皮表面积很大。  分布  1)概念  分布是药物自用药部位吸收后,通过各种生理屏障从血液转移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2)影响分布的因素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局部器官血流量  体液pH值  组织亲和力  体内屏障,如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  药物的转化或代谢  1)概念  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即药物的转化(transformation)或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又称药物的代谢(metabolism)。  2)药物转化的步骤  第一步为在酶的催化下进行氧化、还原或水解等。  第二步为与体内的某些物质(如葡萄糖醛酸、甘氨酸、硫酸等)结合。  3)药物转化的结果  药物的转化是药物自机体消除的方法之一,药物经转化、与体内物质结合后,一般极性增高,水溶性增加,有利于排出体外。  药物经转化后,其药理活性可能发生活化(出现作用)、失活(作用减弱或消失)的变化;也有些药物的代谢产物仍保持母体原有的药理活性,但强度可能有改变。  4)与药物转化有关的酶  药物转化有赖于酶的催化。体内有两类转化的催化酶:  专一性酶,如乙酰胆碱酯酶、单胺氧化酶等。它们分别转化乙酰胆碱和单胺类药物。  非专一性酶,如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统,如:细胞色素P-450。它们能在体内转化约200种化合物。  排泄  1)概念  体内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到体外的过程。也是药物在体内最后的过程。排泄器官有肾、肺、胆汁及腺体,其中肾为最重要。  2)排泄的特点  药物自肾脏排泄的特点  药物自胆汁排泄的特点  药物自其它排泄途径排泄的特点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药物方面因素  机体方面的因素  药物方面的因素  (一)药物的化学结构  大部分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其药理作用相似,如磺胺类。  有些药物结构相似却呈现相互拮抗作用,如安体舒通与醛固酮。5  (二)剂型与剂量  片剂  胶囊  颗粒剂口服液  注射剂  控释剂  气雾剂  栓剂  1.剂量  同一药物在不同剂量或浓度时,作用强度不一样,可用于不同用途。  2.给药的时间和次数  3.反复用药  (1)耐受性(tolerance)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必须增加药物剂量方可保持原有药物效应称耐受性。  短时间内多次用药立即发生者称快速耐受性(tachyphylaxis)。  机体对某药产生耐受性后,对另一药的敏感性也降低,称交叉耐药性(crosstolerance)。  (2)抗药性  抗药性(resistance)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反应性降低的状态,也称耐药性。  滥用抗菌药及抗虫药时容易发生。  (3)药物依赖性(drugdependence)  指长期用药后,患者对药物产生主观和客观上需要连续用药的现象。  躯体依赖性(成瘾性)  精神依赖性(习惯性)  (三)给药途径  静脉注射吸入肌内皮下直肠或舌下口服液体口服固体皮肤  不同途径作用不同  肌肉或静脉注射:预防和控制抽搐(子痫)  外用50%溶液经热敷可消炎止痛  口服:难以吸收,导泻  口服浓度(33%):利胆。适用于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先兆流产、便秘  (四)联合用药和药物相互作用  联合用药的目的:  是增强药效,减少单药的剂量,减少不良反应,延缓机体或病原体产生耐药性。  不合理联合用药:  由于药物相互作用,而使疗效降低或出现毒性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druginteraction):  可分为药剂学相互作用(体外的)以及药效学与药动学相互作用(体内的),其结果可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增加不良反应。  协同作用(synergism):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用,由于药效学的影响,使原有的效应增强。  拮抗作用(antagonism):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用,由于药效学的影响,使原有的效应减弱。  机体方面的因素  (1)年龄:6  主要表现在老人和儿童。如氯霉素引起灰婴综合征,儿童四环素牙。  (2)性别:  特别是妊娠期和哺乳期要考虑药物对母体或胎(婴)儿的影响。谨防药物致畸。  (3)昼夜节律:  时间药理学(chrono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作用和体内过程的昼夜节律。  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高峰在Am8:00,每天1次给药在高峰时间。  (4)精神因素:安慰剂(placebo)及其意义。  (5)病理状态:  1/疾病改变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和对药物的处置(如心脏,肾脏,肝脏和胃肠道疾病)  2/药物引起的病态:  耐受性(tolerance):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增加剂量可保持药效不变。  快速耐受性(tachyphylaxis):药物在短时内反复应用数次后药效递减直至消失。  耐药性(resistance):病原体对药物产生的耐受性。  习惯性(habituation):  连续用药后,病人在精神上对药物产生依赖,中断用药后会出现主观上的不适感,渴望再次用药。  依赖性(dependence):  包括精神依赖性和身体依赖性,一旦停药可出现戒断现象(abstinencesyndrome),即出现成瘾性。(addiction)。  撤药症状(withdrawalsyndrome)  如肾上腺皮质激素,β-受体阻滞剂。  (6)遗传因素:主要影响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遗传因素对药物作用影响的药理学分支学科称为药物遗传学(pharmacogenetics)。  遗传因素引起的病态包括:  1/快代谢型(extensivemetabolizer)和慢代谢型(poormetabolizer),如乙酰化速度。  2/假性胆碱酯酶缺乏,引起普鲁卡因和琥珀酰胆碱代谢异常。  合理用药的原则  1.明确诊断,确定适应症,除外禁忌症;  2.根据药效学和药动学规律选择药物,掌握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提高疗效,减少毒性;  3.了解并掌握各种影响药效的因素,用药必须个体化,不能单纯公式化。  4.对病人始终负责。  特殊人群用药原则  一、妊娠期合理用药  妊娠期女性生理特点:(了解即可)  妊娠期间可能影响药动学的母体生理学改变系统/功能生理改变 心输出↑30-50%心率↑20%搏出↑10%动脉压←→血流量 子宫↑到500ml肾↑60%~80%心血管系统肝←→或↑75%7皮肤↑600-700%  吸收:口服减慢吸入多  分布:血药浓度会降低  结合:游离增加药效强  代谢:廓清减慢易蓄积  排泄:侧卧促排清除快  续表系统/功能生理改变 血浆容量↑50%红细胞↑18-30%血浆白蛋白↓30%血液系统血浆脂质↑66%潮气量↑40%呼吸系统呼吸频率←→胃张力/运动↓胃肠道系统肠运动↓肾功能肾小球滤过率↑50%水↑脂肪↑机体体重↑  吸收:口服减慢吸入多  分布:血药浓度会降低  结合:游离增加药效强  代谢:廓清减慢易蓄积  排泄:侧卧促排清除快  1.药物的吸收:  口服减慢,(胃酸少、胃肠运动慢→达峰推迟、生物利用低;早孕呕吐)  吸入多(心输出高,肺通气大,肺容量加)  2.药物的分布:  血药浓度会降低(药物分布容积增加,可向胎儿扩散)  3.与蛋白结合:  游离增加,药效强(单位体积血浆蛋白下降,蛋白被内源性物质结合)  如:地西泮,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利多卡因,哌替啶,地塞米松,普萘洛尔,水杨酸,磺胺异嗯唑等。  4.药物的代谢:  廓清减慢易蓄积(不同药物有不同效果)  5.药物的排泄:  侧卧促排清除快(肾血流量、率过滤增加;肾功能不全时半衰期延长)  肾排出的药物:注射用硫酸镁、地高辛及碳酸锂。  药物对妊娠期不同阶段胎儿的影响:8    头一两周毒最大,3到14易致畸,之后仍然有风险,产前用药影响远  药物妊娠毒性分级  美国FDA于1979年,根据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经验及对胎儿的不良影响,将药物分为A、B、C、D、X五级。  A级:对孕妇安全。  B级:对孕妇相对安全。  C级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